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看見
台灣」電影,而揭露半導體大廠日月光排放廢水汙染高雄市後勁溪事件,引發全國重視環保議題後,各地方政府也陸續追查到偷排污水案,例如桃園縣政府、彰化縣政府及臺南市政府等都主動出擊水污染稽查,並將不法業者起訴與勒令停工。面對工業污染對河川帶來的傷害,讓人看了無不怵目驚心,然而更令人擔心是農田遭受重金屬污染導致人民食用安全之疑慮,而這背後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政府又要如何為民眾健康安全來把關呢?
由於過去臺灣在「家庭即工廠」的產業經濟政策發展下,造成電鍍和小五金等屬於高污染中小型工廠林立在郊區、農地或住宅區。雖然帶動農村經濟,但因工廠規模較小,缺乏污染防制的設備,廢水常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農地,因此造成附近農田重金屬汙染情況嚴重。雖然政府訂有《水污染防治法》對違法排放廢水污染的事業處以罰鍰,但最高僅處六十萬元,故也讓有些業者鋌而走險。
回顧過去像日月光工廠發生排放廢水污染農地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1982年桃園縣觀音鄉大潭村高銀化工工廠排放含鎘廢水,造成農地遭受污染而種出鎘米,為臺灣第一起鎘米事件;1992年彰化、和美交界地區也發生農地鎘汙染事件,害得農民心血全毀;2013年又傳出了彰化農地遭受污染,工業廢水的陰霾似乎永遠籠罩在臺灣農地上。農地一再受到重金屬汙染,不僅有害人體健康,也造成對農地必須長期休耕的影響。
面對層出不窮農業用水受到工業區與大廠的水污染問題,政府除了銷毀受污染農作物,補償農民遭受的損失,也積極監測水質、查辦不法業者與農地污染改善。例如環保署在民國91年6月執行「319公頃農地土壤重金屬調查與場址列管計畫」,而根據環保署農地污染改善工作計畫之執行成效顯示,目前除桃園縣、台中及彰化縣正執行農地污染改善工作外,其他縣市已陸續解除農地公告列管。
我們肯定政府投入經費,加強協助地方政府辦理污染農地調查,並由農政單位幫助農民進行地力回復工作,但這些措施畢竟只是事後處理,效果仍然有限,若要真正解決問題,關鍵應該在於要從源頭做起。因此,有人提出農業灌溉用水必須採用獨立的灌排分離才是長久解決之道。何謂灌排分離?根據農田水利會網站的解釋乃是指:「灌溉地區內,灌溉水路與排水路分別設置者,一般常見於農地重劃區,灌溉渠道設置於田區之上端,而排水路則位於田區相對的下端。」,換句話說,就是將使用過的灌溉用水獨立排出,減少交互感染的風險。
其實灌排分離政策很早就曾提出討論,根據農委會「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說明,其中農業資源利用及管理內容就有提到,為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計畫,將規劃推動灌溉排水分離及簡易處理設施。而負責辦理全國農地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工作的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在歷次委員會會議也都提到支持灌排分離的政策,才能有效解決農地污染問題。
顯然,推動灌排分離政策已成為刻不容緩的措施,因此政府必須加緊落實,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動。首先,可透過跨部會的共同協商,邀請經濟部(工業局)、內政部營建署、環保署、農委會及農田水利會,指定統籌協調推動機關,明確劃分各機關權責及分工事項。其次,為避免政策衝擊工業區廠商及一些產業營運的情況下,舉辦說明輔導座談會,瞭解業者的需求與困難,並擬定相關配套措施。第三,建立定期監測追蹤機制,並針對重點地區進行成效分析,發佈成果報告以進行後續辦理情形。
我國正積極活化休耕提高糧食自給率以因應全球糧荒問題,而農地又是農業一切的命脈,在政府要著重產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必須兼顧環境保護的責任,以避免農田頻遭重金屬污染。目前政府也預計規劃從年底實施灌排分離政策,相信這項政策不僅有助於於降低我國農作物受污染問題,更有助於我國永續農業之發展,期盼政府積極落實與執行,邁向無毒農業島。
(本文刊載於2014年1月17日中央網路報)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