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即將在5月20日展開他第二任總統任期。回顧四年前眾人對於馬總統的期望,即是期待一個廉能政府能夠振興台灣經濟,並使台灣民眾分享成長果實。第一任雖然歷經全球金融風暴衝擊,然而台灣經濟仍然迅速回升至2010年的10.72%及2011年的4.04%,平均每人GDP也於2011年突破2萬美元(20,139美元)。持平而論,台灣經濟在國際經濟情勢動盪中安然度過,並通過初步的試煉,做到了馬總統在競選文宣中提到第一任積極的「撥亂反正」的目標。展望第二任,在目前國會席次過半,國民黨完全執政的優勢下,我們期待馬總統「大刀闊斧」的改革,希望能讓台灣的體質得以「脫胎換骨」。
一、積極洽簽FTA,拓展國際經貿空間
檢視台灣經濟體質,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對外貿易是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之一;市場規模小,無法只靠國內市場涵養企業與吸引外資進駐。因此,台灣必須與世界接軌,才能維繫成長動能,而馬總統提出的「創新開放,讓世界走進台灣;接軌國際,讓台灣走向世界」,則是一個相當正確的做法。換言之,我們期待繼兩岸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之後,台灣能致力拓展國際經貿空間,使台灣不僅進軍中國市場,更能積極參與國際市場,成為貿易自由化世界的一員。
兩岸簽署ECFA之後,不但兩岸經貿關係大為改善,許多國家也願意與台灣洽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ECFA生效後,2010年8月台灣與新加坡便宣布洽談台星經濟夥伴協議(ASTEP);歐洲議會在2011年5月,主動通過建議案,建議歐盟執委會儘速與台灣洽簽FTA;2012年初,紐西蘭也開始與台灣共同研究洽談台紐自由貿易協議(ECA),而菲律賓、印尼、印度與香港也同時表達有興趣與台灣洽簽FTA。
此外,2009年美國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之後,參與TPP談判的國家迅速拓展,除了原始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汶萊等四國及美國之外,澳洲、秘魯、越南、馬來西亞等四國亦參與談判,日本也在2011年11月APEC領袖會議中,正式宣佈加入TPP談判,使得TPP將成為舉足輕重的亞太區域組織,也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區域經貿組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促進我國融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積極推動參與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是台灣未來重要政經戰略,馬總統已經將「加入TPP」做為「活力經濟」的開放佈局施政主軸政策,並表示我國將在未來十年內加入TPP,然而若欲加快參與TPP,應當規劃加入TPP之進程,加速調整我國有必要修正之法規,以利與TPP會員國協商,我們建議政府在一年內完成所有需要修改的相關法條規章的盤點,並在三年內完成主要法條的修改,提出申請加入TPP;六至七年內完成與所有TPP會員國的協商,正式成為TPP會員。
此外,台灣要加入經貿組織或是洽簽FTA,除了瞭解外界對於與台灣洽簽FTA的態度及積極與各國表達台灣的態度之外,對內也需要有一番作為。首先,台灣要有大幅開放市場的準備,並減緩三級產業可能面臨的衝擊;第二,台灣必須儘速研擬洽簽FTA時,台灣產業開放的談判原則;第三,政府必須檢視國內法規並進一步鬆綁,加速經貿制度的變革,才能順利在洽簽FTA的同時,與國際制度接軌。
二、加速ECFA後續協商,深化兩岸產業合作
馬總統連任後,未來四年可以確立兩岸政策不變,兩岸關係將承襲過去四年的裡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台海現狀,而兩岸經貿政策,也將繼續以開放佈局為主軸,換言之,兩岸關係對台灣經濟有利,是台灣走出去的基礎,兩岸關係及兩岸經貿的穩定,將是政府實踐黃金十年政見的基石。
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地區,也是台商投資的重要基地,在國際經濟情勢不佳的情況下,中國大陸將以擴大內需成長的方式因應外需成長趨緩,兩岸經貿對於台灣的重要性更加重要。台灣應把握並參與中國大陸產業升級改造以及擴大內需市場的機運,轉攻大陸內需市場運用大陸成為台灣的生產基地及消費市場,促進台灣出口成長。
馬總統在第一任任期中,不但恢復兩會會談,也在六個月內達成兩岸直航,更重要的是,
另外在經濟合作方面,兩岸搭橋計畫已經為兩岸產業合作做好第一步媒合的工作,兩岸應當持續促進兩岸產業合作,共同發展新興產業及服務業,帶動商機。舉例而言,台灣正在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型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與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所提出的產業有許多共通點,可以加以合作,利用已有的兩岸產業與技術合作平台—搭橋專案,在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電動車及LED照明等新興產業,與大陸合作完善產業鏈,帶動兩岸新能源產業的商機。另外在服務業方面,製造業台商在中國大陸已有一定的規模,生產性服務業若能進軍中國大陸市場,不但可以支應協助製造業台商的需求,本身亦可以拓展市場而壯大,而結合中國大陸潛在市場及台灣的服務品質之下,兩岸服務業將可以進一步升級,服務業品質也可以一同提升。
三、創造就業機會,均衡所得分配
台灣經濟雖然在國際復甦曙光未明之下有了轉機,然而不可諱言的是,台灣十年來無論是受雇人員、產業主、或是擁有財產或地產的人,這十年間所得收入都呈現下降趨勢,而消費支出卻一直增加。台灣每戶平均可支配所得,2000年至2010年少了2,092元,但同期間每戶消費支出卻增加近四萬元,以上班族經常性薪資為例,同期間內增加2,318元,漲幅為6.83%,然而同期間物價上漲幅度為9.8%,物價上漲幅度大於經常性薪資,使得實質薪資在十年內呈現負成長,而收入減少、支出增加的結果,當然會覺得生活愈過愈拮据,以致於會有經濟復甦、人民無感的感覺。
授薪階級長期薪資未漲,薪資趕不上物價,將會使中產階級減少,恐有拉大貧富差距的隱憂。此外,薪資不漲,上班族逐漸縮減消費支出,國內內需市場萎縮,將會影響到企業發展,更重要的是,當薪資不夠養家生子,低收入族群擴增,將增加社會的不穩定性,增加社會負擔,拖垮社會福利制度。
因此,在近日油電反應正常物價之際,政府在促進產業發展給予獎勵優惠之餘,亦應設計制度,提供鼓勵企業調薪的誘因,將盈餘回饋給員工,提高授薪階級的薪資,進一步均衡國內所得分配,縮小貧富差距,將經濟成長及企業盈餘回饋給社會大眾。
政府除了運用社會福利制度照顧弱勢族群之外,政府應創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減少低所得分配族群,提供中低收入家庭的就業機會,降低所得分配惡化的狀況。政府可以加速發展「可提供更多非技術性工人就業機會」的產業,舉例而言,發展觀光產業可以創造餐飲業、交通運輸業、旅館業、清潔服務業等工作機會,台灣已經擴大大陸觀光客來台觀光,如果可以進一步積極到大陸各省舉辦台灣旅展,爭取更多陸客來台自由行,並開放更多大陸省、市的試點申請,若能爭取大陸一年十分之一的出國旅遊人口來台觀光,台灣一年將有500萬名陸客來台旅遊,觀光旅遊業一旦蓬勃發展,便可以創造許多就業機會。
此外,台灣人口老化嚴重,對於老人的居家護理、長期照護的需求很大,台灣護士薪資長期偏低,留不住人才,除了應當調整薪資及給予合理的輪休制度之外,台灣可推動「護佐」制度,訓練中年失業者轉任照護及看護,在發展台灣的長期照護產業以茲因應老人社會之外,亦可同步創造就業機會。
四、結語
馬總統在第一任的任期內,已經成功地將台灣經濟調整至積極開放的正確方向,並與台灣最重要的貿易地區—大陸洽簽ECFA。第二任若能接續其積極開放方向,以積極與各國洽簽FTA方式擴展國際經貿空間,並透過完成ECFA後續協議,進一步深化兩岸產業合作,台灣將可以發揮小型開放經濟體的特性,充分運用全球自由化,拓展商機。而政府若能進一步將經濟成長的果實,透過創造就業機會及均衡所得分配的政策分享給全民,則台灣經濟體質將進一步健全,而能維繫台灣經濟的永續成長,創造台灣的「黃金十年」。
(本文刊載於2012年5月號兩岸經貿月刊)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