從籌備、分區座談到正式開會歷經半年多的「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終於暫告一個階段,雖然會中達成了五百多項的共同意見(見下表),但是,扣緊社會變遷底下的人口結構及其衍生出來的諸多現象議題,經續會裡的社會安全共識還是有它值得深究討論的地方。
表:經續會重要結論一覽表
組別
|
共同意見
|
其它意見
|
財
金
組
|
1.公股持股未完全釋股前,可透過徵求委託書,參與公司經營。
2.國營事業企業化比民營化重要。
3.放寬政府基金以外的國內投信資基金及全權委託投資基金,可投資大陸有價證券、港澳地區H股與紅籌股。
4.訂定金控申設前配套措施
|
1.放寬企業投資大陸上限。
2.開放本國銀行赴中國設立分行、子行及參股。
3.開放本國證券商海外子公司投資中國證券公司、及證券商及其海外子公司可投資中國基金管理公司。
4.開放中國之銀行、證券商及保險公司來台設立辦理處。
|
產
業
組
|
1.2015年願景,每人GDP目標修至3萬美元。
2.保障本國勞工就業前提下,全面檢討外勞政策。
3.推動能源稅條例。
|
1.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朝修正方向檢討。
2.未分配盈餘加徵10%營所稅暫緩課2年。
|
社
會
安
全
組
|
1.2007年完成立法國民年金制度立法。
2.應提高公益彩券盈餘做為社會福利使用比率。
3.全民健保保費以家戶總所得為基礎。
|
|
兩
岸
組
|
1.優先開放中國大陸人士來台從事正常商務活動,適度放寬企業邀請大陸人士來台限制。
2.大陸政策持續在有效控管風險下進行,重大的大陸投資案審查,必須充分考量在台相對投資、全球布局、技術移轉、勞工工作權對母公司回饋等。
3.兩岸直航時機必須成熟,並有周延配套措施。
|
1.放寬或檢討企業投資大陸不得逾淨值40%限制。
2.台聯立委反對開放大陸政策的九項提案。
3.推動兩岸專業證照與相互認證。
4.開放大陸學生來台讀大學。
|
政府
效能組
|
1.建構專責的肅貪機關。
2.儘速檢討環評制度。
3.限期推動「」融資公司法立法。
|
|
資料來源:聯合報,2006.07.29
當前的台灣社會已經是處於不斷蛻變狀態,雖然總人口數每年還是略有增加,但是,已呈現出人口低度成長的發展趨勢,而在人口結構變化方面,每名育齡婦女的生育人數僅有一個多,新生嬰兒的人數不到二十一萬人,已成為全世界最低生育率國家之一,再加上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已超過二百多萬人,直指出來勞動工作人口本身的經濟扶養負擔相對地沈重;連帶地,人口結構變遷所蘊涵家庭結構的改變,衍生出來迴然不同於過去的客觀事實,像是:離婚的攀升速度相當快速,造成自願性單親家庭的比例也跟著增加不少以致於出現從女性單窮化、男性單窮化到單親家庭貧窮化的發展危機;至於,女性勞動的參與程度仍然還是略低於先進國家,不過,女性家務、職場多重角色壓力的問題情境卻早已浮現成為一項必須要加以正視的社會課題,就此而言,兒童公共照顧的福利措施是有它嚴肅思考的必要性!?
再者,關於跨國的婚配現象已成為無法抗拒的集體行為,而如何來為這些新移民者及其「脆弱的多種族家庭」,思索提供融入台灣社會所必要的各項服務措施,換言之,對於這些婚姻移民的外籍配偶是需要多軌並進的搭配措施,然而,當前之於大陸配偶所糾雜的政治意識型態以及之於東南亞配偶所夾帶的我族中心主義,多少讓包括語言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以及文化適應等等的社會性融合,產生某種社會性排除的階層化效應,終極來看,如何營造一個「對所有移民友善」(friendly to all immigrants)的社會情境,這將是臺灣社會迎接這些新近移民者時所要思索的迫切課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台灣不斷陷入被邊緣化的地位處境時,對於「大陸台灣人」來說,包括自我、身份以及國族等等的認同課題,終將會因為工作謀生而成為必須要走的一段流離尋岸的歸鄉之路。
至於,相應於結構性條件的環境變遷,亦衍生出來許多非典型家庭的另類組成,像是有以對象別為主的單親家庭、祖孫三代家庭、重組家庭、不婚家庭、單人家庭、老年人家庭、獨生子女家庭、外配家庭與台商家庭;以及以情境別為主的失業家庭、貧窮家庭、暴力家庭與變故家庭等,而這也突顯出來當前台灣社會所要面對的將會是更為嚴峻的社會福利工程,稍有掉以輕心都可能會危及到國家的整體發展。
是以,扣緊社會變遷底下的人口結構與相與關聯的現象議題,背後所隱含的福利論述還是有待進一步的廓清,這其中包括有:
首先,經續會社會安全組的共同結論比較是屬於宣示性質,一旦要落實在行政與立法範疇的工具性層次上,要如何正視背後結構性限制所可能產生的實踐性落差,而此一基本的提問自然還是要還原回到慣常從會議共識、政黨共識到全民社會共識之間何以跳躍的結構性解析。
其次,社會安全的相關提議比較是側重在以對象別為主的個體式福利作為,然而,無論是老人、幼兒、婦女以及外籍配偶,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以家庭為本位的福利論述(family-centered welfare discourse),一方面正視到從單一對象的個體福利、親人家庭的集體福利到社會多元的整體福利,彼此之間必要的貫通銜接,特別是對於家中主要生計負擔者之就業安全其及生養功能的保障機制設計;另一方面則是讓個人生命周期移轉、家庭內世代移轉以及社會性移轉各自的所得維持效果,有其回到經濟安全體系如何穩健運作的配套性考量,畢竟,傳統係以家庭成員作為經濟扶持和安養照料的主要來源,但是,如今卻必須要面臨到後代生育率不斷下降以及自個相對老化和家庭資源的蛻減,因此,關於社會保險給付、稅收制度以及財務規劃,在在有它整體檢討的必要。
再者,屬於全民健康保險等等的技術性改革工程,亦有必要針對開源、節源以及外部環境影響來做通盤性的檢討,畢竟,健保背後所指涉整個制度的運作失靈現象,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連帶地,普及基礎性質的國民年金雖然可以產生權利義務對等的觀念教育,但是,以勞動條件能力為基礎的職業和商業等附加年金,亦有它對於人力資本投資、促進就業和積極勞動市場政策(active labor market policy)的基本要求。
至於,攸關到絕對貧窮、相對剝奪等等國民所得分配不均的難題解套,雖然已跳脫單一社政層面的多重性論述,並且直指出來包括教育、勞政、社福、稅制等等的綜融考量,但是,對於軍公教優退制度的改革,除了要避免退休制度雙元化的現象持續惡化外,同時,也不能偏廢對於其它普羅大眾退休所得替代保障效果的詳實檢討。當然,在這裡的論述真義更需要嚴肅思考社會福利經費以及社會安全支出除了被視為是一項用以減低社會成本以達到短期效益的社會費用(social expense)外,是否還隱含著推動公共計劃以刺激業者外資投資信心的社會投資( social investment)以及提供類似職業訓練或失業保險等社會消費(social consumption)的長期性效益,顯然,經續會缺乏對於推動社會安全制度所應兼具的社會人文教育;連帶地,提高公益彩券盈餘做為社會福利使用比率的共識訴求,亦缺乏道德的正當性與公義性。
最後,這些細部性改革工程的良窳,主要還是涉及到整體外部大環境是否穩健運作,就此而言,眼前景氣不佳、百業蕭條的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除了直接投射在國家稅收的財政危機(fiscal crisis)外,亦直指出來質疑政府行政體系缺乏合理可信之決策能力的理性危機(rationality crisis),乃甚至於會進一步演變成為對於執政黨的不滿以企求政黨輪替的合法性危機(legitimate crisis);連帶地,過去寄存於家庭或宗教所形塑的價值共識,逐漸瓦解所形成的動機危機(motivation crisis),以致於到最後瀰漫出來的盡是一種政黨與政黨、選民與政府乃甚至於個人與個人之全面性相互抵制的信任危機,顯然,如何讓信任危機所造成的傷害不致於繼續加深、擴大,這可能是經續會過後,朝野以及全體住民要一起共同面對的社會人文工程!?
〈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