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臺北捷運高運量371型列車。)
基隆捷運(含輕軌)已談了多年,基隆、台北、新北各有立場、需求與主張,雖可以理解,但卻苦了交通部(鐵道局)。任何公共政策不可能不偏不倚,至中至正。問題在於如何在對立中,謀取對策,創造多嬴。
基隆人目前往返雙北有臺鐵與客運,交通疏運原本足敷需求,只是臺鐵多年來安全服務品質難獲全台民眾肯定,卻又無力改善,才有蓋基隆捷運(輕軌)的聲音,所以基隆人的訴求是合理的。
目前交通部所研擬對策是在臺鐵路廊加蓋一軌,以三軌供臺軌及基隆捷運共同營運。平日上下班尖峰時刻開3至4班列車由基隆火車站到台北火車站,其餘時段以區間車方式由捷運系統營運。
此作法表面看似合理,但問題是基隆人口才39萬,加上臺灣人口老化、
少子化問題年年劇增,未來基隆人口不增反減可能性極大,縱使再加上與往返北北基的通勤、通學、商務、旅遊人次,未來臺鐵、公路客運仍足以疏運,如再興建捷運系統,可以想像無論鐵路、公路、捷運運量必然不足支撐,導致三個運輸系統必將大虧,定會擇優汰劣,以台鐵百年老店現有不佳表現必然收埸。
或許主政者會説,提供安全舒服的運輸服務是政府的責任,所以興建基隆捷運不應怕虧損。此種說法不能説錯,但虧損要有度,要在可以承受範圍,總不能建設由現代人享受,卻債留子孫!因此,如何構思在建設基隆捷運時提出「反虧為盈」的對策,才是王道,不是嗎?
由於目前國內興建捷運系統的通病是,捷運系統路線及埸站開發永遠落後路運營運4~5年以上,未能於路線可行性評估及綜合規劃時,即併同TOD(大眾運輸發展導向)概念一起規劃設計,導致未能同步引進商業、產業進駐,帶來商潮與人潮,增加就業人口,提升運量,以增加本業及業外營收,彌補本業虧損。但願基隆捷運的興建能記取教訓,提早完成路線沿線及埸站開發。
此外,為讓「基隆捷運」的疏運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如何結合其他交通運具發揮充分轉運接駁功能,以支援「基隆河谷廊帶開發計劃」,帶動原地創生、物流運籌、智慧科技實驗室等產業發展,帶來相互加乘利基,會是基隆捷運「轉虧為盈」的関鍵所在。此事從北北基區域治理及發展方向來看,恐非行政院立即積極協助,大力專案協調基隆、台北、新北三市府,不足以成功。
(本文部分內容刊登於110.03.02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