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學校園內熱傳一段佳話:政治大學建立了一支「雄鷹籃球隊」,實力強勁,表現亮眼,成軍第二年就打進一級聯賽,並晉級8強,引起籃壇耳語紛紛,沒想到政大學生會讀書又會運動?
原來雄鷹隊是由出身政大外交系的科技界聞人姜豐年,為了回饋母校於2017年捐助成立的。資源豐沛的政大校友,特別組成後援會以為呼應,並出錢出力支持球隊運作。姜豐年的發想中,應該有
美國NCAA的影子,因此雄鷹的成員一部分係從高中聯賽好手中網羅,其餘則是本校球員。很顯然,這批籃球小將並未枉費學長的苦心與校方的栽培,初試啼聲便嶄露頭角,讓觀眾席上熱情加油的校友們忘情地高喊:「母校的雄鷹終於展翅高飛啦!」
教育界人士常把「德智體群美」掛在嘴邊,說是要「五育並進,均衡發展」,但在
台灣,一般仍以道德和知識教育為高,對於體育、群育和美育的實踐遠不如西方社會。尤其體能教育,自古以來,洵非顯學,如今更飽受升學主義的壓迫,冷清地排在課程上,聊備一格而已。事實上,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不僅能鍛鍊體魄、健全身心,抒發壓力,還能從練習的過程中孕育堅忍的性格,在比賽的情境裡培養意志力、榮譽感和運動精神,足以為未來的成年生涯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過去許多活躍於校園運動場上的健兒,日後都成為職場中的成功人物。
晚近以來,運動競技已從業餘性質,轉為以職業運動員為中心的商業活動,不論是田徑場上「追趕跑跳擲」的健將或各式球場上出類拔萃的明星,都注定將名利雙收,享受豐美的物質人生。亞洲人限於先天體質與身材,較難與西方人比肩爭雄,不過,先後馳騁在田徑場上的紀政、劉翔和NBA名將姚明、林書豪等人,依舊為炎黃子孫爭取到耀眼的紀錄與無上的榮光。
我自小喜歡運動,幼年時期經常流連在眷村的籃球場上,幾至廢寢忘食的地步;儘管天賦不足,在學時未能入選校隊,仍會揪伴組隊參加校內籃球比賽;進入社會以後,參與體育活動從未間斷,還擔任過體育會長;最得意的,莫過於在國外工作時,為了凝聚僑心,成立華人體育組織。記得當時共同發起「南加州體育聯誼會」的人士,包括:曾代表中華民國出席1935年柏林奧運的跳高選手吳必顯老先生、台灣體協工作者龔樹森教授、從甲組籃球高手搖身變成大企業家的高啟正、當年榮獲「亞運小美人魚」稱號的游泳代表張宗慈,以及終身從事籃球運動的海外學人牟宗燦、夏友平等。
大家年齡有別,背景不一,可是熱愛體育,有志一同,連性格特徵也有相近之處,每個人都稱得上豪邁直爽、守正不阿、重情好義、慷慨樂施。就在這批仁人君子的群策群力之下,一個地方性的僑團表現得有聲有色,嗣後更擴而大之,成為服務全美國、全世界華人同胞的體育平台。
最近台灣的電視頻道上,出現很多校際間的球賽實況,主流媒體不吝於轉播或報導體育活動,對於青少年族群的運動風氣推廣,自有莫大助益。當然,體育主管機關想必挹注了不少贊助經費。無論如何,為了新世代的未來著想,從姜豐年到體育署,所有的奉獻和努力都值得大書特書。
(本文已刊載於2019.5.03人間福報第5版奇人妙事之百年筆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