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金管會位於板橋車站大樓第18樓。)
亞洲盃已成金融發展目標。政府多次鬆綁投資限制,去年6月證券業海外轉投資放寬,10月開放保險業投資海外相關事業,今年1月更改銀行轉投資限制計算方式。可預見未來國內金融產業,將在全亞洲攻城掠地。
國內金融產業加速亞洲布局。以銀行亞太區最終跨國債權觀察,在2013年底債權總額為1209.31億美元,佔海外債權比重為44%,到了2014年第3季就爬升到1793.71億,比例也提高至52.5%。債權總金額與比率雙雙走揚,顯示金融產業對亞洲著墨漸深。
海外業務推動金融產業獲利。2014全年金融業獲利有5022億台幣,創歷史新高,當中銀行業功不可沒,全年獲利3328億,佔了六成以上。銀行獲利增長國際業務挹注因素之一,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賺了850億,佔整體比重27%,再加上海外分行、子行超過300億的盈餘,雙引擎讓獲利起飛。
海外獲利啟動投資正向循環。海外獲利亮眼,吸引銀行投入更多資源。第一銀行為例,去年海外佔整體獲利比重為45%,希望今年可增加到50%,並積極找尋合宜的海外併購標的。國泰世華銀也表達同樣看法,要加強布局東南亞市場,目標在未來3至5年,海外獲利比重可爬升50%。
國內金融機構要走向海外,面對兩大競爭對手。其一是花旗、渣打等國際性金融集團,全球經營據點完整,主導世界金融產業局勢,國內金融機構短期要追上,難度頗高。其次是區域型金融機構,包括新加坡的星展銀行、澳洲的澳盛銀行等,不僅在當地金融服務市場影響力大,而且深耕亞洲已久,已具區域發展格局,是國內金融機構區域化的勁敵。
金融機構規模問題,有發展阻礙疑慮。依據2014年《銀行家》統計,國內銀行排名最前面的是兆豐商銀,全球第171名。相對亞洲其他國家最大銀行排名,星展銀行57名、印度國家銀行64名、韓國國民銀行68名,就連馬來西亞、泰國排名都比
台灣前面。資產排明落後,透露國內主要銀行要擁區域格局,仍有不小空間。
缺乏在地化服務經驗,亦是未來發展隱憂。過去台灣金融機構發展重視國內,即便是海外業務,目標也多為台商。要拓展海外在地化業務,機構經驗較少。然而要成就區域金融機構,光靠台商絕對不夠,組織、業務必須融入當地,才能貼近不同市場。
規模偏低與經驗不足突顯,金融產業的亞洲盃之路,注定會走的格外艱辛。然而要如何助其一臂之力,建構完整配套是關鍵,以下提出四項建議。
第一,放寬限制提供銀彈。銀行法第74條三讀通過,未來銀行投資金融相關事業上限,從原本實收資本額的40%,改為淨值的40%。目前銀行產業的資本額約為1.5兆元,淨值總額則為2.5兆元,因此銀行可以增加約4000億的資金,替併購活動提供子彈。
雖然鬆綁相關事業上限,但對中國大陸投資限制仍嚴。金融機構對中國大陸投資,仍設有總額上限。金控為淨值的10%,銀行則是淨值的15%。相對保險與證券產業,上限皆為淨值的40%,其他產業上限更是60%。金控、銀行明顯偏低,有可影響到產業布局之可能,因此未來可考慮逐步調整上限。
第二,善用大陸市場規模。
兩岸經貿關係密切,並且台商人數眾多。因此運用中國大陸市場,除了可以延伸台商服務商機,更可透過龐大內需市場,擴大金融機構規模。然而要在大陸順利發展,台商必須加緊腳步。外商最早從1990年代就開始布局,截至2014年底,匯豐、渣打的大陸據點都突破百間,而花旗也有55個據點。相對台灣多數銀行仍只有1至2間分行,仍有不小投入空間。
要在中國大陸快速發展,多元布局關鍵之一。台資金融機構赴陸初期,多以分行登陸。未來應多種方式發展,除了分行外,也可以考慮參股與子行,多管齊下。在參股部分,參股除了可帶來投資收益,同時也可藉此取得合作機會,穩固戰略夥伴關係,加速業務發展速度。子行部分,則可讓台資金融機貼近當地市場,子行相對分行,解除了100萬人民幣收受存款限制,也取得銀行卡業務,拿到當地消費金融商機之門票。
第三,國際業務整合行銷有所必要。國際金融業務,除了海外分支機構外,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OSU)、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OIU)也是要角。OBU早在1980年代就開始發展,並已有穩定獲利,但是OSU發展不到2年,OIU相關條例更才在今年1月三讀,雙邊發展差異可能造成合作阻礙。因此金融業者必須資源整合,落實交叉行銷,才有機會讓市場商機做大。
整合除了在金融產業外,也須強化異業結盟。國際金融分支機構客群,是外籍人士或企業,初期重點放在來台觀光的高端族群。然而金融機構要如何找到客戶,旅行社為重要方向。金融業者須與旅行業者異業合作,才能擴大客戶基礎。年近400萬人次的陸客,已成為政策鎖定對象,目前已鬆綁規定,只要憑入台證即可開戶,準備接引陸客理財商機。
第四,建構海外完整金融資訊。隨著金融產業區域化腳步,金融機構資產組合也逐漸多元,截至2014年9月銀行海外資產3416.94億美元,龐大海外資產,不僅會讓區域風險更直接影響台灣,也會加深風險管理的困難度。因此主管單位必須協助產業蒐集海外資訊。
主管機關協助蒐集海外資訊,有兩大好處。其一透過蒐集資訊,可以幫助產業尋找併購標的,讓金融業者迅速熟悉地區差異,快速切入當地金融服務市場。其次延伸資訊價值,透過主管機關蒐集,可幫助業者落實風險管理,降低產業資訊成本,更可藉此建立區域風險預警體系,讓國內投資人、產業界更清楚認知區域金融風險趨勢。
(本文刊載於2015年2月15日中央日報星期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