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議題由於被牽涉至政治話題,近來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有民眾甚至憂心體適能納升高中職參考指標,由於其中一項測驗項目男女標準不一,要求提案,比照《性別平等教育法》,讓兩性測驗標準一致,遂引起關注。
2014年,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施行,翌年陸續有招生區將「體適能」成績列入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因招生區採計標準不一,引發外界憂慮,教育部即公布最新體適能常模標準並表示學生在學期間,四項檢測項目只要通過兩項,就能在比序項目中拿到滿分。時至今日十五個招生區僅有基北、竹苗、中投以及台東未採計,而招生區採計原則多為兼採門檻及金銀銅質,可見體適能僅作為通過門檻,鑑別度不大。
教育主管機關所公布的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測驗標準,包括:肌耐力(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柔軟度(坐姿體前彎)、瞬發力(立定跳遠)、心肺耐力(跑走男生1600公尺、女生800公尺)多是屬於維持身體健康的體適能,乃人類能適應生存環境之所需,其用意是希望藉由體適能列入升學計分項目,導引學生多運動,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體態,強調體適能不需補習。可見,社會大眾所憂心的男女標準不一致,恐影響入學成績,實不必憂心,以現行升學制度來看,體適能測驗的是體能最低門檻,並不影響入學成績。
國內研究發現,中學生體適能愈佳,基測成績愈高。僉以體適能已被公認為重要的國民健康指標,而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是個人健康行為、態度與基礎條件形塑的關鍵階段,各國遂皆長期關注及檢測兒童及青少年體適能之發展趨勢,據以研訂、推行改善國民健康的有效政策與措施。
美國加州教育當局甚至將學生體適能發展績效納入各校辦學考核或學生升學計分項目。
近年來,國中生體適能通過率雖上升,但國內研究發現,儘管教育部推動學生體適能發展策略已逾十載,然而由於學校體育課程與活動未能落實實施,以及攝食營養不均衡等因素影響,臺灣兒童及青少年的體適能表現無論男女,在身體質量指數、肌力、心肺耐力的表現都呈現退步的趨勢,且普遍不如鄰近國家、地區。
例如,體育署依據《國民體育法》第六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專科學校五年制前三年並應安排學生在校期間,除體育課程時數外,每日參與體育活動之時間,每週應達一百五十分鐘以上。」推動的「SH150方案」,執行未達八成的縣市有8個,有部分學校表示執行上有經費、指導人員欠缺、器材場地設施不足等諸多困難。
教育主管機關鑑於我國兒童及青少年體能低落的事實,將體適能列入超額比序項目中,導引孩子維持健康體能的用心令人稱許,但必須充分讓學生及家長了解體適能的重要性,並再加強學校體育的實施,充實各方面的資源。
性別變項雖然在體育成績表現上具有先天上的差異,但這差異其實已經逐年在減少當中,且近年來,臺灣國中生體適能測驗通過率確實是女高於男,為與時俱進,教育主管機關或可參考國內近年來民眾體適能檢測的結果,以及國外的相關研究等,建立新的體適能測試常模。另建議可以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體適能課程中,以提升學生對於性別議題的敏感度,了解性別平等的意義,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欣賞他人優缺點並達到彼此相互尊重,回歸性別平等教育的目的。
(本文曾刊登2019年11月19日蘋果即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