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議員黃捷罷免投票結果在2月6日揭曉,
蔡英文成功保住無黨籍的黃捷,同意罷免票數5萬5261票,占45.80%,不同意罷免票數為6萬5391票,占54.20%。
蔡英文在罷免投票前夕,罕見地兩度公開下令要保住黃捷,相較於之前的王浩宇罷免案,完全隻字未提,況且王浩宇還是
民進黨籍的,而黃捷連民進黨都沒加入,一樣罷免,兩樣情,這中間的轉折相當耐人尋味。從事後來看,蔡英文對黃捷罷免案所下的戰略決定對的,但對於王浩宇罷免案的戰略設想卻是錯的,不過這也是在犧牲王浩宇之後才換來的幡然醒悟。
2016年罷免門檻未調降前乃是採「雙二一制」,即罷免案投票人數不足原選區選舉人總人數二分之一以上,或同意罷免票數未超過有效票數二分之一以上者,罷免無效。這種銅牆鐵壁的罷免門檻,在過去25年把所有的罷免案完全擋在門外,包括3件總統罷免案、1件直轄市長罷免案、7件立法委員罷免案、2件鄉鎮市長罷免案。
2016年11月在民進黨的主導下,將罷免門檻從雙二一制調降至四分之一(即同意票數高於反對票數,且達原選區選舉人總人數25%以上),在此之後,原本的罷免門檻從銅牆鐵壁就變得四面漏風,當時民進黨陣營還高喊這是全民的勝利,真正的還權於民。
2017年立委黃國昌成為新門檻的第一位試驗者,即便黃國昌當時的問政形象不錯,卻仍只差2622票就慘遭罷免。2020年
韓國瑜成為新門檻的第一位犧牲者,這是韓國瑜政治生涯第二次遭到罷免,早在1994年當立委時,韓國瑜就曾遭反核團體提起罷免,只是當年投票率只有21%,所以未達罷免門檻。
在韓國瑜之後,罷免風潮風起雲湧,王浩宇很快地成為新門檻的第二位刀下魂。過去朝野政黨在應對罷免案時,其戰略設想多是罷免投票率都不高,因此只要讓選情冷下來,候選人低調以對,罷免案通常不會過關。然而,隨著
台灣的政治對立日趨激化,加上四分之一的低投票門檻,低調策略已無法奏效,最後的決勝關鍵反而是政黨的基本盤對決,不管是想罷免或反罷免的一方,都必須訴諸政黨的動員,否則以「四分之一低投票率門檻+相對多數決」,只要一方有動員,另一方沒動員,沒動員的一方就有相當高的機率會慘遭鐵滑盧。
以王浩宇為例,王浩宇所在的中壢選區約有32.7萬選舉人口,在2020年總統及立委選舉時,
國民黨的韓國瑜與立委魯明哲在該選區各拿下10萬票,民進黨與王浩宇在面對罷免時卻選擇低調以對,最後罷免同意票數8萬4582票,政黨基本盤勝出。
有了王浩宇的慘痛教訓之後,民進黨學乖了,面對黃捷罷免案,蔡英文反應相當快速,在三天之內兩度下令要保住黃捷。蔡英文要保住黃捷的理由很簡單,如果黃捷這一役沒守住,很快地就會有破口潰堤效應,就像堤防破一個小洞,沒把洞堵住,很快就會演變成大水沖倒龍王廟,危及蔡英文的權力基礎。
在黃捷罷免未成之後,我們要問的是民進黨真的止血了嗎?這一波從韓國瑜以來的罷免潮歇止了嗎?其實不盡然,從理性的計算成本來看,罷免一位市議員和罷免一位立委,同樣都只需要七萬多票,但後者的效益卻比前者高出許多。
因此,未來只要時機得宜、議題發酵、政黨基本盤有勝算,許多立委諸公可能都要剉咧等。
(本文刊登於110.02.09 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