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已於日前完成簽署,此項協議不僅是兩岸兩會自2008 年重啟協商以來的第19 項協議,亦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延伸,意義十分重大。然自該協議簽署後,各方質疑聲浪不斷湧來,何時生效也仍待立法院審議。究竟兩岸「服貿協議」對台灣的利弊為何?台灣該如何從中獲益?值得深究。
服務貿易協議主要是涉及兩岸服務業開放的專案, 在目前公佈的協議版本中, 大陸對我開放80 項投資專案,其中有一半以上超越其對WTO 承諾,更有20 項超過其在CEPA 給予香港的待遇。而我方承諾開放64 項, 只有37 項為目前尚未開放陸資投資的專案。因此, 以項數及雙方各自對外開放的程度來看,台灣是「獲利」較多的一方,這是無庸置疑的。
台灣服務業將搭上大陸內需成長的列車
在大陸對我開放的專案中,有許多是大大超越對其他國外企業的開放,這對台商而言將是大展拳腳的好機會。舉例來說,中國大陸近年來電子商務的市場蓬勃發展,已成為全球業者的兵家必爭之地。然而,由於大陸的嚴格的網路管制,讓他國業者不得其門而入。未來服貿協議生效後,台灣業者可在福建設立電子商務網站,且持股比例可達55%的主導地位,這是其他國家無法獲得的待遇,也讓台灣電子商務業者有機會進軍大陸,可謂是一大突破。
此外包括金融業、物流業、零售業、醫院等等都獲得超WTO 的待遇,我方業者應好好把握。尤其是金融服務業,根據中央銀行國際收支平衡表之統計, 2011 至2012 年金融服務業是台灣服務業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可視為台灣的強項產業,未來服貿協議生效後,台灣銀行業的優勢也得以延伸。
至於其他的服務業,我們也有優勢,因為服務業是在地化的產業,受到文化、語言、習俗等因素影響, 使得外國企業很難進入當地市場。但由於兩岸語言相通、習俗相近的特點,台灣業者獲得相較其他國家更好的機會。尤其,台灣服務業經過這幾年的發展, 在創意、技術、管理制度及人才培育上具領先優勢, 只要藉由服貿協議的簽署,讓我們得到進入大陸市場的機會,這些優勢也就有逐步發酵的機會。
為台灣開啟國際經貿大門
雖然服貿協議簽署後的效益顯而易見,但許多人仍質疑開放後將對國內勞工及產業造成衝擊。事實上,服貿協議僅開放一定投資金額以上的大陸企業管理階層來台,但並未開放大陸勞工。相對地, 若陸資願意來台投資,反而可增加本國從業人員之就業機會。據統計,自台灣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以來, 大陸管理人士來台約600 人,不過卻創造台灣本地6700 個工作機會,即為明證。
其次,開放競爭未必會擊垮產業,反而會促進台灣產業整體的升級轉型。舉例來說,便利商店壓縮了傳統「柑仔店」的生存空間,然而如今便利商店「遍地開花」,不但提供更多元的服務、更便利的選擇, 還因此多增加了勞工雇用的機會,對於消費者與勞工而言是雙贏。
過去,台灣加入WTO 後,已對外資開放服務業市場,但外資來台並未擊垮我服務業。同樣地,陸資來台也不會造成更大的衝擊,更何況,我們對於陸資有相當嚴格的把關機制,對於可能受影響的產業也有相關的輔導措施加以因應,國內業者不應過分擔憂。
其實,簽署服貿協議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就是藉由服貿協議向國際社會釋放台灣推動貿易自由化的決心。因為,當前國際間區域化與自由化的風潮盛行, 各國無不積極加入區域性經濟組織,或與他國洽簽FTA。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南韓,近年來完成與美國、歐盟及東協的FTA,相較台灣近日雖完成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與新加坡等國也在談判中,但整體步調仍有加速的必要。因此,藉由服貿協議的簽署,展現我們自由化的決心,同時讓國內業者提早適應自由開放後的競爭局面,如此才更有利於未來與他國進行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
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整體而言是「利大於弊」。我們也不要忘了台灣的服務業其實相當有競爭力, 尤其兩岸同文同種,這樣的優勢更能獲得加乘的效果。如果我們只是因為害怕開放,而失去了爭取13 億人口市場商機的勇氣,台灣經濟也就沒有往上提升的機會。
(本文刊載於2013年8月號台胞好康月刊)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