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下半年開始,是我國經濟情勢變化的轉折關鍵。政黨第一次輪替執政,社會本就瀰漫著一股忐忑不安的情緒,再加上歷經新手上路生澀的摸索陣痛期,民眾的恐懼與疑慮已被挑起至信心崩潰的邊緣。未料新政府處此情境下,仍然在內閣改組之後,不數日即宣布核四的停建,引起輿論譁然,更導致本已脆弱不堪的社會信心狂瀉難止。對照主計處去年第四季的數據,這些政經亂象活生生的反映在經濟實質表現的每一個界面上。民間投資原來預測有百分之九點五五的成長,結果卻呈現百分之零點六的負成長;民間消費也僅成長百分之三點八,較預期少零點九個百分點;製造業的生產更衰退了百分之二點七,較預期縮減百分之四點九。換言之,新政府的執政能力與績效表現,已不再是空泛的猜測或爭辯,它已經轉化成社會大眾切身的處境或夢魘。而面對經濟失血與社會不安的危疑困頓,乃是新政府無可逃避的事實與責任。此其一。
據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的調查,舉凡涉及到政府解決問題「能力」的體認,結果顯示大都以舊政府的表現較受民眾的認同與肯定。例如有百分之四十八的人認為舊政府較有能力解決當前產業所遭遇的問題(相對於新政府的百分之十七)、有百分之五十三的民眾認為舊政府較有能力降低失業率(相對於新政府的百分之二十四)、有百分之五十四的受訪者認為舊政府較有能力控制政府財政(相對於新政府的百分之二十二)、更有高達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認為舊政府的股市護盤措施較為有效,且更有能力來處理國家當前的金融問題。然而當問題涉及政府施政「理念」時,則新政府在這方面帶給民眾的印象卻仍然較受支持。例如在勞工權益的保障、維護租稅公平的決心以及節省公帑貪污浪費等的重視程度上,大多數的民眾皆傾向於認同新政府的用心與意圖。吾人可以明顯感受到民眾對新政府的期待其實很深,但卻對新政府的表現毫無把握與信心;多數民眾雖然「不得不」表示舊政府經驗上帶給他們的信心較高,但還是「很願意」相信或支持新政府的某些施政理想。新政府在歷經近九個月的教訓與民意趨向轉折後,允宜切實檢討,並充分把握時機與民氣之最大可能,儘速重新調整決策模式與方向,庶幾還能來得及恢復社會對其之信心與期許。此其二。
不容諱言的,這次經濟成長率的調降下修,與國際市場,尤其是美國經濟情勢的逆轉與衰退,亦有相當程度的關連性。但是,為因應此一非可由我主控的趨勢發展,除了如經建會所規劃,提出擴大內需的「公共投資提振景氣方案」,設法以公共投資的需求來彌補國外需求的不足外,更重要的乃是要由國內投資環境的根本改善著手。而在此一問題上,民調清楚地表示出超過百分之四十七的民眾認為,「維持財經政策的穩定」乃為現階段政府最優先應該改善的項目。由此可知,民眾對政府政策不穩與不明確的惶恐與不滿,社會企求政經安定的心緒溢於言表。反觀新政府近日雖然在現實情勢的壓迫下,終於達成朝野協商,恢復核四的續建,但暗地裡卻在謀思「延長戰線」的盤算,把核四政爭鎖定在公投與年底的選舉上,核四對經濟造成衝擊的陰霾,根本尚未擺脫。民進黨政府若未能體察真正的民意,堅持以政治目的或意識形態而一意孤行,則未來這一年的經濟景氣將會更為悲觀。此其三。
換句話說,從官方的統計與民調的結果綜合判斷可知,新政府上台這幾個月已將台灣的經濟發展帶到了危險的「剃刀邊緣」。一方面新政府對去年經濟衰退的政治責任,已經無法再死賴不認;另一方面社會大眾似乎仍然善良地願意給新政府多一些鼓勵與期待。新政府若還不能及時反省而覺悟改正,則民眾失望情緒的累積,終將引爆成政治上的重新選擇。觀察新政府的改變,核四政策的後續發展是個最佳的檢視標的,就讓吾人拭目以待吧。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本文刊登於90.2.18工商時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