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臺灣民主紀念館(中正紀念堂)。)
轉型正義的目的是什麼?是清算?是釐清真相?是平復歷史不公?為什麼越轉型社會越分裂?我們的轉型正義能讓社會和解嗎?如果執政者用政治利益思維處理轉型正義就絕無可能。
我們從戒嚴走向解嚴,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憲政,期間涵蓋了288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對社會風貌、對人民身體、自由、財產造成了許多不容抹滅的結果。1992年白色恐怖結束,二次政黨輪替後,2017年12月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公布施行,要處理威權統治時期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不法行為與結果,希望以理性、和平、不流血的方式去平復司法不法、還原歷史真相,並促進社會和解。不幸的是,張天欽東廠事件、強制移除銅像、不當黨產追償等急就章作法,以及促轉會委員不斷延任、調查報告一延再延等,讓轉型正義被掛上騙選票、追殺異黨的帽子,不僅藍營抗議、綠營有意見,也讓民眾開始疑惑轉型正義,正義嗎?
近期黃國書線民風波,如何看待線民,
民進黨內部意見分歧,外界對檔案揭露程度、虛實,當權者是否挾檔案要脅對手等也有不同面向的討論,尚不乏有論者認為內情不單純,涉及民進黨派廝殺,加上已故民進黨創黨主席江鵬堅線民真偽案,施明德、謝長廷隔空互嗆、美麗島辯護律師特務疑雲等,眼見轉型正義的火向內延燒,蔡總統表示「我們更應該深究,當年的
國民黨威權體制是透過怎樣的手段,讓一般民眾、年輕學子成為威權控制的協作者,成為加害體系的一環」,定調線民是「國民黨威權體制」遺毒,要黨員一致對外。然而,蔡總統的說法,不僅無助於化解分歧,反而讓轉型正義的工作更難,蔡總統不說檢討威權體制,一定要提國民黨,讓轉型正義淪為政黨對抗、政治攻擊的工具,轉型正義追求的價值似不如清算特定政治利益高。
執政者的態度與作法是轉型正義走向的重要關鍵,我們的轉型正義追求的是清算?還是社會和解?如果執政者用政治利益思維處理轉型正義,和解將如緣木求魚,甚至今日的轉型正義變成未來轉型正義的對象。
轉型正義應該是一個過程,從過去的真相記取教訓,重點不在清算、鞭屍,應該包含溝通對話、社會和解,而目標是未來我們的民主能更加堅實。從社會和解的角度來看,轉型正義與司法的修復式正義有其相似之處。在司法訴訟中有一種制度叫做修復式正義,或稱修復式司法,是指國家在犯罪發生後,透過各種方式讓加害者、被害者、家屬等進行溝通對話,除了瞭解事實真相外,並修復被害人的情感創傷及填補實質損害。這個制度的重點絕非在強迫受害者必須原諒加害者,而是提供一個雙向疏通的管道與機會,可惜的是,我們的執政者似乎對「促進社會和解」全然無視,促轉工作仍限於對特定人的追究、補償,追求短期的仇恨動員利益,缺乏長期社會和解規劃。
轉型正義是國家社會落實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重要工程,任何政黨都應該共同面對,共同戮力,讓正義實現,讓民主深植,執政者有責任不讓社會對立惡化,國民黨也不應自絕於外,與其等待民眾厭惡執政黨操弄轉型正義,不如思考直接面對或參與促轉相關議題活動,唯有如此,社會和解才有可能實現的一天。
(本文刊登於110.10.30風傳媒觀點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