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將於10月30日啟程前往大陸,參加11月2日在北京舉辦的國共論壇,國共論壇的名稱也從原本的「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今年轉型為「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今年的國共論壇預計由兩岸20個單位共同主辦,並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青年五個議題組別,針對兩岸政治互信與互動、經濟發展與合作、民間社會交流、文化傳承與創新、青年願景與前途等五大面向進行探討與研究。
回顧國共論壇的發展歷史,國共論壇最早是由連戰與胡錦濤在2005年的會面所促成,並於2006年在北京舉辦首屆的論壇。歷經十個年頭,國共論壇扮演一個相當特殊的角色,兩岸在過去八年得以簽署
ECFA在內等23項協議,很重要的原因即是國共論壇提供一個兩岸交流與協商的平台,許多重要協議的發想與雛型皆源自於此平台,最後才進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協商階段。
對於現前的兩岸交流,中共其實設有「官方交流」、「政黨交流」、「民間交流」等三套規格標準,前兩者的鐵門檻是「
九二共識」與「反對台獨」,基本上沒有調整更動的空間,這也是五二○之後兩岸官方溝通管道中斷主要原因。
蔡英文在上台之初的兩岸戰略構想是設立三層制的兩岸交流溝通管道,由第一層最外圍的兩岸智庫(包括亞太基金會、遠景基金會)先與對岸建立溝管道,希望藉此帶動第二層半官方海基會與海協會的溝通協商,最終促成官方的陸委會與國台辦定期會晤機制,這也是蔡英文對外宣稱兩岸的溝通管道相當多元的主要原因。
然而,中共把「九二共識」視為兩岸通關密語,一寸都不讓,導致蔡英文當初的設想全面破功。從上述中共所設定的「官方交流」、「政黨交流」、「民間交流」兩岸交流規格來看,在五二○兩岸官方交流管道全面中斷後,隷屬於「政黨交流」的國共論壇已成為兩岸最高層級的交流平台,這也使得國共論壇未來的發展動向格外引人關注。
國共論壇的持續舉辦,對未來兩岸的交流互動將扮演兩項重要的角色︰第一,是確保兩岸交流管道的順暢,在目前兩岸官方溝通機制全面中斷的情況下,兩岸的諸多政策作為與民間合作將增加許多額外的交易成本,更嚴重的是由於訊息的不明確,將可能導致兩岸決策者對情勢的誤判。因此,國共論壇的存在,至少能使其成為一個兩岸交流的訊息平台,協助民間社會降低交易成本,並減少兩岸訊息不明確的風險,使兩岸官方不會作出重大的誤判或決策錯誤。
第二,國共論壇未來應共同研商建構兩岸的合作誘因機制。這次的國共論壇既以將兩岸和平發展作為追求目標,就必須為「和平」尋求更多制度化的支撐。和平從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不可否認兩岸之間仍存有許多的歧見與矛盾衝突,如果放任這些不穩定因子持續發酵,兩岸將不排除由現在的「冷和平」走向「冷對抗」,甚至走到最糟的戰爭邊緣。所幸即便兩岸目前的官方交流機制陷入停擺,民間社會的交流卻從未中斷,因此國共論壇應該扮演一個串連者的角色,透過合作誘因機制的建構,由下而上串連起兩岸民間社會的交流與合作,因為唯有建構多元的誘因機制,兩岸的眾多參與者才有合作的動力,當合作開始頻繁、深化時,兩岸和平發展的紐帶也將越趨牢固。
(本文刊登於105.10.28風傳媒觀點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