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指出,二次大戰後的第一波嬰兒潮正在掀起一波勞動市場的大改變,使得「高齡人力再利用」成為重要且急迫的議題。經建會的預估報告也指出,台灣的戰後嬰兒潮比國外晚兩年,也就是這批嬰兒潮將於兩年後邁入60歲大關,5年後,這批老人將成為65歲以上的依賴人口,總數高達293萬人。
在台灣,勞動參與率(以下指勞參率)是指15歲以上,65歲以下的可工作且積極、願意找工作的人口數。根據主計處調查顯示,我國65歲以上之勞參率逐年降低,2004年為7.4%,為20年來新低點,比起新加坡(11.3%)、韓國(30.7%)、日本(21.8%)及美國(13.2%)都低許多,也就是說台灣「未老先退」情況,比其他國家都來得嚴重。
戰後嬰兒潮變老,屆時待退休人數勢必大增,勞動市場的供需平衡是一個重要的考驗,如何處理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口,是重要的財政、社會與經濟議題。由於這一世代涵蓋有史以來在特定時間「下崗」最多的人數,日本預期勞動力將在未來25年萎縮16%(約1000萬人),歐洲則發現將近退休年紀的勞工人數增加25%。台灣兩年後也將步入後塵。如何留住勞動人力,以下幾個看法:
雇主應提供勞工是否繼續工作的選擇權
就雇主而言,仍然可以留住具有技術人力的勞工,避免員工未老先退。對於員工而言,由於市場的不確定性,大多數的勞工無法確定自己的退休計畫是否如預期,晚年經濟生活的不確定感也油然而生,而過退休年齡的工作可以穩定經濟來源,也增加生活方式的選擇。
退休金重新設計
由於目前的勞動市場對老年勞動人力並非有利,因此退休金可以給予這一族群較優渥的條件設計,鼓勵老年延後退出就業市場;又或是老年勞工願意減薪繼續工作,但前提是他們必須體認到個人的報酬來自於個人貢獻程度,如此一來,可以創造雇主繼續聘用與員工繼續留任的誘因。
取消勞動市場之工作年齡上限
政府應該扮演主動協助年長者回流勞動市場的促媒者角色。例如目前國家考試中,有許多限制年齡上限條件的考試,政府應及早研擬相關開放措施,除了履行職責對於年齡的必要性考量外,應促成本身與企業對於相關限制法規的鬆綁,使得高齡人力更為有效運用,減少社會成本的支出。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95年3月3日人間福報讀者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