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2014年獲利創新高。外界樂觀預估,全年盈餘將突破5,000億元。但是否代表
台灣的金融
競爭力已翻轉,情況恐怕沒有想像的樂觀。另外造成社會誤解以為金融業已經大賺錢,就迫不及待的要金融業負擔更大的慈善工作,例如降低雙卡利率,這是有問題的。
金融業務高度管制,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肩負金融業發展、監督、管理及檢查之責,然而金融支付體系,主管權責另歸中央銀行。由於金融業須即時呈報資料,因此較容易取得產業數據。依據金管會初步估算,2014年銀行業盈餘有3,328億元,壽險業、產險業各賺1,200億與126億,證券、期貨及投信獲利總額也有368億元,合計全年獲利可達5,022億元。銀行是金融業成長的火車頭,盈餘占整體金融業比重超過6成,2014年獲利大幅躍進,不僅較前1年增加20%以上,更創下歷史新高。
本國銀行近年來盈餘數字持續走揚,惟以權益報酬率(ROE)觀察,2013年ROE卻從10.41%下滑至10.26%,雖然2014年有機會回升至12%,但對比亞洲前100大銀行ROE,長期維持在14%水準,國內與國際間差距仍在,顯示銀行獲利能力仍有改善空間。獲利偏低主要原因,在於國內金融市場長期存在過度競爭,銀行業者間同質性過高所致。然而偏低的獲利水位,也影響到財務結構。本國銀行業近年一級資本適足率停留在9%,相較歐美區域銀行13%水準,亞洲區域銀行的11%,本國銀行有偏低嫌疑。
準此,金融業是應該負擔更大社會責任、慈善任務,但目前羽翼仍未豐滿。況且降低雙卡利率,不利民眾信用觀念養成,且讓信用邊緣人士將被踢出信用卡市場,只有轉向地下金融借錢,帶來更多社會問題。另外,金融業獲利創新高,只是絕對數字表象。以報酬率來看,台灣離國際金融機構水準,仍有段距離。而且財務結構,也未如外界想像樂觀。因此盈餘創新高,並不能代表金融環境改善。強化競爭力,持續法規鬆綁,有所必要,以下提出三項建議。
一、推動金融整併,改善產業結構。市場過度競爭情況嚴重。以銀行業數據為例,現有銀行約40家,市占率超過5%銀行不到10家。市占率分散,過多銀行搶占有限市場。我國前3大銀行市占率為25.2%,不僅低於香港的60%,新加坡的94%,也比
美國42%、澳洲75%還低。改善市場結構問題,金融機構整併有所必要。然而目前公公併進度落後,未來應積極協調,讓情況更為順利。同時可以考慮先導引金融機構海外併購,透過國際金融機構合作,創造更多利基。近期日幣貶值幅度大,是台資金融機構可以考慮的方向之一。
二、要求金融機構強化資本結構。目前我國銀行產業資本要求,遵循巴賽爾協定。巴賽爾協定有逆景氣循環緩衝資本(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制度。面對景氣較好,銀行獲利較佳,可以要求銀行多提列資本。近期銀行獲利飆升,應趁此時導引金融機構改善財務。國內銀行核心股權資本,相較國際偏低,要求改善資本結構有其道理。可透過新興業務建立誘因,若銀行財務到一定比例,則可以優先申請新興業務,使銀行在符合法定標準後,還有追求更佳財務結構的意願。
三、強化揭露海外資產品質。金融機構成長的主因之一,在於海外業務擴張。9月份本國銀行國家風險統計,中國大陸最終風險餘額高達940.85億美金,海外最終風險餘額則有3,416.94億美金。龐大海外金融資產,讓外來金融風險影響重大。金融海外借款資訊少,主管機關監管成本高,債務追索代價貴。一旦發生問題,又難保不會影響到國內金融體系,因此實有必要研議合適的處理方式。透過揭露海外資產品質,把資訊公開,才能讓風險清楚透明,降低金融機構資產品質的不確定性。
(本文刊載於2015年1月27日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