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有家媒體日前登載了一篇深度報導,標題是〈海外生意:國家開發銀行如何成為開發國家銀行〉,談的是大陸國家開發銀行(國開行)協助大陸企業「走出去」,在開發中國家乃至於發達國家開疆闢土的故事。這篇報導讓人看到了中國大陸海外布局能力的日益成熟,也讓人對於
台灣的榮光不再、坐困愁城感慨萬分。
文中提到,國開行從1998年開始設立海外投資基金,初期表現平平。從2004年起,對岸放鬆了陸資企業境外投資規定,國開行配合陸企開展海外生意,提供資金作為後盾,情況有了明顯改變。以海外併購規模來說,2000年的時候,國開行僅放貸出18億美元;2005年之時,增加到了62億美元。去年,國開行的外匯貸款額度達到了3200億美元,資產規模膨脹到超過1兆6千億美金,遠超過世界銀行,成為全球最大的開發性金融機構。
近日以來,由中國大陸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引起熱議,各方爭論著大陸是否有本事搞好亞投行,能否有效推動「
一帶一路」。台灣朝野除了關心加入的名義之外,也有一些質疑大陸能力、唱衰亞投行的聲音。殊不知,大陸在推動亞投行之前,早已透過國開行在海外練兵,從中吸取了許多經驗教訓。以規模來說,亞投行只能算是小巫。
當然,國開行是由大陸單方掌控的機構,所有決策大陸說了就算;亞投行強調的是多方參與,將來的經營必須和理事會的成員國協商折衝,兩者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大陸從主導博鰲論壇祕書處到參與世界銀行運作,已經學得了不少經驗,培養出不少人才,並且表達了尊重夥伴、互利共贏的意向,所以,一出手就獲得熱烈響應,破了
美國的阻撓防堵,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除了透過國開行、亞投行、以及「一帶一路」走出去之外,繼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之後,大陸也藉由天津、福建、和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掛牌,要將國際的資源引進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呼聲中,我們看到大陸正與世界更廣更深地互聯互通,亞投行的未演先轟動,顯示了國際間對於以大陸為核心的資源交換網絡成形與崛起,所做的預估和回應。
可惜的是,從簽署
ECFA之後,台灣本來有很好的機會藉大陸的成長力道乘勢而起,卻一再遲疑,自甘落後。別的不說,當大陸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年度金額已經突破千億美元,成為許多國家的活水源頭之時,從2009年6月台灣開放陸資到去年底為止,5年半下來,累計金額只有11億9千9百多萬美元。這個數字還比不上去年一年台商赴大陸投資的金額20.2億美元,更不及國開行去年外匯貸款的4%,同時,陸資來台投資項目的清單,已經3年多未調整,許多人呼籲的負面表列,則是只聞樓梯響。這樣的台灣,怎能不邊緣化?
國台辦副主任李亞飛最近訪台,對於
兩岸關係提出了「固本培元、扶正解表、疏通活絡」的12字箴言,十分貼切地點出了台灣的病症。情勢很清楚,一個不敢連結大陸的台灣,將自外於以大陸為核心的資源交換網絡,而這個網絡透過國開行、亞投行、「一帶一路」和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在貫通歐亞大陸,聯結全球資源。台灣要想突破「悶經濟」,就得正視對岸的能量,服下「疏通活絡」的藥方。
(本文轉載於104年4月30日旺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