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東海岸線的觀光旅遊渡假村開發案,被地方居民及環保團體認為不尊重原住民文化、缺乏完整的整體規劃,以及主管部門放任東海岸財團化;甚至連藝文團體也出面反對過度的開發尺度。台東縣在都蘭灣的杉源「黃金海岸」連綿有6件開發案,都是觀光旅遊類的開發計畫,包括:「杉原遊艇港18.5公頃」、「杉原海濱大酒店10.2公頃」、「都蘭灣黃金海渡假村11.3公頃」、「美麗灣渡假村6.0公頃」、「台東渡假村16.5公頃」、「杉源棕櫚濱海渡假村26.2公頃」;就開發密度及總量而言,不可謂不高。
其實整個東部海岸線,從宜蘭的蘭陽溪出海口、砲台山、南澳農場的渡假山莊;花蓮的南、北濱公園、七星潭、磯碕、靜浦機場與觀光旅館、石梯遊憩港;台東的棕櫚海濱、三仙台、八仙洞、小野柳,到都蘭灣、杉原海岸前述的渡假村、遊艇港建設,外加綠島朝日溫泉、帆船鼻國際旅館等,就有將近包含BOT在內的二十個以上開發案;推動的機關有交通部觀光局、農委會林務局及三個縣政府。堪稱整個東部海岸線都深陷於觀光旅遊開發的洪流之中,有使原本秀麗壯闊的自然海岸線變為人工化建築處處聳立的景象。
東部海岸帶的開發案中,有工程進行中者,雖然信誓旦旦號稱是已通過環評審查、保證「零污染」。但是,實際上這些開發工程的廢土與廢水,卻已然造成了海域珊瑚礁的傷害。中研院學者調查結果指出:東部開發衍生的問題長期被忽視,海底生態系豐富及受影響的情形也鮮為社會大眾所知。東部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發達,單「石珊瑚」即有100多種,杉原且紀錄到新種珊瑚,包括原僅東沙海域才有的「貝氏耳紋珊瑚」,以及特有新種「台灣擬絲珊瑚」。但東部海岸帶,若持續不斷開發,則海岸、海域及水底都會受影響;最終不僅破壞海岸景觀、史前文化遺址、原民文化,也將嚴重干擾海域的生態系統。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98年開始舉辦台灣海域珊瑚礁總體檢,並監測海域的狀況,每年公布調查結果並提出警訊。今年有關台東海域珊瑚礁體檢顯示,杉原活珊瑚覆蓋率為28~50%,基翬約30%,達到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的「優良」或「一般」標準;然而活珊瑚覆蓋率則逐年下降,並且發現南礁「剛死亡珊瑚」覆蓋率7%,中礁則有18%被優養化海藻類覆蓋,顯見開發工程的廢水及廢土,對此海域珊瑚礁已產生不良影響;據估計,此區帶每日約有400公噸廢污水排入海域;若屬實,則開發者應立即加以改善。
此外,台東海岸地層屬泥質夾雜破碎岩塊組成的混同「利吉層」,不穩定的地層在植被移除後,表土與碎岩易於流失;若遇豪大雨沖刷入滲,其實有潛藏的危機。當地更因三仙台保護區,一般民宅修繕及改建受到限制,但卻准許大型開發的建物矗立海邊,居民甚感不解,咸認是主管部門獨厚財團。此外,施工期間影響了漁場、損害到漁民生計及權益;這些地質及法令上的問題,都有必要進一步釐清。
從環境評估執法及經濟面的角度檢視,台東海岸帶觀光開發案確實頗為密集;而總面積達90公頃,環境地形、生態及人文考古層面的影響不可謂不大。這些開發案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程序,除最新的一件係97年通過,餘為84年一件、88年二件、89年一件、91年一件。從環評有效時限來說,該五件開發案皆已逾三年有效期限,必須重做現況調查並提出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送審,通過後才可進行。平心而論,十數年前的規劃與環境調查,在時移勢易之後,環境現況與客觀條件也都有所變化,所以應該要先重新檢討評估這些觀光開發案總量是否合宜?工程技術與材料等級可否提升?環境影響對策是否需要修正?
其實東部海岸景觀之所以吸引觀光客,是因有獨特的海洋環境與秀奇的風光,為了留住觀光客敞遊多日,需要規劃觀光旅館或渡假村,但也不能一窩蜂似的連綿開發,否則密集式比鄰,旅遊品質會打折扣,海域生態及環境都會被累積的污染破壞,反而不利地方永續經營。台灣海岸地區基本上都有「開發利用」與「海岸保護」的衝突,多年來由於管理機制及管理法規的不健全,更衍生出諸多海岸消失或人工化的問題,諸如暴浪侵襲、漂砂,使得海岸地形的侵蝕嚴重。而發展地方經濟,若一味以杜拜、喀哩島的觀光樣態複製開發海岸,將會使海岸地形嚴重變遷、文化遺址遺蹟消失、海域生態嚴重受壓迫。建議地方政府及主管機關,有必要對東部海岸帶的觀光開發總量及發展方式重行檢討修正;不宜單只為了觀光產業,而忽視海岸環境、文化遺產及海域生態的保護,甚至忽略了其他需要配套的公共設施容量相當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