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More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www.npf.org.tw
國政基金會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23年美「中」臺戰略競爭動向研析

2023年美「中」臺戰略競爭動向研析

國政研究 國安

作者: 曾復生 ( 2023年2月22日 12:52)
關鍵字:拜登 習近平 蔡英文

%
熱門指數
分享


(圖片來源:總統府,總統主持「三年有成 臺灣進步關鍵字」記者會。)

一、前言

2022年11月14日,美「中」舉行「拜習會」,穩定高層溝通管道,維持「激烈競爭、管控分歧、避免衝突」格局。雙方同意恢復氣候變遷、經貿、金融、軍事、人文交流等對話,共同反對俄烏戰爭使用核武,敲定美國務卿布林肯2023年初訪「中」等。隨後,美財長葉倫與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印尼會談,戴琪與王文濤在泰國會談,奧斯丁與魏鳳和11月22日在柬埔寨對話,強調保持戰略溝通至關重要。不過,11月25日,美「聯邦傳播委員會」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進口銷售5家「中」資科技企業產品,讓美「中」科技戰再度升溫。2023年2月初的「間諜氣球事件」,更讓「拜習會」和緩氛圍陷入緊張,凸顯美「中」互信基礎脆弱,兩國政策協調機制都有內部矛盾。

拜登政府視「中國為頭號競爭對手」,「敲打中國」成為府會朝野政治工具,對「中」政策主導權變成決策圈地盤戰場。2023年1月10日,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在民主黨議員支持下,成立「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以揭露反制中共對美國網路、貿易和軍事等威脅為宗旨。「特別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籍議員蓋拉格表示,「將在跨黨派合作下,探索中共破壞美國領導地位與主權的行徑,並研擬應對策略」,讓美國對「中」決策變數增加。目前,美對「中」政策由白宮國安會擔綱協調,國務院、國防部、中情局、國防情報局等,均設置涉「中」專責辦公室,氣候特使凱瑞、國務卿布林肯、防長奧斯丁、國安顧問蘇利文、商務部長雷蒙多、財長葉倫,以及貿易代表戴琪等,都想要在對「中」事務有所表現,豈可能讓國安會印太總監坎貝爾獨攬全局。因此,美各部會都想把親信,以及業管議題納入決策圈,導致對「中」政策優先次序混亂,也讓「中」方對口單位難以應處,遑論進行實質對話。

美「中」關係最大問題是缺乏互信,猜忌彼此戰略意圖。2023年1月1日,布林肯與秦剛通話討論美「中」關係,但北京當局拒絕「中」美防長通話討論「南海緊張事件」。中共當局體認「美國絕對不會接受被中國超越」,必須嚴肅面對百年大變局。美方則認為中共目標是要加速美國衰落,重建對中共有利的國際秩序。當前,習近平研判美「遏中」將長期化,所以對美須考量國力對比與長遠利益,「中」美仍應「聚焦合作,管控分歧,避免衝突」。同時,中共在20大後積極推動「元首外交」,反制拜登「天下圍中,敲打中國」布局。

2023年美「中」為營造和緩氛圍可能磋商議題,包括合作應對氣候變遷、促使俄烏停戰和談、緩和印太戰略競逐、管控經貿與科技分歧、降低北韓核武導彈風險,以及維護臺海現狀 營造和平契機等。2022年G20「拜習會」後,拜登曾經表示「我相信美中不會有新冷戰,我不認為中國有意立即侵略臺灣」。中共外事辦新主任王毅則指出,「在不得顛覆中共領導和制度、不支持臺獨,習近平向拜登劃清紅線」。拜登政府意圖把台灣納入「印太戰略」,北京則警告華府,「臺灣問題」若處理不好,將對「中」美關係造成顛覆性影響。習近平強調,解決「台灣問題」是國安戰略關鍵,而共軍最大關切是「美日軍事干預」。美軍參聯會主席米利指出,中共在發展對臺攻擊能力,惟是否做出動武決定屬「政治抉擇」,或取決風險成本效益評估。

美「中」戰略競逐格局持續,維護臺海現狀的「戰略模糊,兩面嚇阻」架構,則面臨美「中」軍力消長與「台灣自主意識」升高考驗。白宮國安會印太總監坎貝爾曾經指出,拜登與習近平2022年底在印尼會談,已為兩國關係奠定基礎,希望2023年美「中」能「共建護欄」,確保競爭「和平有成效」。不過,共軍針對臺海演訓強度逐年增加,美軍印太總部評估,中共在2027年以武力進犯臺灣可能性升高。美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若有意訪問臺灣」,我政府需注意美臺合作「雙面刃」特質,避免跨越中共「紅線」,不讓共軍「師出有名」獲得動武藉口。美中情局長伯恩斯認為,習近平對臺長期目標不變,已下令共軍2027年前備妥攻臺能力。美俄與美「中」關係若惡化,「中」方將不排除與俄方「協商密約」,同步在烏東與臺海引爆衝突,讓美國陷入兩面作戰不利局面。

二、 美國對「中」政策目標與趨勢

拜登政府對「中」政策目標有5項重點,首先是投資國內增強美國自己的競爭力;其次是加強與盟國友邦夥伴協調合作;第三是鞏固盟國友邦關係,返回重要國際組織,並在臺灣海峽強化威懾力等,以利在中共周圍營造對美國有利的戰略環境;第四是捍衛美國的民主人權價值觀,凸顯民主能夠產生有效結果,並且最能夠應對當前諸多挑戰;最後則是負責任的管控與中共的競爭,保持領導人互動關係、國安高層溝通管道,以及實質議題的對話,發展「護欄」為競爭設立邊界,處理潛在風險確保競爭不會滑向衝突。

「中」美在經濟能量、軍事實力與高科技等仍有差距,首先,大陸在2020年「人口紅利」已消失,影響經濟持續成長動能,反觀美國則繼續享有「人口紅利」;其次,大陸能源存量與開發技術都落後美國,而且大陸依賴能源進口,美國則是能源出口國;第三,中共每年需向美國進口大量糧食與肉品,但美國則保持自給自足優勢;第四,美國擁有11艘航艦戰鬥群及數百架第5代戰機,中共的3艘航艦戰鬥群剛成軍,第5代戰機發動機性能仍不穩定;最後,中共的國防科技、高階半導體、電子與網路通訊軟硬體等,關鍵技術與零組件自主生產能量仍不足,追趕上美國仍需較長時間。習近平對「中」美綜合國力差距有警惕,決定維持與美、德、法、英、日、俄等大國建設性關係,避免形成與美國直接對抗格局。拜登政府對「中」政策強調「激烈競爭,設置護欄,避免衝突」,雙方保持領導高層溝通互動順暢,以利實質議題對話解決問題,避免誤解誤判爆發衝突。

美國府會「敲打中國」濃烈氛圍將持續,拜登政府在俄烏戰事後仍發動「印太戰略」新攻勢,布局「天下圍中」。拜登政府為避免給人錯誤印象,美國要離開亞洲轉向歐洲,白宮國安副顧問坎貝爾特別指出,拜登政府會積極聯結歐洲與印太,通過「跨大西洋聯盟」應處俄烏戰事,同時拜登政府強調,「美歐須在印太加強合作,面對21世紀更大的挑戰」。當前「跨大西洋聯盟」積極凝聚共識,合力發展對付「中國挑戰」方案,讓「科技民主聯盟」保持優勢。中共的目標則是削弱美國影響力,為中共主導亞洲營造有利條件。

在臺海議題方面,中共對拜登政府接連警告,「臺灣問題」若處理不好,將對「中」美關係造成顛覆性影響。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以口頭不提「92共識」對臺灣釋出「善意與彈性」訊號,強調「和平統一符合中華民族最大利益」,「堅持求同存異,找到最大公約數,劃出最大同心圓」,但中共當局仍會堅決遏制「臺獨與國際介入」,並要求共軍對臺武嚇演訓行動,隨「臺獨與外力介入」變化調整強度,並按照美臺軍事實質合作程度,調節「封鎖臺灣實戰化聯合軍演」頻率與強度。美國防情報局長柏瑞爾曾在國會指出,「統一臺灣是習近平的目標,但不清楚他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進行,中國傾向不動武就能接管臺灣」。美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則強調,「中國積極建軍意圖擋住美國干預接管臺灣,從現在起到2030年間是關鍵、急迫的時刻」。

2023年,拜登政府將繼續對中共祭出高科技「卡脖子」狠招,不會輕易鬆手。習近平已將發展高科技自主,擺脫對西方「科技寄生」,列為國安戰略重點,不會向美國「屈服求饒」。所以,只要美國對中共科技戰不手軟,美「中」在歐亞地緣政治的戰略競逐,就不可能緩和,全球化產業供應鏈將變成半球化,甚至破碎化的低效率格局。當前,中共軍經實力與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美國必須投入大量資源抗「中」,並積極拉緊歐亞盟國應對「中國挑戰」。美國會繼續運用G7、北約、「AUKUS」、「QUAD」、「五眼聯盟」為基礎,吸納南韓、以色列、新加坡、印尼等,籌組「美歐亞聯軍」,從軍事、經貿、科技、金融、通訊、司法、情報,甚至網路等領域,繼續「敲打中國」。隨著中共在國際戰略格局位置變化,今年美「中」彼此互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趨勢不會改變。

習近平強調「和平統一」並數度為「武統論」降溫,共軍戰略部署重點則為「併吞臺灣」;同時,中共為支撐「一帶一路」發展,培養共軍在東海、南海、臺海、印度洋的海空軍力,要求共軍戰力不只能對付臺灣,還必須能夠有效嚇阻美日等周邊國家,以達成戰略目標。此外,中共第三項國防戰略重點,就是要佈建「積極防禦海域」,讓共軍能夠突破第一島鏈,經營「藍色國土」與美國競爭「印太領導權」。中共當局認為,若要取得印太戰略縱深優勢,就必須擁有足夠控制此區域的軍事實力。

習近平強調「中國要與美國開展長期競爭」,「中」美博弈的系統性、複雜性和尖銳性,是不能回避的客觀現實。同時,習近平發現拜登政府對「中」政策,雖有調整川普過激作法,但是在強化科技封鎖,推動「中」美高科技脫鉤,升級「印太戰略」等方面,卻比川普有過之而無不及。北京當局警惕「美中新冷戰式」競爭已上膛。美國府會朝野則認為美「中」競爭將持續數十年。美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指出,今後大國間爆發衝突可能性增加。中共當局更強調解決「台灣問題」,不僅是民族主義大事更是國安戰略關鍵,而共軍最大關切是「美日軍事干預」。

美軍印太總部情報處長史達曼2023年1月11日警告,共軍對臺動武風險已升高。不過,美防長奧斯丁同一天在「美日外交國防2+2會談」記者會強調,「中共增加軍事活動在臺海建立新常態,但我『高度懷疑』這意味著,北京進攻臺灣『迫在眉睫』」。白宮國安會印太總監坎貝爾則在2022年11月12日指出,拜登與習近平去年底在印尼會談已為兩國關係奠定基礎,希望2023年美「中」能「共建護欄」,確保競爭「和平有成效」,刻意為近來「臺灣問題」軍事化緊張氛圍降溫。

三、美國對「中」政策與執行機制特質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022年12月16日宣布,在國務院設立「中國事務協調處」(Office of China Coordination, China House)。這是繼美國國防部、中央情報局後,成立專門針對中共的部門。美國務院在聲明中強調,「我們成立中國處的目標是為幫助落實,拜登政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策略的各項要素」。當前,美國把中共列為最大地緣政治挑戰,國務院的「中國處」整合國務院內跨局處涉及中共的資訊與工作,組織規模約60-70人分為三個功能團隊,包括處理美中傳統雙邊事務、戰略溝通,以擊中國大陸之外的全球涉「中」事務。處長由現任亞太副助卿分管「中」蒙臺事務的華自強(Rick Waters)擔任,向亞太助卿康達、副國務卿雪蔓、國務卿布林肯報告。美國國務院設置「中國處」,凸顯美國認知到中共構成的戰略競爭範圍和風險,需要以新的方式來思考、協調與行動,以引導國務院制定更靈活一致政策,強化盟國友邦合作,應對中共擴張威脅新挑戰。

拜登總統推出「跨大西洋聯盟」新國際戰略,強調「歐洲印太一盤棋」,避免美國兩面作戰。美國國防戰略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與主要威脅,拜登總統指出,「讓美國贏得與中國競爭成果」,是團結美國通過「重建美國」法案,推動重要政策的戰略目標。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把「中國視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對「中」政策主導與執行權力,繼續成為拜登政府決策圈競爭地盤主戰場。拜登政府內各個部門首長都想參與「對中事務」,因此都意圖把親信及業管納入「美中4個工作組」,導致拜登政府對「中」政策優先次序混亂,甚至爆發政策路線鬥爭,也讓「中」方對口單位難以應處消化,遑論進行「複合式」、有意義的實質議題對話,更讓拜登與習近平通話達成共識難以落到實處。美國務院設置「中國處」是否能夠解決這個難題,殊值續密注。

2022年11月美國期中選舉,共和黨取得國會眾議院多數,共和黨眾議院領袖麥卡錫在2023年1月初,歷經15輪投票後成為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是美國會「敲打中國」要角,曾經在2020年5月成立共和黨國會「中國工作組」,又在2021年6月針對中共政府,提出問責新冠疫情「八大支柱」,還在2022年7月表示有意訪問臺灣,並主張在國會眾議院成立「中國委員會」。2023年1月10日,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在民主黨眾議員共同支持下,以365票對65票通過成立,「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以揭露並反制中共對美國網路、貿易和軍事等威脅。新委員會由16名聯邦眾議員組成,包括9名共和黨眾議員和7名民主黨眾議員,並由共和黨的蓋拉格出任「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表示,「委員會將在跨黨派合作下,探索中共破壞美國領導地位與主權的行徑,並研擬應對策略」,讓美國對「中」決策變數增加。

習近平曾經表示,「中國正面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國際與國內環境結構複雜,必須準備應對化解7大風險挑戰高招」,並高度警惕防範「黑天鵝」與「灰犀牛」事件,讓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習近平決定施政優先,首重「內需經濟與高科技自主創新」,鞏固軍事戰略威懾能量,營造對周邊國家親近魅力,隱忍不跟美國硬碰硬,先求在「中」美賽局立於不敗。不過,美國不願解除對「中」關稅制裁與高科技封鎖,還升高網電間諜戰與金融管制,增加南海、臺海自由航行強度,持續對新疆人權與民主問題施壓,以及提升美臺實質合作等措施,已經讓中共軍方顯露不耐情緒。目前,美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主導設置「槓中」特別委員會,通過禁止戰備儲油售「中」決議,或執意訪臺營造「對中共硬起來」政治資本等,恐導致美「中」關係惡化,為兩國邁入「新冷戰」埋下火藥桶。

2022年11月間,美國國防情報局(DIA)調整組織架構,成立「中國任務組」,召集專業分析師與中國問題專家,全面監測中共發展態勢。美國防部情報局參謀長基爾霍夫(John Kirchhofer)表示,這個新設置的機構在今年年初開始運作,「如果你在國防情報局工作,而且你在研究中國,你就在中國任務組」;同時,「中國任務組」將成為國防情報局,中國知識與工作絕竅的儲存庫,這意味著包括局長在內的國防情報局人員,以及外部人員可以在該任務組,尋求任何深層次的專業知識;此外,「中國任務組」是就美國面臨的生存威脅,進行的最大程度的整合。另,美國防部考量兩岸情勢升溫,曾經在2022年9 中旬決定,決定把臺灣業務自東亞辦公室移出,轉給負責中國事務的副助理國防部長切斯(Michael Chase)。

此前,美國中情局曾經在2021年10月設置「中國任務中心」,強化針對美國最大地緣政治威脅的整體諜報工作,如同當年對付蘇聯。美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則統籌「五眼聯盟」情報體系,以及美國18個情報機構,把對付中共列為頭號任務。俄烏戰爭爆發後,美中情局持續動員遍布全球的聯盟幹員,每周舉行局長級會議,擬定全方位對「中」情戰策略,更讓中共當局感受到拜登政府敵意未減。美對「中」政策想達到國安戰略的「雙軌制」目標,即美國與中共等競爭對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另一方面美國深化民主國家合作,並善用國際機制應對中共挑戰,恐怕又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四、美國執行對「中」政策成效評估

2022年間,拜登政府布局「民主聯盟 vs. 專制中國」新架構,讓全球落入「新冷戰」陷阱疑慮;同時,多數國家並不希望經貿、科技、金融與中國大陸「全面脫鉤」,而是期待美「中」保持「既競爭又合作」關係;此外,美國的印太盟國與區域夥伴歡迎「美國制衡中國」,讓美軍順利推動「太平洋威懾倡議」。不過,美臺國防與經貿合作質量俱進時,共軍亦升高擾臺強度與頻率。習近平在中共20大推出「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總體方略與決策部署」,勢將對臺海和平穩定造成新挑戰,並考驗美國的「兩面嚇阻」戰略能量。

美軍印太總部為應對中共擴張軍力新形勢,已經調整作戰任務優先項目,加強結合印太盟國發展「AUKUS」、「QUAD」、「五眼聯盟」等,牽制共軍在印太地區發展影響力。俄烏戰爭爆發後,拜登的國安團隊強調,美國需要「歐洲印太一盤棋」整體戰略觀,繼續對「中」關稅制裁,升高對「中」軍工科技出口管制強度,緊縮「中」資在美上市募資條件,增加南海、台海與東海自由航行密度,關注中共為配合「一帶一路」發展,在南太、南亞、中東與非洲的軍力擴張新動向,讓中共當局感受到拜登政府「遏中作為」來者不善,警惕「美中新冷戰式」競爭已上膛,體認「美國絕對不會接受被中國超越」,也讓「中」方確認兩國戰略競逐長期化,以及結構複雜化趨勢不變。

2023年1月10日,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在民主黨眾議員共同支持下,成立「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以揭露並反制中共對美國網路、貿易和軍事等威脅為宗旨。共和黨籍的蓋拉格出任「特別委員會」主席並表示,「委員會將在跨黨派合作下,探索中共破壞美國領導地位與主權的行徑,並研擬應對策略」,讓美國對「中」政策變數增加,也讓拜登政府對「中」政策與協調機制矛盾,雪上加霜。

美國把「中國視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對「中」政策主導與執行權,已經成為拜登政府決策圈競爭地盤主戰場。目前,美對「中」政策由白宮國安會擔綱協調,國務院、國防部、中情局、國防情報局等,均設置涉「中」專責辦公室,氣候特使凱瑞、國務卿布林肯、防長奧斯丁、國安顧問蘇利文、商務部長雷蒙多、財長葉倫,以及貿易代表戴琪等,都想要在「對中事務」有所表現,豈能讓國安會印太總監坎貝爾獨攬全局。因此,各部會領導都想把親信及業管議題納入決策圈,導致對「中」政策次序混亂,也讓「中」方對口難以應處,遑論進行實質對話。

五、中共「經美制臺」政策執行成效

中共「經美制臺」是美「中」關係,合作面大於競爭面時期產物。例如,在小布希總統時期,美國需要中共合作執行反恐戰爭,所以配合中共把臺灣視為「麻煩製造者」,執行「美中共管臺海」政策。川普政府與拜登政府時期,美「中」關係的競爭面明顯大於合作面,中共「經美制臺」策略僅在「武嚇臺獨」有作用,美國則強調「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現狀」,運用「戰略模糊,兩面嚇阻」策略「經臺制中」。當前,美國府會朝野對中共態度走向競爭,對臺政策則有3種不同看法,一是主張美國應將對「中」與對臺政策分開,改善美臺關係時不必擔心中共反應;其次是認為美「中」關係開始惡化,美國應增強第一島鏈防禦能量,並把臺灣納入軍事同盟體系;第三則是強調要有效對付中共,美國必須把許多議題掛勾與中共談判,讓中共付出代價,而臺灣則可以做為談判籌碼。

拜登政府對「中」政策採用「對抗、競爭、合作」組合拳,對臺則有「友臺不反中」、「遏中友臺」、「美中與美臺平行發展」、「美中共管臺海」、「美日臺聯手抗中」,以及「打臺灣牌制中」等6種策略類型,並根據美國國家利益需要調配運用。中共當局對「中」美關係的思考,包括修昔底德陷阱、G2共管全球、「中」對美「攀附、競爭、超越」,以及「中」美「從掛鉤到軟脫鉤」等4種競合模式,目前強調「聚焦合作,管控分歧,避免衝突」。白宮國安會副顧問兼印太事務總監坎貝爾表示,「美國無法要求中國改變體制,中國也不能要求美國從亞洲撤軍」,美「中」雙方的不信任感深遠,美國未來的對「中」政策將注重「可預測性、穩定性和明晰性,並避免意外驚奇」;同時,坎貝爾強調未來十年美「中」競爭可能在科技領域;此外,坎貝爾指出「美國會鼓勵兩岸進行某種程度、有建設性的對話,並認為現在的球是在北京那邊,因為台北這邊很願意進行對話」。

中共新任外長秦剛2023年1月1日與美國務卿布林肯通話,呼籲美國應與「中」方重建兩國關係戰略架構,透過對話管控分歧,以穩定雙邊建設性關係;同時,秦剛還告訴布林肯,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美國務卿布林肯則回應表示,美「中」關係對兩國與世界都非常重要,美方願同「中」方發展穩定建設性雙邊關係,就共同關心國際問題保持聯繫與溝通,並重申美方將繼續維持「一中政策」,遵守「美中三個聯合公報與臺灣關係法」,這一政策立場沒有變化;同時,布林肯表示美國將與盟邦合作,要求「中」方負起責任,維護臺海與印太地區和平穩定,同時美國也會讓中共為破壞區域穩定付出代價。顯示,中共推動「經美制臺」策略,已無「天時、地利與人和」。

六、2023年美「中」磋商議題選項

(一)合作應對氣候變遷

美國安顧問蘇利文表示,「大國競爭」與「應對氣候變遷、能源、糧食等跨國挑戰」,是兩個優先事項。美國雖然把中共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但亦理解若沒有中共參與合作,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的任務不可能完成。但是,拜登政府「敲打中國」措施接連不斷,讓「中」方認定兩國戰略競逐長期化趨勢不變,因此對兩國合作應對氣候變遷與能源安全,持保留態度。

當前,拜登政府國安戰略把氣候變遷與能源安全掛鉤,認為石化能源是造成暖化與極端氣候主因,讓風災、水災、旱災、森林火災、海平面上升等,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嚴重,並成為國家安全具體威脅。美國應處氣候變遷與能源安全策略,強調先要把美國國內能量發展起來,然後才能有信譽資源領導國際社會合作,推動訂定節能減碳各項產業標準,簽署多邊協議發揮國際集體能量。

今年,美國將主動與中共探討應對氣候變遷之道,支持減排、減碳、節能、發展清潔能源,以及再生能源方案與措施,達成2030年碳達峰與2050年碳中和目標;同時,共同宣導「長期能源安全要靠清潔能源」理念與行動,停止公營金融機構貸款給煤電廠,對產業加速轉型投資清潔能源設施,提供融資優惠鼓勵;此外,美國將與中共協商合作,透過國際組織與聯盟,包括國際能源總署、清潔能源部長與任務創新編組,以及國際論壇與機制,共同保障未來的能源安全。

2022年11月初,美國白宮氣候特使凱瑞與中共氣候代表解振華,曾經於在埃及的Cop27會談,為美「中」兩國自8月間「裴洛西訪臺事件」中斷溝通「破冰」,雙方除對推動減少碳排放議題進行討論,還在「強化氣候行動工作組」架構下,聚焦強化甲烷測量、減排、提供援助金額等具體事宜。隨後,拜登與習近平在11月14日印尼「拜習會」,同意兩國儘快推動「氣候變遷議題會談」,共同合作應對人類社會「迫在眉睫」的挑戰。

(二)、促使俄烏停戰和談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滿1年,拜登政府與北約對俄國制裁,逐漸擴展成長期性政策,即美歐不再尋求與俄羅斯共存合作,改以積極尋求孤立與弱化俄國為戰略目標。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強調,中共最終必須在侵略者和受害者之間、現有國際體系和混亂衝突之間做出選擇。不過,習近平不認為在俄烏問題上必須做選擇,而是從「中」美競爭長期化視角,看待俄烏戰爭與「中」俄關係。

2022年11月中旬印尼「拜習會」上,習近平向拜登提出俄烏戰爭的3個啟示,首先是衝突沒有贏家;第二是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解決方法;第三是大國對抗必須避免。同時,拜習兩位共同反對俄烏戰爭使用核武。習近平判斷美國布局「敲打中國,削弱俄羅斯」將長期化與結構化,「中」方著眼綜合國力對比,以及長遠發展利益考量,仍希望與美方「聚焦合作,管控分歧,避免衝突」,因此在俄烏戰事保持「親俄中立」,讓美歐俄各方理解「中」方的態度,既不落入美歐設下的戰爭陷阱,也不被俄國綁架與美歐正面交鋒。

美國務卿布林肯與大陸外長王毅曾經數度通話,討論俄烏戰爭局勢,有意尋求「中」方支持,牽制俄羅斯對烏克蘭侵略野心。王毅則表示「中」方願意本著「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有效管控分歧穩定「中」美關係,對俄烏戰爭則保持「促和促談」立場。目前,交戰的俄烏雙方似乎不太可能達成「和平協議」,但戰爭的殘酷代價或許能讓俄烏雙方,重新考慮並接受在特定交戰區域的「局部停火協議」。在此人命關天重要時刻,習近平與拜登可能挺身而出,美「中」兩國先協商運用大國能量,提出足夠的「安全保證架構」,設法調停讓俄烏戰爭人命損傷降到最低。

(三)緩和印太戰略競逐

拜登政府2022年2月中旬發布《印太戰略報告》,要增進美國與印太軍事條約盟國,以及與臺灣等區域夥伴的安全與經貿合作,在照顧美國勞工與中產階級利益前提下,發展「印太經濟架構」,強調要與中共「激烈競爭,設置護欄,避免衝突」,敦促中共遵守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並在應對全球議題尋求與中共合作。 同時,美國還推廣自由、民主、人權與市場經濟價值,鼓勵區域合作應對極端氣候等跨國性挑戰,重建盟國與區域夥伴對美國領導信心。在2022年10月中旬發布的《國安戰略報告》,拜登政府特別強調,要確保軍事與新興科技領先優勢,應對中共挑戰與俄國新威脅。目前,美軍已經把執行特種作戰的維吉尼亞級導彈潛艦等,駐防在澳洲、日本、關島等據點,並支持澳洲先租用美國核動力攻擊潛艦,發展遠距快速精準打擊能量,結合特種作戰部隊嚇阻優勢,強化以「AUKUS」與「QUAD」為主軸的「印太戰略」布局。

不過,拜登政府「敲打中國,天下圍中」制約因素包括,第一、印太緊鄰中共周邊國家,均不願明確表態支持美國政策,避免造成重大經貿利益損失與安全威脅;其次、拜登外交政策目標是「為美國中產、勞工階級服務」,強調「美國優先,投資美國,買美國貨」,讓印太國家憂心配合美國好處有限,若投入「印太戰略」與「印太經濟架構」槓「中」,恐將得不償失。這些制約因素讓拜登政府警覺,「印太戰略」過度重視軍事面缺少經濟面誘因,恐需進行調整否則難以落實。

白宮國安會印太總監坎貝爾在2022年11月12日指出,拜登與習近平去年底在印尼會談,已為兩國關係奠定基礎,希望2023年美「中」能「共建護欄」,確保競爭「和平有成效」。2023年1月13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華府敦促美國重新加入CPTPP,強調在中共日益擴張印太區域影響力之際,美國的加入「至關重要」。因此,今年美「中」兩國將會以「共建護欄」,緩和印太戰略軍事面緊張態勢為由,同時進行經濟與軍事領域對話,讓美國既能落實對印太盟國承諾,又能與中共保持對話空間,為拜登政府營造國際與國內有利態勢。

(四)管控經貿與科技分歧

美國執意籌組「美日韓臺半導體聯盟」,扭曲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效率,積極遏制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以延緩中國大陸經濟與科技發展。拜登簽署國會通過規模達2800億美元「晶片與科學法案」,提升美國半導體製造業對中共競爭力,並限制接受補貼廠商10年內,不准赴「中」設廠生產先進晶片。美國安顧問蘇利文隨後表示,美國要在關鍵技術設置「小院子,高圍牆」,不讓高科技流入中共手中,破壞美國與盟友安全。拜登新國安戰略強調,「僅僅讓美國跑得更快是不夠的,美國還需要阻礙中共在高科技占據主導地位」;同時,美國競爭對象主要針對中共與中共政府,而非中國人民。這些行動已成拜登政府對「中」策略新特點。

2022年11月16日,美財長葉倫與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印尼會談,美方對「大陸不公平、非市場經濟行為」表達關切,「中」方則提出「美對中加徵關稅與制裁」、「如何公平對待中資企業」等議題。雙方各說各話沒有達成具體共識,但也都同意繼續保持對話溝通。隨後,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與中共商務部長王文濤,在泰國APEC場合對談討論兩國貿易議題。目前,拜登政府仍沒有取消大陸輸美產品懲罰性關稅,還加碼對中共「高科技封鎖」,禁止投資中共軍工相關企業,管制5千多項高科技研發生產技術,以及軟、硬體設備出口到中國大陸,甚至要求擁有美國籍的高科技人才,停止為中國大陸機構服務,讓中共遭遇高科技升級「被卡脖子」痛苦。目前,美方對「大陸不公平、非市場經濟行為」表達關切,「中」方則提出「美對中加徵關稅與制裁」、「如何公平對待中資企業」等議題。雙方各說各話沒有達成具體共識,但也都同意繼續保持對話溝通以「管控分歧」。

(五)降低北韓核武導彈風險

北韓在2022年12月底召開「勞動黨中央委員會議」,通過強化軍力新目標,將積極發展戰術核武並進行第7次核試。2023年1月1日,北韓接續2022年發射69枚導彈與巡弋飛彈後,朝日本方向再發射1枚短程導彈,讓日韓決定推動「情報即時共享」機制,應對北韓核武導彈威脅新態勢。拜登政府則強調,「北韓距離中國很近,朝核問題對北京遲早構成威脅,所以中國應該發揮建設性作用,遏制北韓走向最糟局面,也能讓自己從中受益」。

當前,美「中」對朝鮮半島各有所圖,加上北韓「金氏王朝」把核武視為「續命丹」等因素,已讓美「中」與兩韓數度協商《朝鮮半島終戰宣言》方案,都以破局收場。金正恩利用東北亞周邊國家戰略利益矛盾,實現成為擁有核武導彈國家,讓美「中」感受壓力進而必須與北韓談判。美國則需要藉北韓核武導彈威脅,拉緊「美日南韓軍事同盟」,為美軍駐留東北亞取得正當性,繼續以最低成本維持區域影響力,鞏固美元與美軍共生關係。

拜登政府的國安戰略把中共視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讓中共當局警覺拜登可能利用「朝核危機」,向日韓表明要維持「抗中,制裁朝核」安全保護傘,日韓必須增加對美軍購並分攤駐軍成本。所以,北韓試射導彈引發東北亞緊張升高,反而有利美國鞏固與日韓軍事同盟。同時,北韓以防疫為理由不參加北京東奧,又在中共20大前後連續試射導彈,也讓拜登政府懷疑中共對金正恩的影響力,恐已出現變化。所以,拜登在2022年11月14日「拜習會」後記者會坦言,「他不確定習近平能夠約束北韓挑釁行為」。不過,維持東北亞和平穩定符合美中共同利益,隨著北韓不斷運用「核武導彈試射牌」,威脅周邊國家謀取經濟與軍事利益,拜登與習近平今年將會進行峰會,達成共識節制金正恩的「核恐嚇行為」。

(六)維護臺海現狀 營造和平契機

2022年間,共軍針對臺海演訓強度增加,8月初還發動「封鎖臺灣實戰化聯合軍演」。美軍印太總部高層評估,中共在2027年以武力進犯臺灣可能性升高。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重申,「美國政策未變,仍將致力遵循美國的一中政策,該政策是基於《一法三公報六項保證》;美國會依據《臺灣關係法》,持續協助臺灣自我防衛」。顯示,拜登政府對兩岸「戰略模糊,兩面嚇阻」立場不變,並呼籲歐亞盟國關注臺海和平重要性,墊高中共以武力改變臺海現狀代價,讓共軍知難而退。不過,拜登無法勸阻裴洛西訪臺,讓中共藉軍演改變臺海現狀,導致臺灣將受到更大軍事威脅,加上中共對台灣經濟脅迫與外交打壓,恐衝擊臺灣政經社會結構穩定。因此,美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若有意訪問臺灣」,我政府則應注意美臺合作「雙面刃」特質,避免跨越被中共視為「紅線」,不讓共軍「師出有名」獲得對臺動武藉口。

美軍參聯會主席米利指出,中共正在發展能夠在「某個時間點」對台灣發動攻擊的能力,惟是否做出動武決定屬於政治抉擇,或取決風險成本效益評估。美中情局長伯恩斯認為,中共研究俄烏戰爭教訓,影響「共軍如何與何時動手算計」,可能採取全面壓制措施「速戰速決」。同時,伯恩斯強調「習近平統一臺灣目標不變,但尚無跡象會在中共二十大後動手」。拜登在「拜習會」重申,「美國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支持臺海和平穩定與和平解決,中國不應對臺採取脅迫行動」。2023年11月,美國將在舊金山主辦「APEC非正式領袖峰會」,拜登如果願意出力邀請習近平與蔡英文出席,協調美「中」關係打出正面「臺灣牌」,將為和平解決兩岸問題邁出關鍵一步,成為2023年美「中」臺關係的頭等大事。

七、結語與政策建議

拜登政府曾經對中共祭出「競爭、合作、對抗」組合拳,強調「投資、聯盟、競爭」策略,做為團結美國推動振興方案工具,但分寸拿捏與議題選擇恐一廂情願,美國內部與國會共和黨,也不一定買單,甚至還批評拜登對「中」軟弱「說得多,做得少」,讓拜登國安與經貿團隊「只能硬不能軟」,喪失政策靈活操作空間。俄烏戰爭讓美國捲入歐洲安全危機,也讓美國的印太盟國夥伴擔心,拜登政府會分散其印太戰略注意力,再度將重心放在歐洲,與此同時,中共軍力正迅速現代化,恐將侵蝕美國在印太地區的主導地位與影響力。

經歷2022年11月美期中選舉考驗後,拜登政府繼續解決通膨問題,在俄烏戰事凸顯「跨大西洋聯盟」優勢,推動「印太戰略」與「印太經濟架構」,籌組「晶片四方聯盟」,管制對「中」、俄高科技出口,展現「敲打中國」與「削弱俄羅斯」作為,擺脫被共和黨批評對中共軟弱罵名。拜登政府對「中」策略主軸,以加大國內投資,結合國際聯盟,意圖發揮美國優勢勝過中共。同時,美國對「中」政策將採取「雙軌制」,即與任何國家包括中共等競爭對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另一方面則深化與民主國家合作,並善用國際機制對付中共。

拜登政府指出,中共對臺軍演建立臺海「新常態」與新現狀,目標是脅迫臺灣和國際社會;美海空軍會繼續航行臺海國際水道,保障美國盟友安全。2022年10月7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共科技出口管制嚴厲措施,包括管制出口、限制進口,以及禁止美籍專才為「中」企工作等。國安顧問蘇利文表示,美國要在關鍵技術設置「小院子,高圍牆」,不讓高科技流入中共破壞美國與盟友安全。

習近平研判拜登政府對「中」戰略,運用「競爭合作對抗組合拳」,聯合歐亞盟國對中共施壓,遏制中共發展並接受國際規範;同時,美國在經濟復甦、合作抗疫、應對氣候變遷、反核武擴散等全球性議題,爭取中共合作共同分擔責任。在臺灣問題方面,中共方面認為美國還沒有做好,對中共全面攤牌準備,仍將結合「遏中友臺」與「友臺不反中」措施,以切香腸方式「制衡中國」,不會輕易越過臨界點,以避免引爆美「中」軍事衝突。反倒是美國對「中」政策主導與執行權,繼續成為拜登政府決策圈競爭地盤戰場,導致拜登政府對「中」政策優先次序混亂,讓「中」方對口單位難以應處,恐讓拜登與習近平達成的共識難以落到實處。

美國由民主黨執政並掌控國會參議院,共和黨則擁有國會眾議院多數,美「中」戰略競爭格局持續,美國維護臺海現狀的「戰略模糊,兩面嚇阻」架構,將面臨美「中」軍力消長與「台灣自主意識」升高新考驗。近來,共軍針對臺海演訓強度增加,美軍印太總部高層評估,中共在2027年以武力進犯臺灣可能性升高。拜登政府對兩岸「戰略模糊,兩面嚇阻」立場不變,並積極呼籲盟國關注臺海和平重要性,墊高中共以武力改變臺海現狀代價。

臺海若爆發軍事衝突,不管有沒有「國際協防」,臺灣都將受到重創。總統蔡英文曾經在民國111年國慶文告指出,「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堅定拒絕一國兩制,兵戎相見絕對不是兩岸選項」。同時,蔡總統表示「維持臺海及區域和平穩定,是兩岸共同的責任」。習近平在中共20大口頭政治報告不提「92共識」,凸顯處理「臺灣問題」彈性空間。建議我國堅定「中華民國存在事實」立場,務實經營「臺美非官方關係」,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朝臺海兩岸「互利共贏」方向發展,運用「友美和中」平衡策略,為中華民國營造生存發展有利態勢。

%
熱門指數
分享 列印
11

文章表情 (你對這則文章的感覺)

回應意見
更多相關文章
國政評論 國安

民進黨莫將外交當作惡鬥在野黨籌碼
李正修 ( 2024年10月21日 09:32 )

前總統蔡英文日前啟程出訪歐洲,預計訪問捷克、法國及比利時,首站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出席「公元兩千論壇」,並發表以「透過民主團結克服威權威脅」為題的主旨演說。可惜的 ...

國政評論 科經

拜登的辯論 失敗在哪裡?
朱雲鵬 ( 2024年7月17日 11:22 )

拜登在辯論會表現不佳,不少擔心川普當選的主流媒體發動「陣前換將」,也有若干民主黨議員公開呼籲拜登退選。未來情勢如何演變,很難篤定,但是無論換與不換、如何換、換 ...

國政研究 國安

2024年美國政經變局對國際影響研析
曾復生 ( 2024年3月21日 13:42 )

一、前言 美國2024年政經變局圍繞著總統大選發展,拜登總統將自己定位為「美國民主捍衛者」,把競爭對手川普定義為「瘋狂獨裁者」。民主、共和兩黨都強調「 ...

國政評論 國安

不敢登太平島 蔡英文害怕什麼
李正修 ( 2024年3月21日 13:41 )

蔡英文總統8年任期將屆滿,恰逢海巡署的「太平島港側浚深及碼頭整修工程」完工,朝野為了她應否親自登島主持揭牌,並藉此彰顯中華民國主權而陷入口水戰。贊成與反對皆有本 ...

國政評論 國安

自我感覺良好的元旦談話
李正修 ( 2024年1月5日 13:18 )

蔡英文總統在元旦開國紀念日發表任內最後一次新年談話,提及自己信守承諾維持現狀,並努力分散風險、布局全球,為台灣留下一個「世界的台灣」;強調現在的台灣,是世界認 ...

國政評論 國安

蔡政府國安政策行差踏錯,賴清德呢?
李正修 ( 2023年12月25日 10:41 )

總統大選進入最後不到一個月的倒數時刻,也代表著蔡政府即將進入看守階段。拋開弊病叢生的內政問題不論,蔡總統這些年的整體國安政策,包括外交、兩岸及國防等成績單,將 ...

訪客最新推薦文章
永續

二氧化碳產生量如何計算
胡思聰 ( 2007年6月12日 09:50 )

6月5日是環境日,許多環境保護的課題廣受各界關注。近來地球暖化的議題甚囂塵上,因此有關二氧化碳減量的問題特別受到重視。國內某環境文 ...

科經

惠台31條措施的牛肉上桌了
林祖嘉 ( 2018年4月17日 16:11 )

就在10日博鰲論壇蕭習會的同一天,廈門市公布了31條惠台措施的60條配套細則。在蕭習會上,前副總統蕭萬長向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希望 ...

社會

嚴肅看待單親家庭之於量質俱變的時代變...
王順民 ( 12月6日 16:45 )

一則關乎到單親家庭之量、質俱變的議題現象,實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 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每十戶就有一戶係為單親家庭,合計共有93萬戶 ...

訪客最新表情文章
科經

台灣及國際的醜態
吳文希 ( 2024年4月1日 16:00 )

前言 最近一段日子裡,臺灣境內發生好多不平常、不平靜的事件,諸如蘇丹紅污染的食安問題、金廈海域船難事件、桃園機場塞機亂象等,由此 ...

憲政

國民黨與民進黨憲政立場之比較
憲政法制組 ( 2007年3月7日 17:34 )

國民黨與民進黨在憲政立場上,有諸多不同之主張,本文將從國家認同、憲法架構、政府體制、憲政運作、責任政治、立委選舉制度、人事同意權 ...

教文

領袖的同理心
張瑞雄 ( 2022年9月1日 08:18 )

二○○九年八月,莫拉克颱風來襲,總統赴台東勘災,路上一對母子半路向總統陳情,「為什麼我們把票投給你,需要見到你時都見不到!」不料總 ...

空氣品質指標
名家觀點
  • ( 12月6日 16:58)
    陸委會主委邱垂正上個月12日在一場研討會上提出,「接受九二共識即等於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論調;而本月21日海基會副董事長羅文嘉接受電台訪問時又再說道:「接受九 ...
  • ( 12月6日 16:58)
    激烈的美國大選終於結束,大家重新回到本身關注的問題上面,然而由於川普選上,而他的許多行為與政策難以預料,因此現在仍然有非常多的國家和個人必需針對川普未來可能的政策進行分 ...
  • ( 12月6日 16:56)
    日前傳出,剛剛在加拿大結束的CPTPP執委會會議中,台灣想要在這一次會議中能成立針對台灣入會的工作小組,再次沒能成功。本來我們政府部門宣稱加拿大與台灣關係良好,這一次由加拿大 ...
  • ( 12月6日 16:54)
    日前,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宣布說,他就任就一件事就是要簽署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商品課徵25%的關稅,對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則課徵10%的關稅。結果墨西哥總統立即回應說,如果美國對 ...
  • ( 2024年11月13日 09:13)
    國發會每兩年的人口推計公布了,有一些關於台灣的未來值得大家關切。一、二○二八年將脫離人口紅利,也就是工作年齡人口(十五至六十四歲)占比低於總人口三分之二,扶養比將高於○點 ...
  • ( 2024年11月13日 09:13)
    最近有立委關心全民健保的財務問題並舉行公聽會,會中有學者發言「最花健保費費用的老年人,在健保的貢獻反而最小。」並建議健保財源結構應增加資本利得的徵收。有類似想法者並不少 ...
訪客推薦文章
論G20
訪客推薦:10
臉書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www.npf.org.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