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我國高等教育機構與高等教育受教人口自1990年代以來快速增加,根據教育部(2013)統計資料顯示,大學數量從1990年之127所(含專科學系則為150所),至2013年已增加到148所(含專科學校則為162所)。
在學學生(含專科學生)從1990年的109萬2,000人增加到2013年的135萬2,000人,學生數增加約26萬人。其中大學學士班學生從56萬4千人,增加為103萬人。碩士班學生從7萬人增加為18萬4千人。博士班學生從1萬4千人增加為3萬3千人。可說大學學士班成長近1倍,碩士生成長逾2倍,博士生成長也超過2倍。
於此我國高等教育數量迅速擴充並滿足民眾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時,也產生了要求高教必須提高辦學品質並加強國際人才競爭力之需求。因此高等教育評鑑政策乃因應而起;然而在政策執行多年之後,也產生了許多批評與反彈,因此教育部門如何在相關法律的規範之下與專業評鑑機構「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共同努力,積極朝向建構一個更為健全且完善的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課題。
貳、我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現況
一、 我國高等教育評鑑之法源依據
我國高等教育評鑑雖始於1975年,但正式具有法制地位及有體系專責機構負責運作,則始1994年修訂公告之「大學法」,明確規範教育部負有辦理大學評鑑之責。2005年再次修正公告「大學法」第五條:大學應定期對教育、研究、服務、輔導、校務行政及學生參與等事項進行自我評鑑;其評鑑規定,由各大學定之。教育部為促進各大學之發展,應組成評鑑委員會或委託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定期辦理大學評鑑,並公告其結果,作為政府教育經費補助及學校調整發展規模之參考,其評鑑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2007年教育部公布「大學評鑑辦法」,規範大學評鑑的實施範疇與方式,作為執行大學評鑑業務的正式法令與辦理依循。另外在技職高等教育評鑑的法源依據上,則有「專科學校評鑑實施辦法」、「技術學院專業評鑑申請原則」、「技術學院評鑑收費標準」等法規。2009年為因應未來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將由外力專責機構之評鑑走向大學內在制約之自我評鑑(self-evaluation)趨勢,由各校依循自我發展目標與辦學特色,建立評鑑指標與規準,以真正有助於學校不斷改進與永續發展。因此另訂「大學自我評鑑結果及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認可要點」、「教育部認可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審查作業原則」,藉此鼓勵各大學建立品質自我管制機制,並提供各大學作為日後申請免評鑑之參考(楊朝祥,2007)。
二、 我國高等教育評鑑之類型
我國高等教育評鑑之類型,可分為定期辦理之系所評鑑、校務評鑑,及基於特定目的或需求辦理之專案評鑑或訪視,亦有競爭性補助經費之績效評核機制(何卓飛,2012)。以下分就評鑑、績效評核、訪視或審查說明之:
1. 評鑑:分為校務評鑑、院系所及學位學程評鑑、學門評鑑及專案評鑑等四類。目的在協助學校發現問題,改善教學品質,評鑑結果與學校發展規模之調整已適度脫鉤,使評鑑回歸原本的精神。
2. 績效評核:鑑於教育資源齊頭式的分配方式,缺乏競爭機制,導致資源過度分散,除未能引導學校建立特色,亦影響大學品質。為使經費更有效的使用,並建立大學績效責任,以競爭性經費機制推動各項專案研究,如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私立大學校院校務發展計畫、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激勵激化等,專案型獎補助計畫。這些補助計畫係由學校主動申請,經評估通過者可獲得經費補助,以確實發揮獎勵性經費之效果。為進行經費分配審查或追蹤計畫後續執行績效,必要時,得進行績效評估,以達經費合理分配之目的。
3. 訪視或審查:訪視或審查為各類評鑑或績效評核之方法,藉由至學校實地訪視、書面或會議審查等方式,了解或評定各校實際狀況,作為決定評鑑結果或績效評核之參據。
三、 我國高等教育評鑑之專責與認可之機構
我國高等教育評鑑工作早期係由教育部主導,近年來改委託專業學會或民間社團負責執行。因此,在評鑑工作推動方面政府的角色已由執行者變成規範者及監督者(王如哲、楊瑩、劉秀曦,2012)。臚列接受政府委託辦理高等教育評鑑的主要機構如下:
1.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此基金會屬於獨立財團法人性質,由教育部與大學校院於2005年共同出資成立,邀集產、官、學界及政府代表組成董事會。目前從事的評鑑業務,主要包括由教育部委託辦理的一般大學校院系所評鑑、校務評鑑,以及大學校院師資培育中心評鑑等。
2. 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屬於民間社團組織,由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及部分知名大學校院校長共同發起,於2003年成立,曾接收教育部高教司委託辦理2004年度之大學校務評鑑,其後又承辦中教司委託的2005年大學校院師資培育中心評鑑、技職司委託的科技大學評鑑,以及高教司委託的大學校務追蹤評鑑等。
3. 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中心:隸屬於雲林科技大學,目前接受教育部技職司委託,辦理技術學院之評鑑。
4. 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於2003年成立,從2004學年度起,每年辦理「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認證規範係參照華盛頓公約(Washington Accord)的國際認證標準,及國內相關評鑑標準修訂而成。
另外,若經教務部認可之外國專業評鑑機構,台灣各大學向其申請評鑑獲得通過,教育部亦認可評鑑結果,可免接受評鑑。目前認可之外國評鑑機構如下 (何卓飛,2012) :
1.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er Education, INQAAHE(美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國際網絡)之會員。
2.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HEA(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審議會)認可之評鑑機構。
3. Asia-Pacific Quality Network, APQN(亞太品質保證網絡)之會員的評鑑機構。
4.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AACSB(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
參、我國高等教育評鑑之問題與挑戰
一、 高等教育評鑑指標繁雜
2006-2010年第一週期五年之大學校院系所評鑑指標有五大項目,53個評鑑效標,內容繁複。其項目內容如下:項目一:目標、特色與自我改善。指標有6個:1-1.系所設立宗旨及教育目標與校務發展計畫之相符程度為何?1-2.系所師生對教育目標的認同為何? 1-3.系所教育目標反映在教學與學習活動為何?1-4.系所自我評鑑機制之組織與運作為何?1-5.系所與相關系所相較下之辦學特色為何?1-6.系所自我改善之機制與成效為何?項目二:課程設計與教師教學。指標有10個:2-1.系所規劃課程架構之理念為何?系所課程架各和內容與設立宗旨及教育目標間之關係為何?2-2.系所負責課程規劃設計之機制為何?定期開會及決議執行情形為何?2-3.系所提供學生有關修課輔導的方式為何?2-4.系所根據師生對課程意見回饋,檢討修正課程規劃與實施情形為何?2-5.專兼任教師之數量與素質是否滿足教學和學生學習需求程度?2-6.系所是否確保學生充分瞭解學科之教學目標與內容?2-7.系所空間與設備,是否滿足教師教學與研究所需?2-8.教師教學科目是否與個人學術研究領域相結合,以及教學工作負擔是否合理?2-9.系所提供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管道與機會,以及獎勵教師卓越教學表現的情形為何?2-10.教師根據學生教學意見反應,進行教學改進與提升教學品質的程度為何?項目三:學生學習與學生事務。指標有14個:3-1.系所開課是否滿足學生需求,達成有效學習之目標?3-2.系所教師運用多元教學和提供學生學習作業與教學評量情形如何?3-3.系所圖書儀器、資訊科技、實驗室、或專科教室設備為何?數量與品質能否符合學生學習之需求?3-4.系所管理與維護圖書儀器、資訊科技、實驗室、與專科教室設備的辦法和執行情形為何?是否有專門人力提供教學等相關支援服務?3-5.系所提供學生學習輔導、生活輔導和生涯輔導等措施及執行成效如何?3-6.導師制及系所教師提供學生特定晤談時間(office hour)之執行成效如何?3-7.系所提供學生各種相關課外學習活動為何?3-8.系所學生校內獲得獎助學金、工讀等情形為何?3-9學生在校內是否充分獲得獎助學金工讀之機會?3-10.系所輔導學生會運作,並建立學生意見反應與回饋之機制為何?3-11.系所是否提供國際學生進修管道並給予輔導?3-12.系所鼓勵學生參與國際學習活動為何?3-13.系所學生通過外語檢定測驗之情形?3-14.研究生與論文指導教授互動情形如何?項目四:研究與專業表現。指標有9個:4-1.教師研究與專業表現成果之數量與品質為何?4-2.系所師生參與國內和國際學術或創新活動之情形為何?4-3.教師申請和獲得研究計畫獎(補)助情形為何?系所產、官、學、研合作之成效如何?4-4.教師參與整合性研究之成果如何?4-5.教師研究與專業表現與社會、經濟、文化與科技發展需求之相關如何?4-6.教師提供社會專業服務之成效為何?4-7.教師指導研究生的情形為何?4-8.系所碩士之數量與品質為何?4-9.研究生的研究與專業表現之成果或出版狀況為何?項目五:研究生表現。指標有4個:5-1.畢業生專業能力符合系所教育目標之程度為何?5-2.畢業生在升學與就業上之表現為何?5-3.畢業生對在校所學與畢業後就業是否有關聯?5-4.系所蒐集並參考畢業生與相關機構或人員之意見,做為系所持續品質改善之做法為何?
2012-2016年第二週期五年之大學校院系所評鑑指標有五大項目,31個評鑑效標(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12),內容繁複。其項目內容如下:項目一:目標、核心能力與課程設計。指標有6個:1-1能運用適合的分析策略以擬訂發展計畫、1-2依據教育目標訂定學生核心能力之作法與結果、1-3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之宣導機制與師生對其瞭解程度、1-4依據核心能力進行課程規劃與設計之機制運作與結果、1-5課程地圖建置與實施情形、1-6依據第一週期系所評鑑結果與建議,改善教育目標、核心能力與課程設計。項目二:教師教學與學習評量。指標有7個:2-1專、兼任教師之數量與學術專長,能符合教育目標及滿足學生學習需求、2-2專任教師之結構與流動之情形、2-3教師依據課程所要培育之核心能力,進行教學設計與應用多元教學方法之情形、2-4教師自編講義、編製數位媒材做為教學輔助,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之情形、2-5教師依據課程所要培育之核心能力,設計學習評量之情形、2-6依據教學評鑑結果,協助教師改進教學設計、教材教法與多元學習評量方法之情形、2-7依據第一週期系所評鑑結果與建議,改善教師教學與學習評量。項目三:學生輔導與學習資源。指標有7個:3-1提供學生學習輔導之作法、3-2提供學生之學習資源及其管理維護機制3-3提供學生課外學習活動之作法、3-4指導教授的研究生指導負擔與提供學習和生涯輔導之情形、3-5系所與學位學程提供學生生活輔導之作法、3-6系所與學位學程提供學生生涯輔導之作法、3-7依據第一週期系所評鑑結果與建議,改善學生輔導與學習資源。項目四:學術與專業表現。指標有5個:4-1教師研究表現之情形、4-2教師專業服務表現之情形、4-3碩、博士班學生之學術與專業表現、4-4碩、博士班學生之數量與品質、4-5依據第一週期系所評鑑結果與建議,改善學術與專業表現。項目五:畢業生表現與整體自我改善機制。指標有6個:5-1畢業生生涯發展追蹤機制落實之情形、5-2研擬畢業生整體學習成效評估機制之情、5-3自行規劃機制或結合學校之機制,蒐集內部利害關係人、畢業生及企業雇主對學生學習成效意見之情形、5-4根據內部利害關係人、畢業生及企業雇主對學生學習成效意見之分析結果,進行檢討修訂核心能力之設計、課程規劃與設計、教師教學與學習評量,以及學生輔導與學習資源提供之情形、5-5行政管理機制運作與定期自我改善之情形、5-6針對第一週期系所評鑑之改善畢業生表現與整體自我改善機制。
教育評鑑指標複雜瑣碎的結果,造成教育改革團體提出我國高等教育核心五化問題,包括行政管理指標化、評鑑指標殖民化、世界百大排名化、本土人才焦土化、及大學生程度中學化等(教改論壇、政大教師會、台灣競爭力論壇,2012)。要求政府應重修大學法第五條並將大學評鑑與政府補助脫鉤,以挽救台灣高等教育競爭力。
二、高等教育評鑑成效受質疑
根據教育立報(2012)引用天下雜誌高等教育診斷白皮書調查結果顯示,66.5%受訪教師認為學校評鑑制度浮濫,盲目開放,學生素質下降(78.0%)、學校太多,沒有退場機制(66.0%),少數幾所頂尖大學拿走太多資源(64.4%)以上四項為台灣當前最為教師不滿意之問題。另外根據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之調查結果高教評鑑制度僅有2.5%教師滿意,而有89%教師認為高教評鑑干擾教學或研究,75%教師不認可評鑑成效,高教評鑑整體分數只有24.4分,33%大學教師認為評鑑應廢除、取消或停止(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2012)。
肆、我國高等教育評鑑之對策與展望
我國高等教育事實上面臨相當嚴峻的考驗,一方面在於1987年政治解嚴之後,教育改革呼聲四起,1995年教改大遊行呼籲廣設高中大學之結果,造成我國高等教育數量劇增至167所,不但造成高教資源稀釋,亦造成招生素質下降。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現象,生源不足,更是雪上加霜;加上面對中國、香港、新加坡等鄰近國家在高薪聘用高教師資與招生獎勵等競爭衝突之下實有積極努力空間(李建興,2012)。本文最後試提我國高等教育評鑑政策改進對策與展望,分述如下:
一、引導大學建立自我評鑑機制,完善自我改善功能
我國2009年已公布「大學自我評鑑結果及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認可要點」,各大學凡自我評鑑制度完善,自我評鑑結果良好,經教育部認可者,即可免受教育部辦理之評鑑。各大學可依學校特色與需求,自訂評鑑指標、評鑑程序、評鑑方法等實施計畫,依規定提出自我評鑑申請,通過者不再接受教育部之評鑑。
二、檢討大學評鑑指標、促進大學特色發展
現行我國高等教育評鑑指標項目與效標繁複,引發爭議。未來各大學得依自我定位提出發展方向及設定目標,教育部則應積極檢討目前大學評鑑項目與指標妥適性,各大學則應努力思考如何作為,以發展辦學特色並提升辦學品質。未來教育部之評鑑制度將於大學自主發展間,透過評鑑項目與評鑑指標之檢討取得平衡。
三、大學評鑑結果與政府獎懲制度脫鉤
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於2010年8月通過對教育部糾正案中,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評鑑七大缺失之一,包括教育部運用高等教育系所評鑑結果,將招生名額、獎、補助及學雜費調整政策相結合,形成實質獎懲機制,影響各校招生與校務發展,有違高等教育評鑑認可制設置初衷,且不符國際高等教育評鑑趨勢(監察院,2010)。因此未來我國高等教育評鑑基於評鑑乃在協助學校自我改善的精神,將逐年降低大學評鑑結果與獎補助款、招生名額、系所設置、競爭性經費或改名改制等獎懲連動性。
四、推動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認證工作
Kells & Nilsson(1995)認為世界主要國家教育評鑑機制有三個機制,第一:自我促進(initiative motivation)即強化大學自我評鑑及自我管制之內部促動的動機。第二:自主發展(autonomous development)即減少來自政府的影響或政府干預逐漸淡化。第三:回饋反思(reflective feedback)即重視顧客對評鑑回饋意見,強調評鑑精神在於教學、學習、服務及管理方面的改善。我國高等教育評鑑政策未來將逐漸淡化政府主導的強制型評鑑,角色扮演則逐漸朝向整合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從事高等教育評鑑規劃、研究與認可、培訓高等教育評鑑人力、建立我國高等教育評鑑資料庫等方向之發展。而各大學則落實自我評鑑主導權,藉由外部評鑑對學校辦學優缺點進行檢視,達成讓教學品質保證內化成為學校自律機制的目標,以確保大學的永續發展。
參考書目
1. 王如哲、楊瑩、劉秀曦(2012)台灣高等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674,頁20-24。
2.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2012.9.25)高教工會調查評鑑制度不及格。2013.3.7取自http://udn.con/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7386651.shtml
3. 李建興(2012)高等教育五化問題的分析與改進。2013.3.7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http://www.npf.org.tw/post/2/10174
4. 何卓飛(2012)大學教育評鑑政策未來發展方向-教育部對各界批評大學評鑑之回應。評鑑雙月刊,36,頁1-7。
5.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12)。第二週期系所評鑑3月啟航。評鑑雙月刊,36,頁4。
6. 教育部 (2013)。重要教育統計資訊。2013.3.7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37&Page=14083&Index=5&WID=31d75
7. 教改論壇、政大教師會、台灣競爭力論壇(2012)破除五化,重修大學法:大學評鑑與政府補助脫鉤。2013.3.7取自
8. 教育立報(2012.10.2)高教診斷:半數師重研究輕教學。2013.3.7取自
9. 楊朝祥(2007)。促進高等技職教育發展之評鑑策略。評鑑雙月刊,8,頁36-39。
10.監察院(2010)。高等教育評鑑諸多缺失監察院糾正教育部。2013.3.7。取自
11.Kells, H. R., & Nilsson, K. A. (1995). Evaluation for quality assurance and improvement. Stockhom, SE: Kanslersambet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