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地區由於降雨量遠低於蒸發量,為臺灣水資源相關匱乏的地區之一。而近年來主要水源地下水超抽及鹽化現象嚴重,以及11座湖庫因廢污水污染及湖庫地表水滯留等因素使得原水水質不佳問題,造成供水緊張。根據金門縣政府最新統計資料,金門地區現有供水設施計有湖庫14座,淨水場3座,深井22口,海水淡化廠1座 ,每日可供水量25,000立方公尺,而需水量每日25,800立方公尺,不足800立方公尺/日;加上未來將推動金門地區開放陸客自由行,及規劃建構「國際觀光休閒島嶼」、「大學島」與「免稅島」等重大計畫,以及面臨地區湖庫原水水質不符法規標準、地下水亟需減抽保育與乾旱緊急應變能力不足等問題,金門地區未來之水資源與自來水供應不足情形將會更加嚴重,初步檢討至110年成長用水需求,供水缺口將達29,683立方公尺/日,即使現正推動興建中的太湖、榮湖等湖庫之浚渫以及金湖水庫完工運轉後,平均日供水量亦僅36,346立方公尺,不足以供應民國110年需水量。因此,為滿足民眾民生用水必須,建立安心、無虞、優質生活環境,並避免危及地方發展,解決金門地區水資源水源問題已刻不容緩。
有鑑於此,民國102年10月21日,水利署研擬的「金門地區整體供水改善綱要計畫」中,建議優先推動大陸引水。102年4月15日奉行政院核定。102年6月21日,
兩岸兩會第9次高層會談時,提出兩岸兩會討論簽署「海基會與海協會有關解決金門用水問題的共同意見」,雙方同意依各自程序協調主管部門積極推動,共同落實相關事宜,並取得(1)由大陸晉江水源供水金門(2)指定金門縣政府與福建省水利廳為後續工作商談單位(3)指定金門縣自來水廠與福建省供水有限公司為技術商談單位(4)由金門及福建輪流舉辦工作商談會議等重要共識。102年9月17日,金門縣自來水廠再與福建省供水公司在廈門進行技術商談,雙方達成水質基準、檢驗頻率、水量計量方式、海管設計規模等相關初步共識。
依據泉州網資料,這條備受矚目的供水路線,引水源頭除了晉江山美水庫的配套工程外,還包括晉江流域之上的東溪和西溪水源,這些水源將彙集到金雞攔河閘,以此為起點,經晉江供水引至晉江市境內的天然湖泊龍湖。在龍湖設取水泵站,經泵站加壓後送水至晉江市金井鎮的丙洲,並在丙洲村附近入海,埋管穿過圍頭,在經由跨海輸水管,到達金門田埔水庫,故本次供水路線由取水泵站、陸地輸水管和跨海輸水管等組成。其中,陸地輸水管線總長54.10公里,海上管線長16.67公里(跨海管道最大水深達24.3米)。初期設計每日供水量為2.5萬噸,中期3.4萬噸,遠期5.5萬噸。
本文觀察金門水資源與自大陸引水計畫規劃現況課題,謹提出兩點建議如下:
一、兩岸繼開放直航後,現正積極推動民生水資源交流,金門為兩岸水資源交流第一個試點,也是重要窗口,建議應採取階段性作法,創建兩岸民生資源交流和平試點。
根據金門縣政府公布資料,102年大陸陸地水道已打通到海邊圍頭,海上管線及300公尺金門陸地水道工程將由我方全權負責,故未來水價計算也將因此單一化,沒有雙方攤提費用問題,且將在田埔水庫建一個專門的蓄水池和淨水廠,以區別大陸水源和金門水源。目前計畫初期,依規定金門縣政府境外買水不可超過金門總用水量4成,若計畫執行至中長期,可有效改善金門水資源問題,政策就可以調整,兩岸的民生資源交流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由於金門水資源自大陸引水計畫為兩岸交流首例,故此類案件產生風險影響相當重要的,建議未來應建立兩岸水資源往來常態觀察機制與風險監測指標,持續觀測缺水風險、供水水質風險,並隨時檢討、研擬相關可行之緊急應變措施。
依據林定宜(民國90年)在大陸「南水北調」政策風險評估分析,發現大陸水資源調度存在規劃設計可行性風險、調蓄設施風險、工程運行風險,以及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下,主要供水流域生態環境退化趨勢日益嚴重情形下,產生水質污染等風險。
金門引水來源為大陸龍湖水庫,該水庫之儲水量為38.5萬立方公尺,水庫每日供應30萬立方公尺水源給自來水廠處理後供應龍湖等4鄉鎮,剩餘水量可供應金門。依據相關研究顯示,105年金門若自大陸引水後,可能產生風險為缺水風險(龍湖水庫可供應水量無法滿足金門每日需水量不足部分造成缺水)、及供水水質風險(龍湖水庫水質不符合
台灣水源水質標準),建議未來應建立兩岸水資源往來常態觀察機制與風險監測指標,持續觀測缺水風險、供水水質風險,並隨時檢討、對於供水水質及可能缺水之風險研擬相關緊急應變措施。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本文刊載於103.03.23中央日報網路報星期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