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新加坡的生物園區。)
壹、對台灣生技產業的觀察
生物科技產業在台灣一直是政府的重點發展目標之一,早在1982年,生物科技就被台灣政府列為八大重點產業,這樣的生技夢想發展已超過二十餘年,也一直被認為是台灣在二十一世紀的明星產業。過去台灣生技產業發展重點以生物醫學及農業生技為主,如高經濟價值之花卉、水產品,或是保健食品、科學中藥及學名藥等,吸引許多研究人員及莘莘學子持續投入這個高科技產業,但歷經了這麼久的時間,整個產業的發展仍尚未形成氣候。儘管台灣產業界的資金充足、生技的研發成果具有世界水準,且生技專業人才目前也是供過於求,似乎台灣有著良好的利基發展生技產業。事實上,生技產業的研發時程相當長、資金需求高,往往不是短時間就能看到成效;此外,學術研究及產業需求落差相當大,學術研發成果無法有效落實到產業並創造產值。在世界各國皆投入大量資源發展生技業的同時,台灣生技產業已逐漸喪失國際
競爭力,未來相當令人擔憂。
這幾年台灣的生技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但台灣一直缺乏類似外國的大型製藥公司,大部分的新創公司規模相當小、資金有限,使得相關的生技研發人才集中在學術界、研究或醫療單位,使產業的發展窒礙難行。而學術界一直以來研究皆是重醫輕農,生醫研究往往能獲得較多的青睞,所獲得的研究經費也相對較農業生技高,但生物醫學研究以發表華而不實的SCI論文為主流,能應用於產業並創造出產值的成果相當少。台灣生醫研究單位的學術期刊論文發表數量雖然提升不少,也培養出許多的碩博士專業人才,但這些研究人員受限於發表論文的遊戲規則中,研究成果大多無法符合產業界的需要,不僅研發成果無法商品化或是增加創業動機,學術界與產業界對於生技發展的認知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對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相當不利。
生技產業的範疇並不只侷限於和健康或醫療相關產業,許多傳統農林漁牧或是民生化工產業近幾年也都冠上生物科技來增加其產品價值,例如有機食品、奈米材料、環保製品、生質能源等。過去台灣高科技產業多以為先進國家大廠代工生產為主,但生技產品大多不需要大型代工廠進行代工生產製造,若台灣能夠提升生技產品的研發能力,並創造具有代表性的品牌通路,未來發展性就更值得期待。
貳、台灣生技產業當前問題及解決辦法
台灣生技產業儘管已有相當多的研發成果,也培養出許多的生技人才,但仍然面臨相當多的問題與挑戰,有待克服:
1. 政府政策往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政策大多看不到成效。例如博士後研究員無法順利就業,便提出「促進博士後到產業界就業方案」,由政府補助每人3萬元,其餘薪資由企業出資,卻不去探究為何這些博士級研究人員無法順利就業。若是具有研發能力的博士級人員能夠替公司創造更多的產值,公司哪有不聘用的道理,原因仍然出在這些博士後研究員專長並不符合業界所需,在博士就學期間就淪為替指導教授發表期刊論文的工具;再進一步探究,也代表著該指導教授的研究成果並不符合業界所需,但養得起博士後研究員或是博士生的大學教授,卻代表著有著豐厚的研究經費,因此,能夠申請到大筆研究經費補助的大學教授,卻訓練出無法順利就業的博士級人員,對生技產業的發展便完全沒有任何助益。
2. 生技公司普遍規模較小,無法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儘管生技研發人力供過於求,但大多為生技公司的業務人員,流動性高。此外,許多生技產品的壽命很短,業界的創新能力不足,若是生技業者無法承擔投資風險,流於炒短線的經營模式,加上台灣生技市場規模並不大,鄰近的大陸也已經急起直追,如此下來便不利於生技產業的長遠發展。
3. 產學合作流於形式,學術界研發成果無法配合生技業者的需求,生技研發成果衍生出商品或是創業成功的機率很低。此外,儘管許多大學或研究單位將產學合作列為教師的績效指標,但大學教授升等仍以學術論文為主,年輕教授無法投入時間及經費配合生技產業之研發,皆是目前生技產業研發停滯不前的主因。
4. 政府及大學應鼓勵教師投入生技產業及產品研發,大學教師在提出研究成果時應同時評估相關成果是否具有商品化及創造產值之機會,並非只是流於空談。例如:台灣以前是草蝦及石斑王國,病毒感染問題造成相關產業的沒落,許多大學皆投入疫苗或是生物製劑的開發,並宣稱成果可以增加上億元的產值,但至目前為主,病毒感染問題仍是養殖戶血本無歸的主因,使得業界對於學術界的不信任感日益加重,產業發展卻日漸衰退。
台灣的生技產業仍然有許多利基,只要政策不要流於口號,學術界不要好大喜功,並落實研發及人才培訓,未來生技產業在台灣仍有著相當大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