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行政院長
賴清德一番勉勵照服員要能忍耐
低薪與艱困的工作環境,並把長照當成是「做功德」的談話,引起社會上相當大的爭議。持平而論,賴院長的出發點雖非惡意,但身為國家行政首長,卻將照顧服務等同於宗教式的慈善救贖,除了凸顯其無視於提升服務量能的急迫性外,更是讓我國的長照制度淪為修補市場與家庭失靈的殘補式(residual)救濟措施。換句話說,政府的「功德論」不僅扼殺了長照產業的發展契機,也讓長照的勞動條件太差、待遇過低等刻板印象更加的根深蒂固,同時,也間接導致年輕人更為排斥投入照護工作。
其實,負責規畫「長照2.0」政策的政務委員林萬億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就曾提到:「事實是現在給我這些錢,還花不完!」。林政委所說的「這些錢」,指的就是馬政府過去規劃長照保險時初期的預算規模。但問題是,馬政府每年約1,100億元的預算會多到花不完嗎?從OECD最新公佈的2014年長照支出占GDP的比率來看,長照支出以荷蘭、芬蘭與瑞典為最高,GDP占比依序為4.3%、3.5%、3.2%,日本則是2.1%,也都高於OECD國家平均的1.4%。至於老年人口比例與我國類似的韓國只有0.8%,而即使我們能順利開辦長照保險,初期預算也僅占GDP的0.66%,比韓國在2014年時還低,更遑論「長照2.0」透過菸捐等機會稅東湊西湊明年也只能編300多億元。很明顯的,林政委抱怨錢「花不完」,不是低估了長照的需求,就是對照服員低薪的現況無動於衷。
長照之所以缺人又缺錢,說穿了,問題就是出在政府的「功德」思維。雖然最近衛福部陸續端出包裹式給付、月薪制等試辦方案,並鬆綁長照ABC照顧模式,而支付制度也將配合新制上路改採「特約」方式,且限期於七日內完成核銷,希望能藉由上述的修正方案留住長照人力、提升長照的服務量能。但事實是,以台北市政府試辦「月薪新制」的經驗來看,應徵照服員或申請轉為月薪制的比例仍然偏低。意即就算是平均32k的月薪還是缺乏誘因、難以鼓勵年輕人投入,而且長照人力依然是以需兼顧家庭的中、高齡婦女為主,因此,舊有的時薪制彈性工時反而較為合適。
如果政府一味地以「做功德」的心態來推動長照,捨長照保險而用稅收制來虛應民眾的需求,在長照注定缺人又缺錢的情形下,日後推出再多的新制或修正也只是原地踏步。年輕人力不進來,服務的涵蓋率就無法有效增加。日前衛福部長陳時中也在媒體上坦承,明年失能人口數恐突破百萬人,而非原先所估算的73萬人,但目前的涵蓋率卻僅有2至3成,大多數的失能家庭仍等不到服務。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嚴峻挑戰,我們「沒有人是局外人」。唯有透過社會互助的長照保險來籌措財源,才是有效提升長照服務量能、拯救百萬失能家庭的正道,而非訴求「功德
台灣」,讓「長照2.0」持續空轉,甚至是變相剝削照服員的勞力!
(本文部分內容曾刊登於106.12.06中國時報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