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2012年台灣大學校門。)
值此迎接九二八教師節的如常儀式,幾則與教育界相關的議題旨趣,卻是有其進一步深究之處。
首先是「百大排行沒台大」的
高等教育議題旨趣,根據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的世界大學排名統計顯示,高教龍頭如
台灣大學,在全球大學的排行僅為152名,相較於上一個年度,雖然已經進步了35名,但是,根據校方自陳由於在教學、研究聲望指標方面,受到主觀及國際宣傳影響較大,因此,排名的進步幅度並沒有想像中來得明顯,如此一來,從包括教學、研究品質、產學合作在內的客觀指標到主觀聲望的社會性觀感,顯然,台大這一、二年所發生的幾起政學相通醜聞,已經對於台大的聲譽,造成無比的重大戕害,如此一來,在這裡的思忖真義乃是:大學所要履行的社會責任,更是要從己身、內部和遷善改過做起,況且還有對於跟全世界大學接軌、與國內校院協力以及超越自己本身限制的的基本提問?
其次是「學術人力大斷層」的高等教育議題旨趣,相關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大學人力的黃金期是在九十學年度,當時大專教師的年齡主要集中在35至39歲的青壯年階段,十年過後的一百學年則是提高到45至49歲,如此一來,到了去年(2022年)的一一一學年度之際,大專教師年齡超過55歲者已經占全體教師一半以上的比重,屆齡退休的學術人才斷層危機,勢必會比想像之中來得嚴重,況且還有招生不足而來所關涉到岌岌可危的私校生存危機以及新生世代學者的自身難保困境,就此而言,忽略了生育模式、人口組成及其社會結構的預期性效應,這也讓包括高教學術人力的斷層、高教市場的脫序迷亂以迄於動搖國本的國家未來發展,成為「個體—制度—大環境」底下的犧牲祭品。
再則是「靜宜大學敬師節」的高等教育議題旨趣,只紀念、不放假的教師節當天,教師與學生都得上班、上課,為了對於作育英才的師長表達敬意與感謝,靜宜大學首創將教師節定名為『敬師節』,並且全校皆放假一天,以希望學生能夠在這一天返鄉探望師長,分享大學生活的成長及喜悅,顯然,關於從教師節到敬師節或念師節的人文意涵,這才是議題現象的思辨真義所在,這其中包括有從只紀念不放假到可連續放假不紀念、從儀式感的形式作為到師生一體的認同動力、從一天為限的通過性儀式到天天都要感恩惜福的團體動力增長、從表相的敬師活動到通盤檢視的教育環境,以迄於從此一節慶以提升到背後尊師重道的文化集叢,以此觀之,逐漸羸弱的尊師、敬師、念師、謝師等關懷倫理,這已然成為當前台灣社會情感連帶的一道破口。
至於,關乎到義務教育議題旨趣,包括有「三成教師不快樂」以及「敬師禮金二千元」,前者主要是針對台灣中小學教師快樂程度所進行的調查研究,顯示出來的是有三成教師在滿分十分的快樂指數中,僅在四分以下,另有,有三成教師的壓力指數高達六分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不分中、小學教師,最不快樂的原因乃是『學生家庭功能不彰』,如此一來,更是增添師的執教壓力,也讓過往春風化雨的神聖角色,變相成為有教很累的人身喟然,至於,後者的「敬師禮金二千元」,表述出來2016年台北市政府停止編列發放的2,000元敬師金預算,雖然,改成舉行活動以及因為教師的反彈,而於2020年再度恢復發放,但卻僅發給600元禮券,對此,台北市政府表示明年(2024年)預算已編列,並且研擬恢復發放2,000元的敬師金,顯然,從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從現金到禮券、從600元到2,000元、從雨露均霑到資格設限、從正職教師到代理代課、從國中小到各級教師,以迄於攸關到基層教師的勞動權益,將敬師窄化為敬師禮金,恐有複雜議題淪為單一、特定化之嫌。
總之,好一個包裹「百大排行沒台大」、「學術人力大斷層」、「靜宜大學敬師節」等高等教育議題旨趣,以及「三成教師不快樂」、「敬師禮金二千元」等義務教育議題旨趣的教師節應景情事,就此而言,擺盪於職業、事業、志業、道業或共業而來的教職身分,又豈止於一字之差,而是如何正視傳道、授業與解惑之於教育工作者的應有尊重,更遑論於包括專案、兼任、代理、代課抑或是漂流於民間教育市場各類辛苦教師的相關權益保障,如此一來,祭孔、尊師、探視、問安抑或是緬懷、思念,相反成為鏡花水月般的一項時代性反諷。
(本文曾刊登於112.09.29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