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雜誌從二○一○年起,每兩年從政府投入與領導者滿意度、閱讀力、教學力、弱勢關懷等四個面向,四十五項關鍵指標,來檢視全國二十二個縣市在教育上的投入和成果,讓大家見識各縣市政府在教育事業投入的程度以及經營教育事業的進步能力。從二○一六年剛發布的調查結果發現,資源、設備最豐沛的台北市由第一名退居為第四名而引發討論,認為經費資源的多寡並不能完全決定教育力的大小,而是用心、用力的整合性投入辦教育,更能夠決定各縣市教育進步力的強弱。
相對於輿論聚焦各縣市教育力高低的比較,我們更該注目的是針對一○五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全國有百分之六點八三(約兩萬人)五科,有三成英文和數學兩科的國中生會考拿到待加強的C等級的教育現況,各縣市政府在過去兩年都過了那些努力,而且反應在此次的教育力調查中?其中連江縣國民中小學學生僅有七百多人,縣政府從小一開始就進行學歷監控,一旦發現有學生學習落後,立即進行補救教學,連續三年國英數在國中基本會考C的比例大幅下降。宜蘭縣推動課後照顧百分百計畫,由非營利組織進駐,對落後的學生進行補救教學等,都是各縣市教育力比較後設分析的重要課題。因為任何教育力的分析最關鍵的就是要進行解讀,並且成為下一步決策更好的趨勢依據。比較各縣市教育力的高低,不僅在政治上的作為,而是希望能夠了解教育問題,引導政策方法,並將教育施政調整到更對的方向上來,運用創意與政策溝通,將各項調查分析,精準的掌握,調整策略,以便能在未來讓全體教育人員調整、整合資源,提升教育進步力。
在學理上,教育力無法直接測量,所以必須要經由各項指標的設計來操作,使其成為可測量的變數。教育力的內涵和評鑑指標,要有整體性與多元性的關照。依教育活動內容、形式和條件來分析確認,例如校長領導、組織氣氛、行政運作、課程發展、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校園環境、組織文化等等複雜性和間接性。所以,教育一定要進行資源整合,否則再豐沛的教育資源投入,也不一定能測量出有很強的教育力。
首先,教育力一定要符合教育的本質和功能。教育力的效果必須要能夠發展學生潛能,引導學生向善、向上成長,並反應在國家人才培育與社會的進步發展上。目前國家重大教育改革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和一○七新課綱,其願景在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成就每一個孩子,厚職國家
競爭力;其理念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材,多元進路,優質銜接;其最終目的不只是消極的要減輕升學壓力而已,而是要有更積極的作為,那就是確保國中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要規劃多元的課程、教學和評量,來提供學生學習。除正式課程外,也要安排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及社區學習的機會,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將每一個孩子都帶上來,用教育來成就每一個孩子的未來。
再者,綜觀各國為提升教育力,亦均以確保每一個學生基本素養和能力為依歸。
美國二○一五年通過讓每一個學生都成功法案,強調應確保每一州都設定高的學生學習成就標準,並且針對落後的學生要求各州都保持績效責任,授權各州與學區教育決策者來進行各自的教育規劃,維持年度的共同評量,並且要減少學生與教師不必要而且沒有效率的測量與行政負擔。法國的小學到高中則有教育陪伴的相關措施,可以將中輟學生獨立出來實施教育措施,以進行補救教學。日本則進行全國學生素質與學習狀況調查,提供學生素質和能力的的扶弱政策。OECD也要求要從幼兒到高中教育對學生進行投資,要使學生獲得優良的教育,在完成高中學業前讓學生待在教育體系中,並獲得有效地融入社會和勞動力市場所需的技能和知識。
總之,媒體和社會大眾都能持續關心各縣市教育力的發展和消漲,是非常值得肯定與高興的事情。但是教育力的調查比較,重點不只在於比較各縣市教育力的優劣,而是希望能夠從這些數據中,分析各項資源的整合,確保每位學生在學習中都能獲得學習素質的保障,不放棄每一個學生,要把每一個孩子都帶上來,成就每一個學生,那才是各縣市教育力比較後設分析的真正價值所在。
(已刊登於105.09.09
台灣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