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兩岸互動與交流-歷史時光迴廊特展」開幕典禮。)
韓國瑜風潮激勵全島半數以上的選民。他「貨出去、人進來、發大財」的競選口號,也讓
台灣人突然醒悟,原來拚經濟、避談統獨才是王道。
弔詭的是,韓能讓「人進來、貨出去」的前提,難道不正是他接受
九二共識,緩解
兩岸緊張關係,才使北京願意繼續讓利嗎?而接受九二共識,不就是承認兩岸同屬一中?不就是對統獨立場表態嗎?
又,
馬英九任內奮力推動
ECFA、《兩岸
服貿協議》、《兩岸貨貿協議》,其目的不也是拚經濟?《服貿》、《貨貿》如果落實,它對台灣經濟的助益遠比「人進來、貨出去」更全面、更深遠。儘管當時
兩岸經貿交流的利益,在島內的分配出了問題,但那是島內體制與內鬥的結果,不該怪大陸。何況對台灣整體長期而言,兩岸經貿交流、整合利大於弊,但馬「拚經濟」的努力,卻被綠營鼓動的「太陽花之亂」以違法手段全盤破壞。
如果只問經濟不問統獨是對的,何以四年前的民眾,卻只問統獨不問經濟?如果打民生牌是對的,那麼四年前藍營又錯在哪裡?
「太陽花運動」期間,知名獨派經濟學者張教授曾說:「經濟學的訓練告訴我應該支持《服貿》,但我對中國不放心,所以我反《服貿》。」此言證明台灣經濟發展擺脫不了統獨。如果中國是敵國,藍營推動《服貿》就不是拚經濟,是與虎謀皮,是傾中賣台。如果中國非敵國,馬推動兩岸經貿整合就是愛台,綠營擋下《服貿》就是害台。這兩種立場截然互斥,必有一對一錯。台灣早該針對兩岸是否同屬一中,大陸何處讓人不「放心」,理性討論並做出明智抉擇。我們如果一味擱置認同問題,只好坐視統獨對立繼續,進而吞噬全民的向心力與積極性,台灣前途將始終危疑動盪。
選舉後期,「韓流」勢不可擋,綠營遂祭出統獨牌,逼問韓國瑜的國家認同。綠營此舉是對的,因為這確實是關鍵問題,他們只錯在堅持「台獨、反中」這個錯誤答案。反觀包括韓、馬在內的藍營,都宣稱只談經濟不談統獨,原因是他們誤以為民生無關統獨,且又缺乏中心理念,不敢在統獨議題上迎擊綠營。
政治版圖約略與綠營相等的藍營,如果相信統一符合台灣的大義與大利,就可與綠營針鋒相對,兩黨辯論、競爭,可助民眾做出明智抉擇。可嘆藍營採的是「表面不獨、實質不統」的獨台路線,除了默許、暗助獨派綠化台灣之外,唯一的功能就是阻礙統派發聲。
韓國瑜(及
柯文哲)被認為是「超越藍綠」的第三勢力,且為台灣政治帶來新希望。如從權力來源、組織型態來說,依靠個人魅力、未受黨組織庇蔭的韓、柯,確實是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他們證明接地氣的個人,遠比老舊的黨機器更有戰鬥力。
但若考察韓、柯的國家認同,他們與國、民兩黨並無不同。2017年韓國瑜參選
國民黨主席時曾說:中國大陸、美、日都在追求台灣這位姑娘,台灣不要隨便結婚。他又說:國防靠
美國,科技靠日本,市場靠大陸。這是明顯違背「原版九二共識」(雖然並不違「台版九二共識」)的獨台思維。第三勢力並沒為台灣帶來台獨、獨台之外的第三條路。
此次國民黨勝選,讓北京鬆一口氣,可暫時不必面對台獨,且騰出手來進行更重大的全球布局。台灣經濟會因大陸讓利漸有起色,藍營將以此證明自己的價值;綠營則藉藍營地方首長與北京之手搞活台灣經濟,反可心無旁騖地在中央繼續進行獨化工程。藍綠各得其所,各有斬獲。但是有朝一日,當北京完成布局,認真要解決台灣問題時,已被藍綠誤導以為可以「永遠維持現狀」的台民,以及相信讓利可買到認同的北京,將會互相嚇倒對方。
(本文刊載於2018年12月1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