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國政基金會教文組自行拍攝,高中歷史課本。)
大學開學了,新鮮人已各就各位,進入相關的科系就讀,表面看起來,新生入學是遵循一個線性流程,依照預定程序處理,先選擇入學的管道,然後參加考試,最後再選填志願,學校依序分發,但如果深究,裡面卻是耐人尋味。
首先,由於入學管道眾多,規定各有不同,在選擇入學管道方面就是一個大難題。由於社會各界對大學聯考「一試定終身」的詬病,教育部經過多年的研議,最終端出了「多元入學方案」,希望招生制度達到符合「多元」、「公平」、「簡單」的原則,且各校也有選才的機會。
大學入學分「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指定考科考試」等3大招生管道;而技專校院入學則包括「技職繁星」、「甄選入學」、「統測分發」等管道招生,並新增「特殊選才」聯合招生。如此複雜,家長、學生、老師必須分析利弊得失,選擇最適合自己條件的入學管道,以掌握最佳的入學機會。
分析自己的條件容易,但要預測最後的結果卻不簡單。因入學考試並非「效標參照」而是「常模參照」的考試,並非僅考學生的實力,而是要依個人在相關群組中的相對地位來決定入學的機會。以今年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入學為例,一些實力頗佳的學生因重考生、職校生增加,競爭者眾,入學志願序有大幅下滑的現象,這是事先無法預測的,也是自己無法掌控的大環境,竟由家長、學生面對,實在無辜。
高中職學生於考完學測、指考後,接下來就是大學的選填志願,學生的志願到底是怎麼填的呢?外界都感到十分懷疑。如果深入分析,選填志願主要分成:依據考試成績高低對照過去落點分析之分數,依照自己興趣、能力自己作主,以及由父母主導選填等3大類。
依據考試成績高低對照過去的落點分析,而由分數決定自己的志願是當前最多學生選擇的模式,此種選填志願的方式充滿了不定數。考試分數往往牽涉考題信度與效度問題及個人考運,不見得是代表考生的實力,而過去的落點也會因試題的難易度以及整體考生的實力而有所變動,採用這種方式選填志願確實相當的不可預測性。
依自己興趣、能力,自己作主選填是種最佳的選擇模式,最大問題是學生在高中階段以前,除了準備考試,對自己興趣、能力以及未來的生涯發展方向一無所知,而且常常陷入名校、熱門科系的迷思中,也常迷失了自己。
此外,也有不少人大學志願由父母主導,甚至在網路上還流傳有父母搶走志願卡自行填寫再寄出的說法。父母望子成龍成鳳,再加上自己主觀判斷,直接為孩子選填志願,孩子迫於經濟能力只好聽從父母。
但父母要知道,志願是孩子的未來,本就應由孩子自行選擇,強迫孩子讀父母喜歡的科系,說不定因此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進入大學就讀,制度的設計是如此充滿了變數,加上新課綱、新考試科目、新考試制度的推動,入學制度與考試科目、採計方式經常變動,學生、家長常嘆自己是白老鼠,卻又無能為力。難道不能有較穩定的制度讓學生家長可以遵從?讓家長不要一頭霧水,讓孩子的未來不要充滿了不定數?真有那麼難嗎?
(本文已刊登於2019.09.25人間福報第5版奇人妙事「人間百年筆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