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驪歌響起,多所大專校院的畢業學生代表都不約而同地表達對於
新冠疫情影響的關切。毫無疑問地,由於新冠疫情影響程度的不同,今年畢業青年學子的感受勢必較去年更深刻。
事實上,早在新冠疫情之初,國際
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在它定期的監測報告中,就不斷提醒世界各國要重視新冠疫情對於青年發展的可能影響。國際勞工組織指出,青年面臨來自新冠危機多重的衝擊,青年是這一流行病產生的社會和經濟影響的主要受害者,甚至整個職業生涯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從而導致「封鎖世代」(Lockdown generation)的出現。青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是多面向的,包括教育和訓練受到干擾,就業和收入損失,找工作的困難度大增。
去年因為臺灣防疫表現可圈可點,國際勞工組織報告所指出的可能影響似乎不盡然套用在我們的青年身上。即便是有影響,影響可能是短期的、侷限在特定產業和地區的;例如旅遊業、住宿業和以服務業為主要產業的城市如臺北市等。
根據個人參考去年資料的分析結果,發現臺北市服務業2020年1~6月吸納的就業人口占所有行業的就業人口比率為81.1%,而15~24歲青年從事服務業的比率也高達90.8%,足以說明商業服務業對於臺北市就業的重要性。不過,與2019年1~6月同期相比,臺北市2020年總體服務業和青年就業的比率確實微幅下降,也印證疫情對於臺北市就業的影響。若今年再做類似分析,因為疫情警戒升級的結果,相信情況必然更不樂觀。
新冠疫情對於青年的影響並不僅限於就業與收入,對於青年教育、職業訓練與後續職涯發展的影響,也不容輕忽。事實上,由於禁止群聚,學校教育與職業訓練不是被迫停止、延期開訓或是轉為線上學習,而其影響是否會導致青年無法順利完成學業和訓練,進而導致延遲畢業和就業、或甚至低收入家庭青年工作貧窮問題的發生,都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坦言之,截至目前為止,吾人並未看到任何研究報告來關注新冠疫情時期教育、訓練和勞動力市場前景對我國青年可能造成的長期影響為何?當務之急,大規模監測受新冠危機影響最嚴重的部門,包括對非正式部門(Informal sector)企業和青年的影響,進而在全面、包容和前瞻性的就業政策框架內導入針對青年的政策協助措施,或許將有助於實現和維持更多就業機會的提供與創造。
根據許多專家的評估,在疫苗未普遍施打之前,新冠疫情對於經濟與就業市場的影響多充滿著不確定。即便如此,有鑑於後新冠時期經濟結構與就業型態可能發生的變化,政府政策應該更著重於能夠創造尊嚴和生產力就業部門的發展,以期對於青年發展提供更實質的支持與協助。
(本文曾刊載於2021年7月5日的聯合報「專家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