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費投入:《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明定全國教育經費已經達到國家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三,未來要再大幅增加法定教育經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在現行經費下要打教育國際盃的比賽則是非常困難的挑戰。高等教育資源具有稀有性、排他性及不可分割性,因此如何運用高教資源,使其更有效率或是重點的運用、重點突破,當是決策單位在後頂大時代應該去思索與決定的一個教育政策問題。
二、發展特色:台灣高教有164所,幾乎每個人都能上大學,但是真正具有國際特色與競爭力優勢的專門領域並不是很多。未來如何發展獨特又具有國際領先指標的領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同時,大學本身也應普遍加強國際語言與資訊科技,在增強國際競爭力與吸引外籍生的議題上多加著墨,掌握國際參與機會或國際訊息,使大學走出象牙塔邁向國際。
三、培育、吸引及留住人才: 大家都了解,現在台灣人才出走、人才流失、人才培育及人才供給的問題嚴重。大家也都知道台灣缺乏天然資源,要生存、要發展,只能仰賴人才。但是,世界著名的人力資源中心towers watson與英國牛津研究機構合作所做的報告,為全球人才短缺與供需問題提供了一份2021年的關鍵預測(study global talent 2021),指出臺灣是所有調查國家中「人才供給指數」,包含高階管理人才、專業人才和技術人才落差最嚴重的國家。
四、開發共用科技化課程:高教除了要(開源)增加教育投資和(節流)減少校數之努力外,更要善用台灣網際網路和現代高科技的國際優勢於創新教學和共享課程。一方面改變課堂上鬆散的學習狀態和與外界產業的學習落差,另一方面能翻轉教室,激發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團隊合作、科技運用和國際移動的能力,進而提升台灣高教的國際競爭力。
五、研提創新的做法:英國高等教育機構QS將具有博士學位的教職員比例納入世界大學排名的指標之中,這對於台灣的大學招不到博士生,流浪博士激增,和有大學研擬雙學位博士的作法,是否有引發我們思考?
總之,為提升我國高教國際競爭力,該鬆綁的要鬆綁,該嚴格監督的就要嚴格監督。國際排名的自我檢視和分析,應有嚴謹的的大數據蒐集與檢驗,利用科學化、長期性、系統性的實證研究結果,決定政府的教育措施,才能有助於台灣高教的國際競逐。
<本文已刊登於2016.10.16中央網路報星期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