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兩岸互動與交流-歷史時光迴廊特展」開幕典禮。)
上月初在北京舉行的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筆者擔任政治組的引言人。鑒於520以來兩岸陷入僵局,不只兩岸協商停擺,兩岸當局的對話管道也關閉,誠非兩岸之福,因此提出兩岸「協商需要基礎,對話不設前提」的主張。
我當時提出這個主張是因為,兩岸官方因失去
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而中斷協商,但兩岸當局仍應盡力建立對話管道,進行某種形式的對話,就相關的問題與分岐坐下來談,問清楚、說清楚。避免空中對話、喊話的迴避問題。不只可以避免兩岸誤判,說不定還可以獲得一些交集。所謂「某些形式的對話」,主要就是兩岸當局具有代表性智庫的對話。
這個主張,曾獲得媒體重視,只是出席論壇的大陸智庫學者與官員並不認同。時隔不到一個月,大陸社科院台研所所長周志懷公開提出:擇時進行兩岸智庫對話,進行傳話性接觸;建立體現「一中內涵」的兩岸新共識。我想他所說的,應該就是與足以代表
蔡英文當局的智庫對話。這代表了北京在當前兩岸僵局中,向「協商需要基礎,對話不設前提」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也就是在關閉的協商大門旁邊,開了一個溝通對話的小門。
當然,北京跨出這一步的基本方向,仍是希望建立體現「一中內涵」的兩岸新共識。以目前蔡英文政府來說要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可能仍有難度。但蔡總統在國慶致詞中,3次提出「兩岸對話」及「坐下來談」的主張,如今北京終於同意進行傳話性接觸與智庫對話了,蔡政府準備好要在對話中說什麼話嗎?局外人無法借箸代籌,只能提幾點淺見:
一、如果只是在對話中向北京說明蔡當局無法接受「九二共識」或「一中原則」的理由,對話將不會有意義。
民進黨一直以「
台灣新民意」與「台灣民主機制」作為無法接受九二共識的理由。一些希望為蔡政府緩頰的人士,也以蔡英文有獨派與深綠的壓力為理由。這兩種說法有某種程度的事實為基礎,但卻是無法說服北京當局的。
二、在對話前,蔡政府恐怕要先就一些問題找答案。蔡總統一再強調:尊重92年兩岸兩會會談達成的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事務。92年的歷史事實是什麼?《中華民國憲法》的兩岸定位是什麼?
兩岸關係是什麼關係?可能都是要回答的問題。
從九二共識的經驗,兩岸獲得共識非常困難,一定要求同存異。蔡政府想好了在兩岸間要求什麼同?存什麼異嗎?準備好在建立新的兩岸共識前,尋求兩岸間什麼交集?讓對話小門不至於關閉!
(本文已刊登於105年12月2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