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行政院,行政院長蘇貞昌視察及慰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什麼都還沒準備就在開放,這是哪門子模式?領導者知道自己要把
台灣帶到哪裡嗎?
Omicron並不溫和。在香港已造成比英美二○二○第一波更高的死亡。感染並不會帶來群體免疫,英美疫情都是一波波反覆死傷。Omicron造成的感染死亡數與總體死亡數(就是不分死因的死亡數),都不亞於前面幾波;歐美多國總體死亡上升十至卅%,兒童重症與腦部傷害則更甚於前面幾波,威力不容小覷。
所謂的顧經濟,真相如何?根據谷歌行動數據資料,疫情上升,民眾就會自主限縮活動,英國民眾在Omicron之下,工作與交通足跡仍下降超過五十%,零售與休閒足跡下降廿五%。疫情增溫就會傷及小商家,這不是政客喊要正常生活,民眾就會正常的。
堅持要開放,那麼,減少傷亡所需的三大配套:檢驗試劑、治療藥物、隔離中心(例如防疫旅館、防疫公寓、防疫宿舍),有沒有準備好?
疫情才剛從每天一百多例增到三百例,就喊要輕症居家。顯然是忘了去年部桃護理師是怎樣全家感染、婆婆死亡、整個疫情拖到影響過年活動。連最專業的醫護人員,在Alpha時代,也無法做到不感染家人!何況現在的病毒量,連同棟大樓都能傳染,遑論同一家?而明明就是空氣傳播,竟還在搞接觸傳染那一套,以為分房、分衛浴就夠?家人是會被傳染的。請問,同住家人可否上班上學?鄰居呢?作業標準在哪?
打三劑疫苗有保護,但長者與兒童仍很脆弱。新加坡和南韓第三劑打到七十一%、六十四%,死傷仍十分可觀。英美不想停課的,對策就是每天師生(甚至包括家長)普篩。工廠、大學實驗室不想停擺的,也是規律普篩。問題是台灣的篩檢量能太低,英國在Omicron時期,篩檢量達每日每千人廿人次以上,新加坡最高每日每千人篩到五十人次。台灣卻一直只有每日每千人一人次左右。光基隆要篩一次,就搞了十幾天,還有反對普篩、說共存就不必篩的,渾然不知共存反而必須篩個沒完沒了,只有侷限疫情,才可能精準篩檢。病毒已經全台灣爆開了,不想被感染的民眾,是要被迫置身病毒培養皿嗎?
至於藥物,更不用說了。準備的量太少,且藥物須在發病五天內服用,若沒有隨手可得檢驗,要怎麼知道發病、怎麼用藥?根本就是糊弄一場。有沒有去學
拜登如何在社區各種場所廣發試劑、普及給藥?
疫情會上升到怎樣?三百例才剛開始而已!南韓已有超過廿五%人口感染。台灣繼續爆開的話,照香港曲線可衝到一天廿萬例、照南韓是十九萬例、照新加坡、
美國,也可衝到八萬例、六萬例。當然,如果沒有足夠檢驗資源,沒驗就沒病例,那會少得多!
死亡數高峰呢?照香港狀況可達一天八九一死;照美國可達一八四死;照南韓、新加坡可達一天一六五死、五十死。要注意,新加坡與南韓往往把有慢性病的病人歸因為疾病死亡而非新冠死亡,其數字嚴重低估。國內有人說疫情已經流感化,是狀況外的說法:什麼時候流感有造成全國額外卅%的總死亡?
搞不清楚與病毒共存是怎麼樣的生活、需要什麼樣的配套、要付出多少代價,喊得漫天響,彷彿趕時髦,實在無知到悲哀。
(本文曾刊登於111.04.07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