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錄取率屢創新高,出生率卻逐年下降,除了顯現台灣地區的高等教育已達到「全民化」的境界,「供過於求」的隱憂逐漸浮現,而影響最深遠的將是學生來源與學生素質的問題。最近已有大學校長擔心,二十年後國內大專院校可能要「倒一半」,而社會各界卻更關心大學「大眾化」之後,學生素質逐漸低落的問題。
依當前大學發展的趨勢看來,「生源緊張」的情形將會日趨嚴重,若不能有效因應,大學「倒店」的情形將無可避免。在現今的知識經濟型態中,終身教育的社會儼然成形,大學廣招非學齡的成人學生,已成必然的趨勢,這也是擴展生源的必要辦法;另外,提升學術、教學水準,吸引外籍學生前來就讀,甚或前往海外地區招收學生,也是擴大學生來源的不二法門。
在大學擴增的過程中,大學的經營亦應脫離相互模仿的窠臼,研究型大學應就各校資源、條件,選擇研究重點,建立學術特色;而教學型、技職教育型的大學,亦須設法調整教學方向,培育企業需要專業、技術人力,建立辦學特色。在辦學多元,各校建立特色的情況下,方能得到社會的認同,亦可吸引成人學生及外籍生就讀。
另大學擴招之後,學科成就較低的學生亦有機會進入大專校院就讀,原本爲學術性向高、學科成績優良學生設計的科系、課程、教材、教法,較難為這些學生所接受,大專校院應爲這些高等教育的「新客」重新設計適合他們學習的科系、課程、教材、教法,如此,方可達到「因材施教」的目標,也才不致引來大學生素質低落之譏。
雖然建立學校特色、重新設計科系、課程、教材、教法,可以吸引學生就讀,但因各校落差頗大,招生冷熱情形更是懸殊。在市場競爭的原則下,仍不免有少數大學將面臨「退場」的危機。雖然教育部已修改私校法,開放私校合併,或轉型為補習班、養老院等文教機構,但這些都不是有效使用教育資源的方法,更無足夠誘因吸引私校辦學者「退場」,顯然,要更有效促使私校辦學者「退場」,行政機關非得改弦易張,提出更有效的策略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