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商務部發布《2012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指出,中國大陸2012年對外投資金額達878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美中情局外圍機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認為,如果中國遵循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模式,截至2020年,中國在世界範圍的直接投資(FDI),會超過2兆美元,其中有可觀的部分會流入美國。日前大陸最大肉類加工國有企業雙匯集團,以71億美元併購美國最大肉品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公司案,已獲得美國財政部外國在美投資審查委員會批准,成為中國公司跨國併購指標性案例。
衝擊美國優越感
不過,近年來大陸國有企業前往美國投資或併購的案例多半不順利,包括中海油、華為、三一集團等,都曾被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否決了投資併購案,也數度讓美國與大陸的經貿摩擦陷入緊張局面。日前,《華爾街日報》報導,2012年在美國實施併購的外資企業中,受到美國政府進行安全審查最多的是中國企業。顯示美國政府對中資的顧慮。
其主要因素包括:第一,中國的GDP可能會在10年內超過美國,並直接衝擊美國的優越感與商業規範;其次,中國不是美國的盟友,而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戰略意圖仍不明確;第三,中國政府對企業干預程度深,讓企業可能為政治動機服務;第四,中國繼續對伊朗及北韓輸出敏感技術,威脅美國安全;最後,根據聯邦調查局表明,中國對美國有高度間諜威脅行為。
然而,中國大陸擁有高達3.5兆美元的外匯實力,已購買1.6兆美元的美債和美國上市公司股票,而美國經濟體對創造就業機會的需求,將無法再抗拒中資企業來美投資併購的經濟外溢效果,確實讓華府對中資既期待又顧慮。
兩位美國記者在〈中國悄悄占領全世界〉的調查報導指出,中國公司占領全球所採取的行動,包括:源源不絕的現金供給、左右大局的外交手段、大批勤勞的企業家、占絕對優勢的中國製造產品,在國家資本主義推波助瀾之下,導致他國愈來愈難跟中資企業競爭。基本上,大陸許多國有企業都已走上國際化,例如大陸跨國通訊公司「中國移動」,在全球140個國家擁有據點,員工超過8萬5千人,在股權方面,美國投資者握有20%的股權。
雖然「中國移動」可藉此得到美國的相關技術,但美國也可透過大陸「中國移動」跨國企業,打進其他國家的通訊市場;同時,大陸方面亦開始運用直接投資美國公司,甚至取得經營權的方式,進一步保障技術來源,並直接挑戰美國政府的技術出口管制措施。此外,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2013年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報告,2012年中國大陸發明專利申請量占世界總量的27.8%,超過美國的23.1%,位居世界第一,顯示技術發明、技術創新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驅動力,並為中資企業在美國市場添加競爭力。
國際併購往前邁進
中國大陸為維持其經濟持續成長,勢必要能夠確保其能源及原物料的供應源穩定,並積極開拓「中國創造」產品的國際市場,以及與時俱進的創新技術以保持領先優勢。目前,大陸跨國企業的發展策略,已經朝向國際投資併購與合作開發的軌道邁進。
其中的重要措施包括:一、運用世貿組織(WTO)架構,促進中國大陸的經貿體系,與世界經貿市場規範接軌;二、有效發揮經貿與金融實力,逐漸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展現區域性的影響力;三、透過對區域政經影響力,積極在重點地區,厚植能源和原物料的穩定供應來源;四、運用跨國併購策略培養技術、人才與市場。五、發揮經濟規模優勢,從價格接受者轉變為價格制定者。
整體而言,北京當局運用政府機構、國有企業,以及國有策略投資銀行所組成的「中國公司」(China Inc.),在美國的投資、併購,以及合作開發資源行動將會快速增長。如果美國能維持健康財政結構,並提升GDP增長能量,那麼中國公司在美投資,將會促進美國的消費力、就業水準與政府稅收。換言之,中國公司在美國的投資併購活動對美國是否有利,很大程度取決於美國是否能夠有效掌握自身經濟健全體質,而不是過多的安全顧慮。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本文刊載於2013 12.25 旺報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