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More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www.npf.org.tw
國政基金會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體適能教學觀察系統之研發—以TOFI-TAIWAN為例

體適能教學觀察系統之研發—以TOFI-TAIWAN為例

國政研究 教文

作者: 趙麗雲 ( 2007年3月30日 18:07)
關鍵字:教學研究 系統觀察法 學生行為

%
熱門指數
分享

摘要

本文旨在介紹體育運動教學觀察工具—教學行為描述分析系統的研發過程,並以作者自行研發,適用於台灣地區的健身運動教學觀察描述分析系統-TOFI-TAIWAN為例,摘述其發展流程,特別著重說明:1.描述分析系統原型的採擇、2. 描述分析系統的校正及修訂、3.描述表件的設計、4.觀察員的訓練以及5.預試與最後的修訂等步驟,俾供有興趣運用「系統觀察法」進行體育運動教學相關研究者之參考。

壹、前言

自從體育運動教學的過程變項(包括學生行為、教師行為及師生互動行為)成為教學研究焦點之後,源自行為科學的「系統觀察法」(systematic observation method)及其觀察工具─「描述分析系統」 (observation system instrument) 的研發與運用,遂成為體育運動教學研究的顯學,甚至部份學者,例如Graber (2001) 、Pieron (1994) 及Silverman (1991)等人在歸結過去近四分之一世紀有關教學過程行為 (impact behavior) 的相關研究時,曾號稱此一範疇清一色屬於描述性的研究 (descriptive research),且以運用系統觀察法為主流。估計已有超過50種的教學行為與現象相關資料蒐集工具 (De Marco, Mancini, Wuest & Schempp, 1996) 被國際體壇普遍接納認定係具有效度的教學觀察分析系統 (Graber, 2001; Siedentop & Tannehill, 1999; Pieron, 1994; Darst, Zakrajesk & Mancini, 1989),甚至其中較具原創性的「描述分析系統」工具諸如:1.健身運動學生行為描述分析系統-time-on-fitness instrument,簡稱TOFI(Chung, T.B., 1985) ;2.實質運動參與時間描述分析系統─ motor engagement time,簡稱MET (Borys, 1982) ;3.有效體育教學時間描述分析系統-academic learning time in physical education,簡稱ALT-PE (Siedentop, Birdwell & Metzler, 1979);4.體育課教師行為描述分析系統-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functions,簡稱PETPF (Anderson, 1974) ;5.體育課師生互動行為分析系統-Cheffers adaptations of the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簡稱CAFIAS (Cheffers, Amidon & Rodger, 1974) 等,及其衍生的描述工具還被延伸用於非體育教學領域的學生行為描述分析,以及體育師資的培育與評鑑(Graber, 2001)。然而,近年來世界各地學者雖陸續研發諸多教學行為的描述分析系統,但由於教學行為畢竟是動態且複雜的,無論係教者、學習者或其互動行為必然涉及人文現象而存有文化差異,因此並無任何一套描述分析系統可以放諸四海皆準,一試百應。也因而任一場域、任一情境的教學行為觀察勢必按步就班依循觀察系統發展應有的步驟,逐步研訂、修訂出可行且適用的描述分析系統,其研究信、效度方能不受質疑。爰此,筆者乃舉近期完成之「休閒健身運動教學研究-健身運動教學中的學生行為描述分析」(趙麗雲,2005)所使用的學生行為觀察系統-TOFI-TAIWAN為例,摘述其發展流程與步驟,俾供有興趣運用「系統觀察法」進行體育運動教學相關研究者有以參考。

貳、教學觀察系統的研發

TOFI-TAIWAN之研發旨在描述分析健身運動教室的學生行為,並企圖依據描述分析結果擬具建議,提供實際從事教學的教練在改善教學訓練、品質時有所參據。為求觀察工具之務實有效,在進行研究問題的界定及研究設計之前,首先從事「理論分析」與「實務探討」。前者係針對體育運動教學研究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主要議題包括:體育運動教學原理、體育運動教學研究、體育運動教學行為的描述分析、體育運動教學中的學生行為、台灣休閒運動發展的現況、台灣的健身運動教室─體適能(健康)俱樂部等;後者係透過專業社團諮詢健身教練相關教學現況與問題,其中所諮詢的專業社團包括國內主要體育、運動教學研究與推廣團體:中華民國體育學會以及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等。經由上述「理論分析」與「實務探討」之整合,進一步清楚界定研究問題以及進行研究設計,並選擇、界定觀察分析之「標的行為」。

在完成觀察分析「標的行為」的選擇與界定之後,隨即參據「理論分析」中有關體育運動教學行為描述分析之文獻,採擇最能達成研究目的之要求,且最適合觀察所採擇之「標的行為」的工具,並針對所選用的「健身運動學生行為描述分析系統」原型(the time-on-fitness instrument,簡稱 TOFI)進行效度、信度考驗。在此同時,亦開始進行抽樣並徵求被觀察對象的同意,且針對錄影方式、技術、步驟及相關細節進行規劃與測試。待TOFI-TAIWAN連同記錄表件、記錄規則及步驟確定,且錄製「訓練用」[1]及「測試用」[2]教學樣本光碟之後,便可展開觀察員訓練及其信度考驗,並進一步對TOFI-TAIWAN的內容進行實測與校正,以確定最終適用的描述分析系統、記錄工具及其步驟與規則。而在此同時也可順帶確定抽樣錄影之程序與技術。承上所述,TOFI-TAIWAN之研發流程詳如圖一:

圖一教學觀察系統研發流程圖

茲將前述流程中幾個比較關鍵性的步驟分項說明如次,以供參考。

一、描述分析系統原型的採擇

在運用「系統觀察法」(systematic observation)進行研究時,首先需確定所要觀察之標的行為,並對該等行為作出明確的界定及分類,換言之,在確定觀察標的之後,必須先建構「描述分析系統」─觀察工具暨其配套的觀察步驟((recording procedures) 、規則(ground rules)及表件(the coding sheet),為各種擬予觀察的標的行為命名並訂定各種行為類目的分類標準(編碼),以方便後續的觀察記錄、解碼與分析。質言之,描述分析系統觀察工具原型的選擇及其適合度的評估、測量與調適為「系統觀察法」的核心工作。

一般而言,在評估及測試「描述分析系統」工具原型時必須考慮下述三項因素:首先,「描述分析系統」應符合效度的要求,其所使用的類目(category)不但須符合「包羅性」(exhaustive)原則亦須具足「互斥性」 (mutually exclusive)原則,俾使所有標的行為都可納入系統類目之一,且系統的類目與類目之間必須壁壘分明,以期記錄、解碼行為資料時不致混淆不清;其次,所選擇系統工具的原型,亦必須評估其「記錄步驟」是否適宜,記錄的方式及記錄間歇(interval)長短的設定應符合各案研究目的之需求,以確保藉由此一「描述分析系統」所蒐集到的資料,能夠充分提供擬進行研究所需的資訊;第三,描述系統之「記錄規則」必須齊備,以確認觀察員在使用該系統、工具執行記錄時,即使遇到困難,仍可以依據「記錄規則」來處理、解決 (Chao, 1987) 。

舉「休閒健身運動教學研究-健身運動教學中的學生行為描述分析」為例,為達成研究目的,爰依文獻探討結果特別選擇專門為描述健身運動學生行為而研發完成,不但符合前述所謂描述分析系統評估必須考量的三項因素,且經實證研究檢驗具備必要信度、效度的「健身運動學生行為描述分析系統」 the time-on-fitness instrument ,簡稱TOFI (由Chung Tchang-Bok所原創,詳閱Darst、Zakrajsek、Mancini, 1989)作為描述分析系統工具的原型。

TOFI系統共包含四個界面分別中譯為:調節運動時間、主動健身運動時間、被動健身運動時間,以及非健身運動時間。其中「調節運動」包括:熱身運動及緩和運動兩個類目;「主動健身運動」包含:肌肉訓練(肌力/伸展)與帶氧/心肺適能訓練兩個類目;「被動健身運動」包含:休息/放鬆及說明/講解/答問兩個類目;「非健身運動」則包含了管理安排、等待以及其他等三個類目。各類目定義、記錄程序與規則之中文翻譯詳如附錄一。

二、描述系統的校正及修訂

在擇定描述分析系統原型並據以草擬配套記錄工具之後,必須針對所採擇的描述分析系統原型加以校正與修訂,使其適合用於觀察台灣本土的健身運動教學行為。研究者爰採用專家效度予以檢測,邀請台灣地區資深且相關著作豐厚的體適能理論專家,及具有長期於健身運動俱樂部教學經驗,且領有多項健身運動相關證照的實務專家各一名,分別以逐項諮詢方式對所採擇之之描述分析系統-TOFI的四界面、九類目定義及其分析記錄表進行逐字、逐句、逐目詳細討論,隨後並修正TOFI系統成為四界面、十類目。除增加「拖延」行為類目於「非健身」行為界面中,以因應本土學生上課之習性,並隨之配套修訂記錄表、記錄步驟及記錄規則之外,為符合健身教練專業共通語言,另將原「肌力/伸展」類目修訂為「肌肉訓練(肌力/肌耐力)(strength/endurance)」;而TOFI原型類目之一的「休息/放鬆」類目,因為「休息」與「放鬆」兩者容易造成混淆,故予合併修訂為「放鬆」類目。

三、描述表件的設計

TOFI系統原型的分析記錄表件暨其中譯本經過專家效度檢測之後,也隨之修正而成為四界面、十類目、五項記錄步驟及五項記錄規則的配套修訂記錄表。同時,為了增加觀察員記錄資料的空間,記錄表修改為橫式,另增加「附註」之撰寫版面,俾便「質性」觀察資料的記錄。記錄表修正版詳見附錄二。

四、觀察員的訓練

舉凡運用系統觀察法進行教學相關資料蒐集時,觀察員都應該在實際進行資料蒐集之前完成訓練,所蒐集到的資料方能符合觀察信度的要求。

為求慎重,除慎選具有體育運動教學經驗者擔任觀察員與信度校正人之外,並採用Hans van der Mars (1989)針對TOFI系統所發展的觀察員訓練法,兼採Siedentop (1991)所提出的觀察員信度考驗方法及標準進行觀察員信度,包括人際及內在信度考驗。茲將觀察員訓練程序簡述如下:

首先,觀察員與校正人共同仔細逐字逐目討論所採用之「健身運動學生行為描述分析系統」(TOFI),包括每一類目定義、每一記錄步驟、所有的記錄規則及其配套的記錄表,並摒除個人成見逐一釐清其中所有的疑議、異議,必要時並修、刪該健身運動學生行為描述分析系統譯文的用字遣詞,以臻準確無虞。

其次,採用實驗法-現場播放教學樣本光碟,並由觀察員與校正人實際試用TOFI系統及其分析記錄表進行分析記錄,並作必要的文字說明補充與修正。然後觀察員與校正人同時使用同一「訓練用」[1]樣本光碟,同步觀察特定目標學生之行為,並逐一「間歇」(每5秒)-停機,共同研討觀察結果,迄每一間歇、每一段落、每一類目、每一步驟、每一規則均達共識無虞為止。

經過觀察員與校正人充分的溝通之後,觀察員與校正人開始使用同一「測試用」[2]教學樣本光碟,分別觀察同一目標學生之特定時段行為,並記錄下觀察結果,隨後並進行記錄結果的比對。當觀察員與校正人於前述程序所分別作出的兩組記錄,經依「信度計算公式」[3]計算出兩者信度達到80%(含)以上時,即告訓練完成。但若信度未達80%時,即需重複進行前述訓練程序,迄通過信度標準-80%(含)為止,必要時並可繼續修訂或增訂系統類目定義與規則,以資提昇觀察信度。

完成觀察員第一階段人際(專家)信度 (inter judge reliability) 考驗之後,接下來進行觀察員的內在信度 (intra judge reliability)考驗。其考驗方式為讓觀察員在經過上述人際一致性信度考驗後一週再度使用同一觀察系統觀察同一錄影光碟中同一目標學生於相同課程段落的行為並予記錄,隨後仍以「信度計算公式」計算前後兩組記錄結果。當內在信度也達80%(含)以上時,才算通過第二階段的信度考驗,完成觀察員的訓練。

五、預試與最後的修訂

「預試」之進行旨在檢驗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特別是所使用的資料蒐集方法、工具、程序、步驟的具體可行,以及所蒐集到的資料確實可予適當處理。為求慎重,研究者爰採用實驗方式進行測試,測試全程並邀請專家─校正人一路觀察監督,以期客觀。茲將測試重點、過程及結果分項敘述如下:

(一)錄影及實施

為測試錄影技術是否可行,首先遵照先前訂定的錄影方式、技術、步驟,在校正人全程觀察下錄製兩堂課程,隨後在校正人監督下,實際放映所試錄且後製完成的兩份教學光碟,並與錄影相關技術人員研討。經校正人與技術人員一致確認抽樣錄影之程序、技術及後製光碟方式,並未發生無法克服的困難,且所錄製樣本之聲、光、影像品質足供觀察分析使用。另外,亦確認錄影帶之後製、預算及日程安排,可以被研究者接受。

(二)描述分析系統及記錄工具的可行性測試

為測試描述分析系統及記錄工具的可行性,直接採用實驗法,於播放前述試錄完成的兩份錄影光碟之同時,由觀察員(由研究者兼任)與校正人實際操作TOFI系統(含規則)及其配套記錄表進行記錄。

經上述實際試用TOFI系統並試驗分析記錄發現,標的行為中「調節運動時間」界面的「緩和運動」與「被動健身運動時間」界面的「放鬆」兩個類目容易造成混淆。為釐清兩者之區別,經與校正人研討之後,確定兩者的分別在於緩和運動有明顯的動作,而放鬆則是沒有身體活動。爰此,特別於描述分析系統的「記錄規則」部份明訂,當目標學生動作趨緩但不是停止狀態時,應歸類為「緩和運動」;而當目標學生明顯沒有動作時,則歸類為「放鬆」。

此外,在預試中亦發現本土教練常有激勵學生持續努力的行為。為此,特別在「非健身運動時間」界面的「管理安排」類目定義中,增訂「精神鼓勵」乙項,俾使妥適記錄。

而經過前述兩項調整之後,研究者與校正人達成共識,確定「健身運動學生行為描述分析系統」之最終修正版本,並命名為「台灣的健身運動學生行為描述分析系統」(簡稱TOFI─TAIWAN)。

註釋:

[1]「訓練用」錄影光碟係指一刻意涵蓋所有觀察標的行為之教學錄影帶,用於觀察員訓練時供觀察員與校正人同步進行學生行為描述觀察記錄,並共同研討觀察結果,直至達成共識為止。

[2]「測試用」錄影光碟係指一實際教學錄影帶(與「訓練用」錄影光碟不同),用於觀察員信度考驗時供觀察員與校正人分別進行學生行為描述觀察記錄,並測試兩組記錄的符合度是否達到信度(人際一致性)標準。

[3]「信度計算公式」為

參考文獻

趙麗雲(2005)。休閒健身運動教學研究—健身運動教學中的學生行為描述分析。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Anderson, W. G. (1974). Teacher Behavior in Physical Classes. Part 1: Development of a Descriptive System. Unpublished paper,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Borys, A. H. (1982).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training procedure to increase pupil motor engagement tim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hao, L.Y. (1987). A descriptive study of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pupil motor engagement time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in Taipei c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heffers, J. T. F.,Amidon, E. J., & Rodgers, K. D. (1974). Interaction analysis: An application to nonverbal activity. Minneapolis: Association for Productive Teaching, Inc.

Chung, T.B. (1985). A descriptive study of teaching physical fitness: Time-on-task in a non-school sett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Darst, P. W., Zakrajsek, D. B., & Mancini. V. H. (1989). Analyz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struction. Rawdon: Leisure Press.

De Marco, G. M., Mancini, V. H., Wuest, D. A., & Schempp, P. G. (1996). Becoming reacquainted with a once familiar and still valuable tool: Systematic observation methodology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32(1), 17-26.

Graber, K. C. (2001).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Richardson, V.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pp.491-519). Washingt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Han van der Mars (1989). Basic recording tactics. In P., W., Darst, D., B., Zakrajsek, & V., H., Mancini (Eds.). Analyz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struction. Rawdon: Leisure Press.

Pieron, M. (1994). Studying the instruction process in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 Science Review, 3, 73-82.

Siedentop, D. (1991).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3rd ed.). Palo Alto, CA: Mayfield.

Siedentop, D., Birdwell, D., & Metzler, M. (1979). A process approach to measur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79 National Convention of AAHPERD, New Orleans.

Siedentop, D., & Tannehill. D. (1999).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4th ed.). Palo Alto, California: Mayfield Pub Co.

Silverman S. (1991).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2(4), 352-364.

附錄一:健身運動學生行為描述分析系統-TOFI(中譯版)

健身運動學生行為描述分析系統

The Time-On-Fitness Instrument (TOFI)

譯自Analyz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struction, pp.234~235

編者:Paul W. Darst, PhD、Dorothy B. Zakrajsek, PhD、Victor H. Mancini, EdD

創作人:Tchang-Bok Chung

一、類目定義(Category Descriptions)

(一)調節運動時間(Transitional Fitness Time)

調節運動時間是指學生用於「靜止」與「激烈運動」之間的活動時間,根據一般健身課程的建議,任何運動計劃都應包含熱身運動及緩和運動。

1.熱身運動(Warm-up)

熱身運動旨在讓身體為即將進行的運動作準備,此階段運動的目的基本上並非是要增加身體的柔軟度(flexibility),而是要使身體達到原本已具備的肌肉關節延展活動程度(例如:頭頸旋轉、膝關節伸展),舉例而言,難度低的緩慢步行或是慢跑,即為耐力及心肺適能帶氧運動的熱身運動。

2.緩和運動(Cool-Down)

緩和運動是一種低強度的運動,旨在讓身體由高強度運動後,逐漸恢復為一般狀況。此階段的運動讓剛因激烈活動而收縮的肌肉放鬆,同時讓心跳率回復到正常休息時的狀態。

(二)主動健身運動時間(Active Fitness Time)

主動健身運動時間是指學生用於健康適能的運動時間。其中包括:

1.肌力/伸展(Strength/Stretch)

舉凡關節附近的肌肉、肌腱及韌帶的伸展活動,旨在增加關節活動的範圍,或是提供中度阻力予每一個主要的肌群,以改善其肌力、耐力的運動。

2.帶氧訓練( 心肺適能) (Cardiovascular)

從事有控制期程的持續練習運動,具有節奏性與重覆性特質,旨在促進心肺適能的訓練效果。

(三)被動健身運動時間(Passive Fitness Time)

學生用於身體放鬆及相關知識溝通的時間,此亦為健身運動教學的一部份。

1.休息/放鬆(Rest/Relaxation)

基於轉換運動或間歇訓練原則下所從事的計劃性、預設性休息行為,或是放鬆運動。休息/放鬆是健身運動不可或缺的緩衝時間。放鬆是本健身運動描述系統中的創新項目,反映近年來人們對壓力管理重要性的認知。

2.說明、講解、答問 (Knowledge)

與健身活動相關的溝通或管理行為活動,其目的在提供學生有關健身及健康生活模式的知識,並提供其作明智決定的準則,例如:接受、講授、對談、測量脈搏、認識深呼吸、討論、傾聽、觀察、閱讀以及寫作。

(四)非健身運動時間(Nonfitness Time)

學生用於與健康體能無關聯的活動時間。其中包括:

1.管理安排(Management)

從事課堂上的管理活動,例如:轉換隊形、更換器材、點名、簽到與遊戲編組等安排管理活動。

2.等待(Wait)

在新的活動開始之前所有非因學生本身導致與學習無關的靜止等待行為,其與前述有關「休息/放鬆」的間隔性原則不同,例如:等某一個人回隊、等待教練開始授課。

3.其他(Other)

無法歸類在上列類目中的行為,例如:交際、喝水、綁鞋帶、離開教室等。

二、記錄步驟(Recording Procedures)

為期蒐集到研究所需的資訊必須按部就班依據TOFI系統的「記錄步驟」(Recording Procedures)進行觀察記錄,本系統採用無間歇型(每一「間歇」都是「觀察間歇」,沒有「休息間歇」)的間歇記錄法(Interval Recording)執行記錄,規則如下:

(一)以每5秒為一觀察間歇(Interval)

由於觀察員必須確實記錄發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而本系統各類目之間原具有「互斥性」特質,故為確保資料的可信度,必須採取夠短的間歇。為便利各間歇時間在秒計(碼錶帶)上的分段,本研究採取5秒鐘為一間歇俾利解碼此5秒鐘內最具代表性之單一類目行為。換言之,觀察員必須每隔5秒(一個間歇)就記錄一次,每分鐘需記錄12次單一目標學生的行為。

(二)以每間隔1分鐘為時間抽樣(Time Sampling)段落(Segments)

為了讓抽樣的時間段落平均分配於整節上課時間以提高觀察信度與效度,本系統採取每間隔1分鐘的時間抽樣,以60分鐘課程而言,共將抽得30段各1分鐘的行為樣本。為了使觀察員可以精確的掌握時間,錄影光碟帶上都事先附上秒計(碼錶帶),俾利每5秒鐘(1間歇)及每隔1分鐘(1段落)作正確記錄。

(三)依行為發生時間的先後順序,以1~12數字為每一「段落」中各「間歇」之記錄代號

有別於其他採用間歇記錄法的描述系統常使用勾記「ˇ」作為每一「間歇」的代號,本系統採用數字1~12來記錄各個段落中每一個間歇代表性行為類目發生的先後順序。由於每個觀察段落(1分鐘)均有12個間歇(5秒鐘),所以觀察員1分鐘連續記錄12次,做1分鐘休息1分鐘,每次都從1開始,到12結束。用1~12數字作記錄,不但與「ˇ」記一樣可以記錄出發生的頻率,同時此一序號也提供有用的資訊以利後續資料的分析及信度考驗。

(四)以「備註欄」記錄質化的補充資料

在每隔一分鐘時間抽樣的休息段落時間裡,觀察員可以在記錄表右側的「備註欄」中記錄任何與該段落教學行為相關的觀察與描述。整節課程結束後,觀察員也可在記錄表末端的「備註欄」以田野筆記方式,記錄下有關本節課程觀察到的教學行為特殊部分或是重要的現象,或是任何可能影響教學行為的相關情境因素、觀感等。

(五)客觀記錄,必要時輔以專業判斷

觀察員在執行記錄時主要的責任,是運用描述分析系統中已明確定義的行為類目去分類學生的課堂行為,並逐一按1~12順序將各該行為歸類、標記於記錄表中各段落、各間歇的適當欄位,但若遇到難以純粹根據客觀定義分辨學生行為的類目時,仍必須本於專業作出主觀的判斷。舉例而言,同樣的運動像「走路」,若發生在體能較差的目標學生時可以被分類為「帶氧/心肺適能訓練」,但對其他學生而言卻可以是「熱身」;有時,觀察員也必須根據行為的傾向作出判斷,例如同樣的伸展運動可以分類為「緩和」(通常行為發生在課堂的後段),也可能分類在「熱身」(如果行為發生在課堂的前段時間),該等判斷往往必須參據教練、學生或當下情境相關的線索,由觀察員本於專業素養來作決定。

*茲舉下表為例說明上述步驟

範例記錄表一

資料來源:本研究翻譯自Darst,Zakrajsek & Mancini(1989:236)

在此課程中的第44~45分鐘,也就是在時間抽樣第23段落的1分鐘裡,記錄表顯示出目標學生在前10秒(第1、2間歇)去拿舉重訓練器材,其次35秒(第3、4、5、6、7、8、9間歇)的時間花在等待,在最後15秒(第10、11、12間歇)才開始作肌力、肌耐力練習。在第24段落(第46~47分鐘)裡,同一位目標學生,則有60秒的時間(第1~12間歇)是在作肌力、肌耐力練習。第25段落(第48~49分鐘)的記錄序號有一畫圈標記,表示那是一位新的目標學生,這位目標學生先花了50秒的時間(第1~10間歇)持續作肌力、肌耐力練習,其次用了5秒的時間(第11間歇)放鬆,最後5秒(第12間歇)則用在改變姿勢(從墊子站起來)。

註:如上表所示,用1~12數字來作記錄對本研究而言提供了部分重要的資訊,因為如此可以正確的顯示出動作發生的順序,不但讓觀察員在分類行為上有精確的線索可循(前後動作連貫),同時這些數字區分出每一個段落中單一間歇的順位(例如:在第15段落的第11個動作),正是觀察信度檢定中所不可或缺的資料,使兩組記錄中相同與相異的間歇數可以準確被分辨出來。

三、「記錄規則」(Ground Rules)

為使觀察員於使用TOFI系統工具記錄時,凡遇到記錄分類上的困難,都可以依據系統的「記錄規則」解決困難並據以將目標行為予以分類、解碼,TOFI系統的「記錄規則」必須明確規範如下:

(一)觀察員在執行記錄工作時,應依據下列順序進行:

1.先分辨所觀察的行為是屬於「健身」還是「非健身」。註:此舉有助於辨識易生混淆的「管理安排」、「其他」(屬「非健身」行為類目)與「說明/講解/答問」(屬「健身」行為類目)。

2.其次分辨此一行為有沒有身體的活動。註:此舉有助於辨識易生混淆的「管理安排」、「等待」、「其他」(通常有輕微的身體活動)與「放鬆」(沒有可見的身體活動)。

3.再查據十個類目的定義,選擇記錄表上適當欄位記錄其中最契合定義的單一特定代表性類目。

(二)記錄的起、止時間以課程表所公佈的時間為準:

如果課程表上公佈這一節上課的時間是晚上8點到9點,則實際記錄的時間就是晚上8點整開始到9點整結束。同時:

1.如果上課時間已到,且學生已經在等候課程開始但教練遲到,記錄仍必須開始,並歸類為「等待」。

2.如果目標學生在上課過程中離席,那在這一分鐘的記錄段落仍應繼續加以記錄,並記錄為「其他」類目,迄下一記錄段落(隔一分鐘)開始時該生若仍未返回,則另挑一位位置最接近的學生繼續記錄;但如果是教練提早結束課程,則繼續記錄此一目標學生的行為,直到他或她離開健身房或上課時間終了為止,此時記錄的類目應為「其他」。又如果課程超過預定上課結束的時間教練還繼續上課,則僅記錄到原來課程預定結束的上課時間為止,超時上課的教學行為一概不予記錄。

3.「管理安排」通常發生於學生姿勢及隊形的轉換,例如從左邊換到右邊、前排換到後排、整隊集合、編組、從墊子上站起來、準備作伏地挺身的姿勢等。此類目歸屬於「非健身」界面,其與「被動健身」界面中的「放鬆」類目區分之處在於後者沒有任何可見的身體動作。

4.「其他」類目的特殊情況可用文字記錄在「備註欄」內以供資料分析時參考。

(三)如果兩種(含)以上行為重疊發生在單一間歇中且都符合大數原則(均超過2.5秒),仍應根據上述的標準步驟與規則去作歸類、記錄,不能同時記錄兩種(含)以上行為:

一則因為本系統所定的類目都是「互斥」的,二則惟恐統計時易生誤差,故不要在同一間歇內同時記錄兩種(含)以上行為。但若兩種行為(例如「說明/講解/答問」與「帶氧/心肺適能訓練」)明顯重疊發生時,可以循規則〈一〉之5.的「優先原則」予以記錄,同時在此一間歇代表數字的旁邊註記「-」破折號,並在「備註欄」加註說明,以資鑑別。例如學生依據教練的指導在第1間歇及第2間歇時,一邊接受資訊--聽講,一邊進行肌肉訓練--伸展動作,則可以依優先原則記錄為肌肉訓練(伸展動作),同時在此一間歇代表數字旁邊註記「-」破折號,請參閱下表例示:

範例記錄表二

資料來源:本研究翻譯自Darst,Zakrajsek & Mancini(1989:238)

(四)當行為歸類發生困難時,可先將錄影帶倒帶、回顧,參考前一個間歇的行為之後再行決定;或者先憑觀察者直覺判斷記錄下該行為,但將此一間歇代表數字圈起表示質疑,然後繼續往下做,等此一段落結束時,參考前後發生的動作,作整體性考量,再回頭來檢視、確認或修正,同時注意:

1.當行為分類有混淆之虞時,應留意其前後的活動類型,考查其連貫性。例如:在慢跑之前的走路應記錄為「熱身」,但在慢跑之後的走路應記錄為「緩和」。

2.當行為分類無法確定時,可考量行為發生的時間是在課堂的前段(剛開始時)、中段(進行中)或是後段(結束前),以輔助判別。例如:在課程剛開始的活動,很少會有「肌肉訓練」或「帶氧/心肺適能訓練」,因為如此一來在運動的強度上是不符漸進原則的。

3.若無明顯的指標、線索可資判定時,可假定其為連續的動作,並延續先前的「間歇」作行為分類。

4.若根據先前發生的行為來判定隨之發生的行為仍有疑慮時,可按觀察員主觀直覺歸類。常理而言,一位通過信度考驗觀察員的第一印象判斷總有一定的準確性。

(五)每一個目標學生只記錄三個段落(記錄1分鐘休息1分鐘,三段落共計6分鐘),即更換另一位目標學生進行觀察記錄,俾盡量抽樣到不同的學生行為(例如:60分鐘的課程可記錄到10位不同的目標學生行為,30分鐘的課程可記錄到5位不同的目標學生行為),同時:

1.第一位目標學生必須在課程開始前五分鐘完成隨機抽樣。首先,觀察員必須先清點現場學生數,再從左到右、由前而後順序分別給每一位學生一個代號(面向舞台左、右、前、後排序),然後觀察員必須根據隨機抽樣表(亂數表)抽出一個號碼,並以此號碼所對應的學生為第一位觀察目標。舉例而言,在15位學生中抽出七號學生,則此一站在由左至右、由前而後排序第七位的學生即成為第一位觀察目標學生。倘抽到十六號但總共只有14位學生,則略過此一數字,繼續抽號,直到抽到有代表標的之數字為止(在此例中,只能抽到14以下的數字才行)。

2.第二位觀察目標必須在第一位目標學生的記錄時間結束時(第6分鐘)選出,通常以最接近前一位目標學生者為次一位觀察目標,如果有兩位以上,則以順時針方向最接近者為準,繼續以此方式進行目標學生的選取,直到記錄時間結束為止。萬一選到的目標學生是已經被做過觀察記錄的,則再另挑下一位學生為觀察目標,照理而言,同一位學生是不會被觀察兩次的。註:用此方法進行之目的在盡量觀察較多的不同行為樣本。

3.倘60分鐘課程的學生數少於10位,或30分鐘課程的學生數少於5位時,同一位學生將有可能會被抽樣到兩次,在此情形下,還是應該繼續按前述規則輪替進行抽樣觀察。

附錄二:TOFI記錄表修正版


%
熱門指數
分享 列印
15

文章表情 (你對這則文章的感覺)

回應意見
更多相關文章
國政研究 教文

體育運動教學研究概說
趙麗雲 ( 2007年3月19日 10:19 )

摘要   本文旨在闡述近年來美、歐先進國家學者於體育運動教學相關研究文獻中攸關「教學原理」、「教學研究變項」之主流觀點暨其「教學研究途徑」,尤其聚 ...

訪客最新推薦文章
永續

二氧化碳產生量如何計算
胡思聰 ( 2007年6月12日 09:50 )

6月5日是環境日,許多環境保護的課題廣受各界關注。近來地球暖化的議題甚囂塵上,因此有關二氧化碳減量的問題特別受到重視。國內某環境文 ...

科經

惠台31條措施的牛肉上桌了
林祖嘉 ( 2018年4月17日 16:11 )

就在10日博鰲論壇蕭習會的同一天,廈門市公布了31條惠台措施的60條配套細則。在蕭習會上,前副總統蕭萬長向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希望 ...

社會

嚴肅看待單親家庭之於量質俱變的時代變...
王順民 ( 12月6日 16:45 )

一則關乎到單親家庭之量、質俱變的議題現象,實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 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每十戶就有一戶係為單親家庭,合計共有93萬戶 ...

訪客最新表情文章
科經

台灣及國際的醜態
吳文希 ( 2024年4月1日 16:00 )

前言 最近一段日子裡,臺灣境內發生好多不平常、不平靜的事件,諸如蘇丹紅污染的食安問題、金廈海域船難事件、桃園機場塞機亂象等,由此 ...

憲政

國民黨與民進黨憲政立場之比較
憲政法制組 ( 2007年3月7日 17:34 )

國民黨與民進黨在憲政立場上,有諸多不同之主張,本文將從國家認同、憲法架構、政府體制、憲政運作、責任政治、立委選舉制度、人事同意權 ...

教文

領袖的同理心
張瑞雄 ( 2022年9月1日 08:18 )

二○○九年八月,莫拉克颱風來襲,總統赴台東勘災,路上一對母子半路向總統陳情,「為什麼我們把票投給你,需要見到你時都見不到!」不料總 ...

空氣品質指標
名家觀點
  • ( 12月6日 16:58)
    陸委會主委邱垂正上個月12日在一場研討會上提出,「接受九二共識即等於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論調;而本月21日海基會副董事長羅文嘉接受電台訪問時又再說道:「接受九 ...
  • ( 12月6日 16:58)
    激烈的美國大選終於結束,大家重新回到本身關注的問題上面,然而由於川普選上,而他的許多行為與政策難以預料,因此現在仍然有非常多的國家和個人必需針對川普未來可能的政策進行分 ...
  • ( 12月6日 16:56)
    日前傳出,剛剛在加拿大結束的CPTPP執委會會議中,台灣想要在這一次會議中能成立針對台灣入會的工作小組,再次沒能成功。本來我們政府部門宣稱加拿大與台灣關係良好,這一次由加拿大 ...
  • ( 12月6日 16:54)
    日前,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宣布說,他就任就一件事就是要簽署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商品課徵25%的關稅,對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則課徵10%的關稅。結果墨西哥總統立即回應說,如果美國對 ...
  • ( 2024年11月13日 09:13)
    國發會每兩年的人口推計公布了,有一些關於台灣的未來值得大家關切。一、二○二八年將脫離人口紅利,也就是工作年齡人口(十五至六十四歲)占比低於總人口三分之二,扶養比將高於○點 ...
  • ( 2024年11月13日 09:13)
    最近有立委關心全民健保的財務問題並舉行公聽會,會中有學者發言「最花健保費費用的老年人,在健保的貢獻反而最小。」並建議健保財源結構應增加資本利得的徵收。有類似想法者並不少 ...
臉書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www.npf.org.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