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臺灣民主紀念館(中正紀念堂)。)
原本任期只有兩年的促轉會歷經兩度延任,各界批評不斷,最終在綠營立委自己都挺不下去的情況下關門熄燈。促轉會雖看似退場,但深植背後的東廠惡靈恐不會隨之消散,反而將化整為零,借屍還魂,繼續延續其政治壽命。諷刺的是,高揭「
轉型正義」的促轉會,自己卻步向「不正義轉型」的道路,注定讓這個公信力早已蕩然無存的機關,繼續背負著罵名。
今年年初行政院就在為促轉會的落日鋪路。第一步是提案修改《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並新增《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擴權,將「行政不法」以及「沒收財產」之權利回復納入新增職權範圍,讓原有只處理「司法不法」的促轉會,得以另闢「藍海」戰場。
「行政不法」定義模糊,範圍無邊無際,為轉型正義的「永續經營」提供無止境的柴火,且戰場可放可收,全由政府片面認定。此外,不僅行政不法也列為權利回復賠償範圍,更增加賠償金額至1200萬,讓過去因二二八事件與戒嚴時期不當審判案件已領取600萬的補償者,還可以獲得倍增加碼補償,以此繼續牢牢抓緊過去受難者及其後代的心。
然而促轉會招牌已臭且落幕後,前述「國家不法行為調查及平復」的工作必須有人繼續接棒執行,行政院只能設法另起爐灶,為促轉會打造借屍還魂的新軀殼,新增「權利回復基金會」便是其第二步。
權利回復基金會由政府捐助,設董事13人,全由行政院遴聘組成,日後更可招聘大量人員。蔡政府的獨立機關向來難以獨立,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立法院更無法如監督公務機關那般直接,讓這個基金會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
此外,這個基金會不僅擁有調查權可作為對外武器,財源更是無虞。除主管機關逐年編列預算支應,並接受各界捐助外,亦包括移轉為國家所有之「不當黨產」。有人、有權,還不缺錢,這無疑為落日的促轉會提供絕佳的安身處所,比起萬年不滅的二二八基金會猶有過之,做起事來肯定更加行動自如。一個難受國會監督且不乏資金來源的財團法人,日後自動落幕的可能性只怕微乎其微。
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強調轉型正義是長期馬拉松,促轉會任務的結束不是轉型正義的結束,「燈可以熄、光不會滅」。葉代主委講了真話,但正義的轉型固然如此,不正義的轉型同樣也可以是一場無窮無盡的政治鬥爭,動機只是一念之間,結果卻是差以千里。
回顧促轉會過去的表現,社會分裂大於社會和解應該是多數人的評價,這已經完全與轉型正義立法的初衷背道而馳;而「東廠」更是其擺脫不去的汙名。政治受難者不領情,被政治清算的政黨不甘心,掌權者不收手;真相選擇性的被揭露,仇恨有增無減,社會對立依舊;蔡政府完全辜負了民眾的期待,也錯過了化解社會對立的契機。
促轉會熄燈留下的重要工作包括中正紀念堂的存廢、硬幣圖像更改等,高度政治爭議的課題揮之不去,但和解的高度卻始終不見。當人們看到南非轉型正義時,就想到和解共生,就想到屠圖主教「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的名言。我們回過頭再看看
台灣這幾年的轉型正義模式,留下的,恐怕更多是負面的教材!
(本文刊登於111.06.01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