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於聯合報對健康
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政務委員陳時中所提出3萬元生育補助的專訪內容,背後實有其嚴肅看待『權利行使』及其『責任義務』貫通與否的嚴肅思辨。
話說:少子女化業已成為台灣地區一項極為嚴重的國安危機,對此,中央政府正研擬補助獎勵措施,只要是每生育一個嬰兒,便給予每月補助3萬元,直到幼兒園唸完為止,粗估每年約需近5百億元的預算經費,從而突顯『生養孩子,還可賺錢,對於年輕世代來說,應該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的高度樂觀指望,只是,該項的直線思維,實有其邏輯混亂之虞的運作困境,遠地不說,一方面搶救低迷的生育率,竟然到最後還是只剩下大撒幣一途,這方面除了是忽略福利津貼措施所不斷被擴大給付的胃口外,更要去思索如何嚴肅看待生育事情之於個人、父母、家庭、親族、社會、國家及跨世代的賡續意義,換言之,從『既知為何』到『才有如何』的評估、設計和規劃、計畫,能夠一以貫之的有所串聯,這會是該起人口發展危機能否有效停損甚或得以翻轉的契機所在,更遑論覬覦於現金給付的人性誘因,是否可以滿足所需抑或能夠通盤解決該項關乎到『婚—生—教—養—衛—陪』的串聯性需求命題。
再則,從生育拿補助的交易成本到跳脫生養以有其他選項的機會成本、從他山之石的匈牙利國度到不同文化主義的台灣社會,意指該項移植主義的直接複製貼上,實有施政困境的圖窮匕見之嫌,畢竟,過去8年及其每年超過1千億元支出的托育準公共化政策,相迎而來的卻是加速下滑斷崖的生育率,已然顯現即使撒幣給錢係為一種權變之惡的必要條件,但是,相與配搭的充分要件,又有無營造出來一種『願婚—樂生—能養』的生活藍圖願景,換言之,從撒幣到良幣、劣幣以至於逐幣的滾動效應,實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藉此避免出現期待於生產報國的人口族群,依舊是早有定見於不動如山的不想生,相形之下,欠缺教養觀念、親職效能、就業安全、居住保障等配套措施的相對羸弱家庭,則是趨之若鶩於該項『生孩子—拿補助—少照顧』的卯起來生,如此一來,即使是能夠有效達到人口增生的搶救目標,但是,能否教養出兼具獨當一面且獨立思辨的新生世代,此一量與質難以兩全的人口發展標地,這才是檢視撒幣與否的關鍵所在。
總之,對於3萬元生育補助撒幣措施的針砭議論,指陳:兼具資格認定以領取補助的該項權利行使,又要如何對接於包括父母親屬及其國家機器所應該要履行之責任義務的可能落差或斷裂,無疑地,制度措施實乃是要用以解決人的問題,而非因為漠視脆弱人性所招致的道德危險及其福利依賴,進而將人一併解決掉,如此一來,對於該項發想的策進作為,更是要復歸於兒權如何能夠獲得有效保障的相關思考,況且每月3萬元的補貼,究竟係屬於生育、養育或教育那一個範疇類別的屬性定位?而該項的補助措施要如何銜接現行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社會保險給付,及其育嬰留職停薪的薪資補助?以及補貼真義又是否只是再一次投射出來生養不起的生計難民窘困情境?
(本文曾刊登於113.07.26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