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derbar dk Wikimedia Commons)
1987年10月15日是國共關係史上重要的一天,在
兩岸睽隔40年之後,蔣經國政府宣布開放
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以人道為名打開兩岸交流的窄門。然而,接下來的四分之一個世紀,
兩岸關係的進展大概只能用「蜿蜒曲折、進退起伏」來形容。
分合關鍵在領導人態度
開放探親之初,由於大批老兵返鄉之行掀開許多悲歡離合、血淚交織的感人故事,的確引起兩岸人民對骨肉相殘式的國共鬥爭產生反感,亦對國土的分而復合乃至於中華民族的團結興盛有所省思與期待。不料6年之後,1994年3月31日爆發了浙江千島湖事件,對起步未久的兩岸人民往來產生極大衝擊。
繼之在2000年大選中
民進黨候選人
陳水扁當選總統,創下政黨輪替首例,並於2004年獲得連任,因其在位期間一再提出「一邊一國」及「公投制憲」等訴求,終使兩岸關係陷入冰點;直至2008年
國民黨重新執政,並推出兩岸直航、開放陸客、陸生來台等正面措施,同時大陸方面特別強調此係「難得的機遇」乃全力推動惠台政策,雙邊關係才展現出春暖花開的榮景。
兩岸的分合最關鍵的因素當然還是領導人的態度。從1988至2008年期間,在李登輝與陳水扁主政下,台灣的大陸政策早已背離了中華民國憲法的軌道,主政者不但凍結、廢棄了國統綱領,更不惜篡改各級歷史課本以遂行「去中國化」的既定政策。20年的時間不算短,足夠把中國人與台灣人之間的等號移除,甚至成功地在兩岸之間築起對峙、敵視的壁壘。
2008年繼承大位的
馬英九曾被賦予厚望卻迫於形勢、囿於格局或受制於民意而未能力圖撥亂反正。過去數年中,兩岸交流互動所呈現的對比是「民間熱而官方冷、大陸快而台灣慢」,今年3月的反服貿街運和最近哄鬧一時的張顯耀洩密案件接連火上加油,讓北京方面不得不對現行對台政策予以重新檢視。
穩定海峽局勢 兩岸雙贏
值此之際,兩岸當局仍應慎重考慮於今年
APEC期間實現「馬習會」。此舉一來可防止兩岸關係的降溫或開倒車,不令多年來兩地辛勤努力的成果付諸流水;二來有助於執政團隊提振聲望以穩定政局,如此也可能對馬政府在卸任前尋求兩岸關係有所突破的企圖,添加一股助力。
持反對意見者或謂:近期兩岸關係陷入低潮,國民黨政府支持度低迷不振,此時舉行「馬習會」難度較高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亦有人認為,有鑒於馬政府舉棋不定,兩岸進入政治協商的時程依然遙遙無期,兩人此時會面殆無意義。
筆者以為,愈是兩岸關係滋生嫌隙,愈要有所突破;愈是馬政府不得人心,愈應有所作為,才能險中求生,期盼一個剝極必復的機會。何況APEC舉辦期間,各國出席者係以「經濟體」代表的身分與會,並不觸及「國與國關係」等敏感話題,亦不致過於擔心在稱呼上被對方「矮化」。
在如此前提下,馬英九與
習近平兩岸的實質領導人在舉世矚目下進行一場歷史性的友誼會面,相信對於海峽局勢的穩定、兩岸的合作雙贏以及台灣人民的恆久福祉都將產生良性的影響。
(作者為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前新聞局長)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曾刊登於103.9.18中國時報╱第14版╱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