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經濟成長率(GDP) 僅1.58%,出乎意料之外的差,除了較8月預測的2.47%大減0.89個百分點,更低於今年第一季的1.62%,各分項數據都不好看,一時間國內悶經濟的氛圍又再高漲。
進一步就各分項數據觀之。內需方面,主計處8月時預測第三季民間消費及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年增率分別為2.44%及2.41%,然而實際民間消費僅成長1.56%,較預測值少了0.88個百分點;固定資本形更慘,年增率大幅下滑至1.04%,落差更高達1.37個百分點。外需表現不遑多讓,出口及進口分別預期要成長3.66%及3.67%,但實際數據僅剩1.68%及1.07%。整體來說,第三季GDP表現毫無亮點,所有項目皆不如預期,原本預料能支撐成長的外需動能,結果與內需一樣軟弱。
若從趨勢來看,去年第一季至今年第三季GDP年成長率分別為0.59%、-0.12%、0.73%、3.97%、1.62%、2.49%及1.58%,今年前三季得經濟情勢比去年好,但令人憂心的是,去年第四季成長3.97%,較高的基期不僅加大今年經濟「保二」的難度,一旦成長率未能明顯突破第三季的困境,更有可能讓剛剛成形的經濟回溫預期,陷入反轉向下的危機。
觀看國際經濟情勢,就知道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美、日、歐等國雖尚未公佈第三季GDP數值,但美國9月工廠訂單較上月成長1.7%,10月ISM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是2011年4月以來最高;歐元區10月製造業PMI上升至51.3,顯示區域經濟復甦更加全面;日本GDP預期將連4個季度擴張,專家學者對於先進國經濟穩步向上的看法已成共識。
臨近的亞洲國家表現更好,大陸第三季GDP為7.8%,較第二季增加0.3個百分點,創今年新高;韓國第三季GDP年成長率高達3.3%,明顯比第一季及第二季的1.5%及2.3%要來的好,是2012年第一季以來最佳;新加坡今年前三季GDP成長率分別為0.3%、4.2%及5.1%,表現倒吃甘蔗,漸入佳境,且創下兩年新高。
簡言之,先進國家景氣進入上升循環,使得外貿為主的亞洲地區經濟穩健向上,相比之下,台灣第三季經濟成長趨勢止步不上。此外,值得深思的是,韓、新兩國經濟成長率與我國差距明顯加大,經貿自由化帶來的優勢日益顯著。
平心而論,過去幾年政府做了很多的改革,努力在經濟困局中創新求變,ECFA及台紐協議的簽署產生紮紮實實的效益,產業轉型升級也正逐步發酵;而「自由經濟島」的前瞻性政策,擘畫未來經濟發展大戰略,這樣的願景深獲各界的肯定。但無奈的是,政府作為、百姓無感,這不僅是因為政局的紛擾,更多取決於施政平台的僵化與傳達管道阻塞,需要「溝通、溝通、再溝通」來化解。
首先,政府各部門間缺乏溝通,改革政策亦與拚經濟目標相抵觸,進一步來說,證所稅、油電雙漲、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年金改革等多項政策同時登台,但卻沒有拚經濟的配套輔佐,並且缺乏明確的目標與全面的說明,民眾多是霧裡看花,加上景氣的疲弱,人民幸福感當然會一落千丈。
其次,政府與立院溝通不良,理論上,執政黨在立院獲得過半數的席位,對於各項政策的推動應有加分效果,但在執行面卻不然,政策推動上綁手綁腳,近日的馬王政爭、服貿協議延宕,都彰顯政院與立院的矛盾心結,大量內耗國家資源,成效使終事倍功半。
再次,政府還需強化府與民間溝通的方式,雖然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為加強與媒體之聯繫及溝通都設有新聞發言人,但社會百姓對於重大政策推動的目標仍然模糊,政府責無旁貸,要說清楚講明白。日本安倍經濟學就是最好的借鏡,提升消費稅支持率不降反升,值得我國政府學習。
言而總之,不論第三季GDP是暫時性的惡化,亦或是結構轉型的陣痛,當前情況是,國際景氣的改善未能同步帶動台灣的成長,看看韓國及新加坡經貿自由化後的競爭優勢,台灣邁向「自由經濟島」的腳步真的不能再慢下來了,期盼政府健全溝通平台,努力化解政策、政治、社會分歧,突破悶經濟,帶動全民拚經濟,使盡全力促轉型,引領台灣經濟再創高峰。
(本文精簡版刊載於2013年11月8日旺報,原標題為「台灣經濟獨憔悴」)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