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延後舉行的嘉義市長選舉昨天完成投票,一一一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全部結束,執政的
民進黨「慘敗」,廿二縣市首長席次中,只留下台南、高雄兩直轄市以及嘉義、屏東兩縣;唯一「斬獲」乃拜
國民黨選前分裂所賜而取得的澎湖縣。此次選舉,毫無懸念地展現全體國人最新民意;選後中央與地方的政治局勢,有助於推動「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削弱長久的財政中央集權。
在野黨及無黨籍在本次選舉共取得了廿二縣市首長席位之十七席,實有正當性組成地方政府聯盟,要求中央修正攸關推動地方庶政所需財源之「財劃法」。只要能形成集體力量,雖然執政黨在立法院仍有多數席次,絕不能無視最新民意所昭彰。更有甚者,大志者如能以此一展身手、「九合諸侯」,自可於二○二四年
總統大選贏得先機、「一匡天下」。
地方自治為「憲法」所保障,唯無米難為炊,「憲法」並未確保地方自治所需之財源。八十八年「地方制度法」重新制定公布,至今已歷經十三次修正,
台灣地方行政區域畫分,早已翻轉為「六都十六縣市」的格局。不可思議的是,「財劃法」這廿多年來竟紋絲不動,有如風化的木乃伊般,躺在曩昔「兩直轄市廿三縣市」時代的棺架裡。
財政部長蘇建榮於「蘇教授」時期,曾參與提出該時仍在野的民進黨版「財劃法」修正案,但於就任部長後,對於「財劃法」之修正,從「積極推動」、變成「沒放棄修」、到「不會提出」,其間轉折,耐人尋味。根據報載,蘇部長即將再拾教鞭;不知重返校園的蘇教授,「尚能飯否」?是否仍有昔日推動「財劃法」修正的熱忱?
在「財劃法」的「殭屍」架構下,中央財源移轉地方的鼎鼐調和,全賴「中央統籌分配稅款」與「中央補助款」;因此,分別由財政部與主計總處主管之分配與補助兩辦法,頻繁修正。由於兩部行政規章之修正,並不須經過立法院,中央完全掌控了「魚與麵包」的分配權。
在財政中央集權下,地方財政患寡亦患不均,所謂地方財政自主,不過是仰中央鼻息、瀕臨全面性崩壞。檢視一一○年度決算,六都中除台北市自籌財源占歲出比率達六成五外,新北、桃園與台中皆低於六成,高雄低於五成,台南甚至不到四成。十六縣市中,除新竹縣、市與金門縣達四成外,其餘縣市皆低於三成;連江縣與澎湖縣更是連一成都不到。
錯誤的觀念必須導正,決策者與部分學者專家,往往將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視為顧此失彼的「零和賽局」,其謬大矣。良善的財政分權,有助於促進整體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平衡財政城鄉差距,進而提升整體社會福利。除規範面的考慮外,在實證面,財政分權亦能降低政府對人民的財政剝削以及對於整體經濟的侵害,有效約束「巨靈政府」。
(本文刊於2022年12月19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