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日前霸氣的回答輿論對她施政的批評,「不能被批評就什麼都不敢做,不然大家選蔡英文當總統幹什麼?」這句話,聽起來鏗鏘有聲,超有魄力的。但身為領導者,光是有魄力尚不足以成事。更重要的是,還要有執行力和說服力。前者指的是用正確而有效的方法與態度做事:後者指的是要有本事與耐性讓民眾相信所做的事都是對的。從上任以來的表現觀之,蔡總統顯然不及格。試以日昨立院剛通過的「全民稅改」為例。
從一開始,內外資股利稅負差距問題就被過度誇大。首先,這是以最高所得級距(45%)的少數內資與外資做比較而得到的結論,對大多數的民眾言,根本不存在此問題。其次,以有效稅率做比較,兩者間的稅差更被明顯的扭曲與澎脹。尤有甚者,這些「投資大戶」常被誆稱為股巿活絡的命脈。自證所稅再度廢除後,股巿成交量仍然未見起色,這些利益團體便趁機惡意誣指皆係內外資股利稅差過大所致。但只要看看近期股巿價量的熱鬧變化,就可知此種論述之無稽與可笑。
最糟糕的是,蔡總統被這些謠言蠱惑,竟然說出內外資稅差過大是她「心中的最痛」。總統既有指示,所有部屬自無不奉迎辦事,盡將專業職責棄置不顧。進而,才會在立院委員會討論尚無共識的情況下,
民進黨團就粗暴的在院會中偷襲,硬將審查中的《所得稅法》,只抽出行政院及各黨團版本逕付二讀朝野協商。既不尊重委員會專業辯證功能,亦不理睬個別委員的提案權益,試問這種執行力的表現,看在民眾眼裡,如何能接受與認同?
蔡政府就是在這樣一個錯誤的認知下,展開了對有錢人,尤其是高股利所得的富人,大幅減稅的荒唐稅改。所得稅法第二章明明叫做「綜合」所得稅,蔡政府卻仍決定將名列第二大所得來源的股利分離課稅(26%),違背立法精神。更令人質疑的是,方案中雖然因考慮到中低股利所得者與薪資階級而採行了股利稅額抵減(8.5%)以及提高標扣(12萬)、薪扣(18萬)、障扣(18萬)等補救措施,但實際的後果是,中低股利所得者的稅負反而增加,而一般巿井小民所獲得的減稅利益更遠落後於金字塔頂端的財團富豪。這種給高所得者大恩惠、低所得者小施捨的「劫貧濟富」行為,如何能說服民眾相信這是件符合公平正義的稅改?
最後經由朝野協商通過的版本,雖然將股利單一稅率略微提高(28%)並加碼各項扣除金額,但除了增加更多的稅損之外,對於稅制公平與所得分配造成的傷害依然沒有改變。如果說蔡政府是破壞整體稅制公平正義的劊子手,那麼,只知在蔡政府所設定的棋局中討價還價的在野黨,就是沒轍又糊塗的幫兇。財政部雖然一再以概括性的數據來說明這次稅改不但惠及8成以上的申報戶,而且中低所得者享受減稅的比重較高所得者為多。然而,由於股利的分配多集中於高所得者而薪資則普遍分散於各所得階層中,這種既給高股利者優惠又對薪資減稅的做法,幾已可斷言必將導致整體稅負與所得分配的進一步惡化。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一例一休的修法搞得風風雨雨,勞團抗爭無效之餘,目前正走向發啟公投之路。租稅事項雖然依法不能公投,但今年係地方選舉年,正好也是對蔡英文施政的期中檢驗。這種以犧牲租稅公平與國家財政為代價的稅改,相信一定會反映在民眾理性與智慧的投票決定上。
(本文刊於2018年1月21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