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前總統李登輝訪問桃園弘化育幼院。)
有鑑於李登輝前主席違反中國國民黨黨章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一、二與四款規定,嚴重傷害該黨,該黨黨紀會終於在昨天被迫作出撤銷李前主席黨籍的決議。
李登輝為台聯選戰開講,強調台聯理念與自己完全一致,雖尚未入黨,但是精神上完全支持台聯,也會動用個人關係,讓台聯成為多數黨。為凸顯自己退而不休的正當性,李登輝痛批國民黨出了「歹子」,讓他這位「老爸」無法退休。更有甚者,李登輝更批評國民黨「聯共反台」,還憂心他所建立的自由、民主快要崩了、厝快要倒了。
李登輝之所以博命演出,全力支持台聯,甚至不惜污衊羞辱國民黨,與其說是為了捍衛所謂的「李登輝路線」,不如說是為了堅持其「戒急用忍」與和以台獨為目的之本土化政策,被迫作最後的掙扎。
李登輝口口聲聲國民黨背離其路線,那到底甚麼是「李登輝路線」?以其近來之發言與所獲群眾支持之來源觀之,無論本土化路線或戒急用忍政策,其真正目的似乎正是追求台獨。李登輝擔任國民黨主席任內所走的本土化路線,說穿了,其實就是以本土化為名,行台獨之實。至於推動台灣政治民主化,則是大勢所趨,亦非李登輝所能獨攬其功。
李登輝號稱「民主之父」,問題是國民黨之所以遲遲不能民主化,李登輝恐怕是難辭其咎。若非李登輝以其家父長心態集所有權力於一身,延遲黨內民主化,何來新國民黨連線的出走?若非李登輝反對以黨員直選方式產生總統候選人,林洋港與郝柏村怎會出走?連宋合又如何會破局?國民黨之所以三度分裂,正是因為李登輝未能推動國民黨民主化所致,自應負最大責任。
李登輝執政以來,放棄蔣經國不准企業介入政治的立場,導致紅頂商人大量參與政治,政商關係日趨緊密,金權政治日趨猖獗。此外,地方派系勢力之坐大,與台灣民主政治品質之惡化,李登輝恐怕都難辭其咎。
國民黨去年總統大選遭逢挫敗,李登輝曾痛陳該黨積弊已久,黨務改造未盡理想,應痛下決心,深刻反省,徹底改革。一年多來,國民黨積極推動再造,舉凡李登輝所關心之黨內民主化、黑金包袱、黨產信託等,皆係改造重點。透過主席黨員直選、中常委開放競選,皆應有助於落實黨內民主化;訂定排黑條款,亦有助於徹底剷除黑金。此外,訂定候選人反黃條款與推動黨產信託,皆屬民眾一致之期望。李登輝對這些改革成效,豈能視若無睹!
李登輝領導國民黨十二年,應深知消除積習之不易,更應欣見國民黨已取得之改造成效。李登輝動輒以「老爸」自居,恐更令人感受其家父長反民主的威權心態,而非民主先生之素養。
此外,李登輝批評國民黨「聯共反台」,更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李登輝任內通過的「國統綱領」,仍被國民黨奉為大陸政策之最高指導原則。兩岸關係由對抗轉為和平共存,本就是大勢所趨,亦符合台灣人民之利益。國民黨主張回歸九二共識與加強兩岸交流,就被李登輝扣上「聯共」的帽子,實在令人啼笑皆非。事實上,國民黨絕非「聯共反台」,而是「反共反台獨」。眼見連戰所領導之國民黨不支持其「本土化」就是「去中國化」的台獨路線,李登輝因而另立以台獨為目標之台聯黨,應並不令人意外。
根據上述分析,「李登輝路線」的真正內涵應該就是台灣獨立;否則李登輝就沒有理由不樂見國民黨的改革。既然李登輝無法再利用國民黨去捍衛其台獨大旗,本應主動求去,再另立台聯黨;又何必一再耍嘴皮說甚麼是他「開除國民黨」,又以國民黨「聯共反台」為藉口,試圖為自己找台階下。參與政黨本來就是合則留,不合則去,好聚好散;無奈李登輝先生卻一味逼使國民黨祭出黨紀,以圖「求仁得仁」。如今終於落得被國民黨撤銷黨籍的下場,無論是「求仁得仁」,還是自取其辱,總讓人覺得李先生還是缺乏足夠智慧與氣度。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90.9.22中華日報第二版國政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