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觀光產業的近況,一般民眾可說是霧裡看花。如果光看新聞報導,例如:
「不怕中客不來 觀光客今提早破千萬」
「中客減少 來台旅客仍連3年破千萬」
「政策奏效/新南向18國觀光外匯 躍居第2」
「新南向奏捷 Q1旅行收入年增近5億美元」
看了這些媒體報導,一般人得到的結論應該都是:「陸客減少之後,因為新南向政策奏捷,所以觀光產業不受影響。」既然不受影響,為何行政院還要推「振興南部觀光方案」?
2016年底,我在風傳媒發表了一篇文章「從數據看台灣輿論對陸客觀光的幾個迷思」,文中提到了幾個迷思,包括:
1.「新南向」政策可以填補陸客缺口?
經過一年半,我們同樣從數據來看:境外觀光客人數的確是增加了,從2016年的1069萬增加為2017年的1073.9萬,但觀光外匯收入卻從2015年的143.87億美元、2016年的133.75億美元,降為2017年的123.33億美元,兩年間少了20億美元,相當於600多億台幣,為什麽?
另外,據媒體報導新南向十八國來台旅客平均停留8.1夜,比陸客的平均7.1夜還長。照道理說,隨著新南向國家旅客的增加,應該就能填補陸客減少的住宿量。但我們從交通部觀光局的資料來看,2017年陸客在觀光旅館的住宿量比2015年少了近百萬人次,但新、馬、其他亞洲國家(扣除日韓港澳大陸)總計增加不到6萬人次,只有填補起6%陸客的住宿量。而在一般旅館,新、馬、其他亞洲國家大約新增100萬人次住宿,約為陸客減少664萬人次的15%。
就我們從經營東南亞國家來台旅遊的旅行社了解,東南亞國家遊客來台多以4天3夜和5天4夜為主,這和平均在台停留8.1夜的數字落差很大。更令人困惑的是,這些新南向國家來台旅客高達6成是觀光目的,這些持觀光免簽入境台灣的旅客,為何住宿量那麼低?
2.新開拓的客源會到中南部及花東?
我之前投書「從數據看台灣輿論對陸客觀光的幾個迷思」提出的另一個質疑是「新開拓的客源會到中南部及花東」嗎?當時我特別指出,陸客減少真正重災區是雙重弱勢的中南部東部旅遊業基層勞動者,如今的新南向旅客,能維持住他們的工作機會嗎?
我們用數據來看,南部及東部縣市的住宿量,這兩年的衰退幅度幾乎都比全台平均高許多。這對於中南部旅宿業受雇
勞工的衝擊,無論減薪、裁員、無薪假、遇缺不補,恐怕都不是好消息。
另外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的統計:2017年北部地區觀光產值4674億元,佔106年全國觀光總收入7750億元的60.31%。而南部地區106年觀光產值2366億元,較105年減少17.16%,少了406億元(2366*1.1716=2772),降幅僅次於東部。
說到行政院「振興南部觀光旅遊市場具體作為」,除了加強宣傳,吸引國外自由行旅客至南部旅遊之外,主要就是「振興南部國民旅遊市場」,包括「旅遊區域化」、「活動大型化」。前者要鼓勵學生畢業旅行及校外教學、軍公教環境教育、大型公協會、觀光產業相關會議到南部舉行、推廣美濃東港恆春等小鎮旅遊;後者就是辦理「海洋美食節」、「寶島仲夏節」、「台灣樂園節」、「墾丁落山風藝術季」、「台灣燈會」到屏東等。但我有幾點疑慮:
1、辦活動能救觀光嗎?
辦活動可以救觀光,但必須是成功的活動,而且要長期經營。但如果是一次性活動、速食式的活動,一波熱潮後就船過水無痕。
2、國旅救觀光?
要靠國內旅遊振興觀光產業,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台灣人的國民旅遊,有7成是集中在假日,幾乎所有景區假日都車水馬龍。如果假日還門可羅雀,那往往就是個案的問題。所以重點是在平日,如何讓更多遊客在國內旅遊?
而且國內旅遊總旅次,不只已經進入高峰期停滯,甚至已經開始小幅衰退,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資料,2017年國人國內旅遊次數為1億8345萬旅次,較105年同期減少3.64%,短期內恐怕成長空間有限。
相較先進國家,台灣人假太少,勞基法修法砍掉勞工7天假之後,對於平日國民旅遊的狀況恐怕不會有正面的影響;
年金改革之後,向來作為平日國旅主力的公教退休人員,在年金收入減少之後,會不會減少旅遊次數?
至於觀光產業相關會議數量很少影響有限,目前行政院主要想動的就是學生的畢業旅遊以及校外教學、軍公教的國民旅遊卡以及環境教育。軍公教難以表示自己意見就算了,但政府要如何規定學生都去南部?是投入預算補助還是下公文指示?
雖然交通部說這些作為不是「拿原本去北部、中部、和東部的,改成去南部」,但挖東牆補西牆,並未把餅做大。事實上,北部中部並非沒有受到陸客減少的影響,只是幾個縣市各自採取因應對策,讓相關的衝擊比較小。
3、人都去哪裡玩了?一組數字點破迷思
台灣人出國旅遊的人數一年比一年多! 2017年國人出國超過1565萬人次,較2016年的1459萬人次成長7.30%;2017出境入境遊客的差距已經接近500萬人。而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的資料,受訪的出國旅客中,表示會因出國旅遊而減少國內旅遊次數者高達33.6%,較105年增加4%,等於有526萬人次表示會因為出國旅遊而減少國內旅遊次數。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的資料,106年國人國內旅遊次數為1億8345萬旅次,較105年同期減少3.64%。但旅遊費用可沒減少,國人國內旅遊總費用達新台幣4001億元,還較105年增加0.76%。這也剛好印證了媒體報導,國內旅遊越來越貴,不如出國。
這樣發展之下,這幾年我國國際旅行收支,從原本小幅順差轉為逆差,去年已經超過1500億台幣,而且越來越惡化。這對於國內經濟發展以及就業市場,並不是好消息。
4.只有跨部會架構、但缺乏整體推動能力的「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
提振觀光業的工具當然有,但主要工具顯然不在交通部觀光局。
成功的例子,例如目前東南亞國家來台旅客量大幅成長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外交部推動來台免簽!但其他的工具呢?例如交通部觀光局曾提出「各高度成長的目標市場(日、韓、泰、越),都有入境機位不足以及時段欠佳等問題,其中尤以日本最為顯著,應鼓勵航空公司增開適合入境航線及調整時段。」結果同屬交通部的民航局這樣回應:「經洽中華及長榮表示並未接獲日本地區反應無機位可訂之相關意見,所反應事項係日本旅行社無法取得折扣較多之優惠團體機票…」、「…另就航班時段而言,經查東京(成田/羽田)至台灣航班,每日上午8時25分至隔日凌晨55分,及大阪至台灣航班,每日上午10時15分至隔日凌晨0時20分,均有航班飛航到台灣,爰尚無時段欠佳乙事。」(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第45次會議記錄)但我們要觀光產業成長,開拓國外客源,不就是要主動營造能吸引國外觀光客的各種條件嗎?
交通部民航局跟國營的中華航空,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把台灣的觀光產業當作自己家的事。如果說連同屬交通部的民航局都不願意支持交通部觀光局,那其他部會對於交通部觀光局的建議事項,又會怎樣思考?
現在發展觀光變成開會時萬人響應,做事時只剩下交通部觀光局自己,孤立無援。能短期見效的事情,交通部觀光局都做了,如果其他部會繼續袖手旁觀,剩下手段就只能發錢了。陸客少了,補助;花蓮地震,補助;現在南台灣旅客少了,再補助。但有限的觀光預算還能擠出多少錢來補助?跨部會的會議,最後只剩下一個單位做事,只能發錢,而且只有幾千萬!
5.當蔡總統「陸客總量不減」的政見跳票已是事實,政府就更應該積極因應
台灣觀光的困境不是只有在南部和東部,只是現階段他們受到的影響最大。加速吸引國際觀光客,讓他們在台灣停留更長的時間,增加他們重遊台灣的意願,才是正解。如果只是把國民旅遊的客源從北部移到南部,把中央公家活動從北部移到南部,都只是挖東牆補西牆鋸箭療傷而已,沒有真的去解決問題。
根據台灣觀光業泰斗潘思亮的觀察,2015年是台灣觀光業的高峰,但台灣觀光業的谷底,則尚未出現。交通部希望用國民旅遊人數向南移動來填補這個大空缺,短期方法不能說不對,但效果值得觀察。因為國人旅遊集中在假日,一有長假往往優先考慮出國。如何增加平日的國民旅遊,這不是交通部觀光局可以作到的,而是需要中央政府的政策推動才有可能達成。
大家都說要發展觀光產業,日本是安倍首相帶頭衝,台灣呢?
日本安倍政府在2013年6月「日本再興戰略-JAPAN is BACK」,提出了具體的成果指標,「爭取在2030年讓訪日外國遊客人數超過3,000萬人」,並在2014年6月「日本再興戰略2014修訂版」中增加了「2020年實現2,000萬人」的新目標。當時日本境外遊客總數是1036萬(2013年),結果在日本政府全力推動之下,2015年就達到1973.7萬,2017年更高達2869.1萬。反觀台灣,連續三年境外遊客破千萬,但今年年初交通部設下的目標卻只有「來台旅客力拼1086萬人次,新南向來台觀光240萬人次」,停滯不前的格局讓人憂心。
(本文曾刊登於107.06.09風傳媒觀點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