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年輕人對此現象非常滿意。他們認為這正是台灣民主制度進步的表徵。做官有誰不想?居然有人在再三挽留的情形下都無意久留,這至少說明台灣的政治是人民在作主,做官的人並不能掌握。大家對做官愈沒有興趣,愈說明這個社會民主化的深度。我們應該因此為台灣的政治感到驕傲。
這樣的想法有一個假定,就是能做官的人到處都是,你不幹,有很多人在排隊等呢!誠然,高官永遠是很多人追求的職位。民主制度的長處之一,就是使有野心為國家做事的人永遠有做事的機會。這是大家力爭上游的動機之一。政務官必須對政策上的失誤負責而離開職位,就是要兌現這樣的理想。
可是大家沒有想到,一旦有機會掌握到做官的機會,卻發現被綁手綁腳,沒有發揮的空間,是多麼令人懊惱的事!這絕對不是民主政治的理想!真正理想的制度不但一方面提供了最多為國家做事的機會,同時也能使有機會做事的人,有自由發揮的機會。然而以台灣的政治現況來觀察,這種愉快的做官環境是不可能存在的。為國家服務的機會等於一個戰場。爭取的過程是頭破血流,爭取到的人在嘗試發揮的時候,仍不免傷痕累累。這是怎麼回事呢?是民主制度的錯,還是台灣的錯?
顯然是台灣的錯。成熟的民主制度建立在成熟的國民群體之上,也就是行為與品性均有高度素養的人民,才可能使民主流暢的運作。台灣似乎離此水準尚有一段距離。了解這一點並不困難。我年輕的時候,有機會到倫敦旅行,跟著導覽參觀重要的歷史建築及古蹟,其中包括泰晤士河邊的議會大廈。這棟建築在建築史上並沒有重要地位,卻是倫敦市景上的重要地標之一。由於建築乏善可陳,參觀的重點不在建築的外觀,而是下議院的會場。
記得議場分為左右兩邊,座位相對而立。擔任內閣閣員的議員坐在最前排,兩黨對立之格局分明。中央的講台是閣員報告施政之所在,亦即反對黨面對面辯論之所在。這種涇渭分明的空間安排,對於喜歡顧全表面情誼的東方人很不習慣。這豈不是開會等同戰爭嗎?在政治的實質上確實如此,黨的立場是每一位議員對選民的承諾。
可是為了使人民對政策的立場充分交流,對立的空間並不代表絕對的結論。中央的辯論台就是意在經由交流而找到兩方都能接受的結論。所以民主政治的溝通非常依賴理性的語言。政治就是用語言來說服對方。要點是一切意見都要在此議場中擺平,否則就要回到對立空間所代表的黨分界線。
導遊特別強調英國議會在用語上的禮貌。他們異黨之間互稱「朋友」,在東方人看來是虛偽的,是英國紳士的作風。當時作為訪客的我,完全無法了解這種議會的形式所代表的意義。直到近年東方國家逐漸民主化,在民主制度的推行上出現各種古怪的現象,才體悟到英國的議會實在是民主的第一課,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近日來我們的立法院幾乎在停擺的狀態,立委們到此不是論事,而是杯葛議事。兩黨之間使用的語言是惡毒的,動不動就拳腳相向。立法院真的成為戰場了。所謂多數黨的意義何在?不是代表多數國民的意見嗎?為什麼我們的執政黨只能兩手一攤,眼看著立委們吵鬧不休呢?由此可知真正的民主是一種教養!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2014.9.4人間福報百年筆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