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本會自行拍攝,Omicron來勢洶洶、中研院P3實驗室病毒外洩?!-第十八場COVID 19疫情相關座談會。)
今年十一至十二月,許多國家面臨新冠病毒、人流感病毒與呼吸道融合病毒三種病毒的流行,加上近數周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已在歐洲、美洲、亞洲禽類擴大流行,在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前,民眾與政府各應在防疫上有哪些作為?
首先,要注意的是免疫脆弱族群或家中有此高危險群者,不宜參加任何大型人群(包括跨年)活動。主因Omicron病毒感染者中絕大多數是不發病者與輕症患者,但他們仍帶有病毒,在不知不覺中易感染親友的免疫脆弱族群(包括年長者、癌症病患、糖尿病患、慢性腎疾者、氣喘患者、愛滋病毒感染者或其他微生物共同感染者),尤其若這些人中僅打過AZ疫苗或接種次數未達三劑以上或第三劑接種日至今已超過六個月,若遇到Omicron病毒,極易在病程中轉為重症。
在
台灣過去的病毒流行中,我們發現:一、登革病毒在高雄與台南的群聚病例中,容易導致後發病者的病徵更嚴重,且流行「後」期的重症病例較「中」期多,而流行「中」期的重症病例又較「前」期多;二、二○○九年的新型流感病毒H1N1大流行時,均發現在台北市與高雄市人群傳播中出現新突變病毒,較原病毒更利於人際間傳播,尤其在人口密度高及出現時間、空間聚集處(如舉辦大型人群活動),有助於在甲傳到乙的快速傳播鏈中,選擇出「優勢」病毒在人群中生生不息,短時間內造成大量病例;三、在禽場中流行的禽流感也常因在大養殖禽場中,原「低致病性」的病毒卻演變為「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
換言之,RNA病毒的多突變性與複製子代病毒中變異卻無法校正,因此於短時間內快速傳播中,極易於大量宿主聚集時,選擇出更易加速傳播的「優勢病毒株」而擴大疫情。此時病毒偵測,尤其是重症率或致死率一開始上升,即要由病毒全長定序盡早察覺是否有具臨床嚴重性的病毒正在社區傳播而趕緊防杜。因此,凡家中若有體弱多病者,切勿在此年節期間參與大型慶祝活動,出門時宜戴立體口罩與面罩、隨身酒精洗手液與含熱水的保溫瓶。
由我國疾管署至二○二二年十二月廿六日止的病毒監測數據,在境外移入病例中,最高為BA.5,次高為BA.2;但本土病例中,最多是BA.2,其中造成許多兒童病例的是BA.2.3.7,在今年四到六月占整體八十%以上,也持續至十二月而占一半以上。次高的是BA.5,至於免疫逃脫的XBB.1只有三例(○.○七%),而臨床嚴重度高的BF.7也僅有三例。由中國大陸近六十天的數據,出現台灣未見之BN.1.3,卻為大陸的新主流(廿七%),具有免疫逃脫的BQ.1.1有十三%,而BF.7與BF.5又各占十三%,XBB.1佔七%,BA.5.2只占七%。顯示大陸的新冠病毒與台灣迥異,防疫必上緊發條。
至於國人最常旅遊的日本是BF.5、BA.5.2與BA.5.2.1各占卅%、十九%與十五%,
美國是BQ.1.1、BQ.1與BA.5.2.1各占十四%、十%與六%,英國是BQ.1.1與BQ.1各占廿%與七%。然而美、英兩國的新冠病毒異質性太高,各近有一半以上病毒是其餘各種不同而占整體百分比較少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可見不戴口罩的國家病毒多元化較大。
為了抵禦多元病毒入侵台灣,除了強化病毒偵測,並告知與教育民眾之外,接種疫苗也必須使用多蛋白疫苗,不能僅僅依賴單一棘蛋白,在免疫脆弱族群與醫療人員等高風險族群,啟用能對抗多種不同新冠病毒變異株的疫苗,將可以避免重症率以及致死率的上升。此外,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流行區必須擴大偵測範圍,尤其是周遭有哺乳動物處,科學防疫是最有效之策略。
(本文曾刊登於111.12.31 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