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flickr by H.T. Yu,台北市信義區都市更新案。)
近來市民所關心的議題似乎是都市更新。在五都選舉逐漸加溫的今天,「都更」勢將成為政治的爭論焦點。究竟政府在大力推動的都市更新對市民有利還是不利呢?實在有釐清的必要。
簡單的了解所謂「都更」,就是市內四、五層超過三十年的老屋,如能得到在面積二千平方公尺以上的街廓內足夠的住戶的同意,就可以商請拆除,興建高新式大樓。為了鼓勵建商投資,市民積極參與,市政府可給予加倍的容積獎勵,因此原住戶除了可以一坪換一坪住進新式電梯大廈的住宅外,建商也可利用增加的容積賺錢,當然包含他為住戶新建所付出的費用。
自表面看來,這是一種三贏的策略,來解決都市老舊市區的品質低落的問題。一方面,政府不必花錢,頂多出一點獎勵性的費用,就可以把市區景觀改造。經過更新的過程,若干年後,台北市就會逐漸成為趕上世界潮流的現代化城市,不再被視為落後。台北市雜亂無章的景觀,如招牌、鐵窗等,可以一舉而清掃乾淨,成為使市民感到驕傲的居住環境。另方面,市民不必花錢,自破敗舊屋的住戶,住進光鮮亮麗的豪廈之中,與高收入的外來者住在一起,原是夢想而得不到的。第三方面,不用說,建商利用這個機會在都市的核心地區取得土地,建造的面積有一半可以高價出售,獲利自不待言。既有利可圖,建商會擴大投資,對都市經濟的成長也大有利益。
可是為甚麼學界的反應不佳呢?
學界的反應大體是以下幾點:第一,這是便宜了建商。政府把容積這種公共財輕易的交給財團,讓他們進行更新的開發,實在太便宜他們了。第二,看上去對市民有利,但卻因更新把都市住宅的售價成倍的抬高了。原住人固然有高級房子住,但等待買屋的廣大群眾卻永遠沒有希望了。第三,由於都市更新,把原有的租屋而居的市民趕走了,他們要到哪裏去呢?因此可能隱藏了一些社會問題。第四,也許不是市民所重視的,是都更徹底毀掉原有的所謂都市肌理。這個字眼也許太專門了,在此暫且略過。由於有這麼多的負面批評,執政黨的都更計畫在政治上是加分還是減分,還很難預料呢!
把正、反面都說明之後,我們要怎麼看「都更」呢?
我們必須承認都市發展單位想到這個辦法來解決都市實質環境品質的問題,確實是很聰明的,但是他們太重視硬體了。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的人對視覺環境的反應敏感,對外來遊客的負面批評又有回應的責任,所以我可以諒解他們解決環境品質問題的急切心情,相信他們不會為了政客與財團的利益才這樣做。然而他們太不小心,竟沒有考慮到它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
居住問題是都市社會的問題,想用容積鼓勵建商解決是不可能的。在這樣的硬體計劃上,充其量可以經由高明的都市設計專家把關,提升都市景觀品質。至於平民居住問題還是要政府出面解決。如果政府不能直接介入都更計畫的經營,就要另外有可以相配合的國宅計畫。學者們所主張的出租住宅計畫,就非有政府介入不可,在
台灣的可行性不高。希望政府不要再把市區內的國有土地標賣給財團,讓他們利上滾利,至少要保留一定的數量,設計出高水準、低價位的平民住宅,出租給無殼蝸牛們,就可以解決一大部分問題。政府如果不能做事後的經營管理,可以與民間慈善單位合作。
都市更新在外國有幾十年的經驗,是值得政府參考的。由於社會相關問題思慮不周,
美國曾遭遇到重大失敗。各國的情況當然不同,不能一筆抹殺都更的價值,但這是一個複雜問題,尚請政府在執行時多加思考才好。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99.6.25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