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特殊軍事行動」邁入第3年,普丁運用「核嚇阻」(nuclear deterrence)的恐怖平衡,吃定
美國、北約不願跟俄國「互相毀滅」,因此不會為保護烏克蘭出兵與俄國開戰。所以,俄國「有恃無恐」對烏東與烏南持續增兵,將佔領區人民視為俄國人民,讓公民參加2024年俄羅斯總統選舉投票。此前,普丁在2022年4月12日視察遠東太空發射基地時表示,俄羅斯不可能被封鎖孤立,西方制裁只會製造世界飢荒,俄烏和談已經陷入死巷,俄國軍事行動目標是要幫助頓巴斯人民。俄國承認俄軍雖損失重大,仍揚言會達成戰略目標,強調對烏軍事行動是為避免世界大戰,俄國面臨存亡威脅時會動用核武,嚇阻美國與北約對俄國發動攻擊。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公開後悔,曾經促成烏克蘭放棄核武導彈,認為烏克蘭若仍擁有核武,普丁就不敢輕舉妄動,顯示「核嚇阻」對烏俄戰爭的多重意涵。當前,俄烏戰爭僵持不下,俄中都有改變現有國際秩序意圖,發生重大國際武裝衝突可能性正持續增加,美國已經著手防範中、俄、伊朗、北韓軍事結盟,避免開闢歐洲、中東、印太、東北亞戰場,讓美軍陷入多面作戰不利局面。
俄烏戰事「打打談談」有9種演變型態,第一是戰爭僵持但戰場只限在烏克蘭;第二是戰爭僵持但戰場擴大到俄國境內,俄國揚言只要北約軍隊進入,俄國就動用核武;第三是俄烏戰爭持續,俄國聯合白俄羅斯陳兵芬蘭、瑞典邊境,警告兩國若讓北約駐軍將引爆戰爭;第四是俄烏戰爭沿燒到波蘭等國,成為俄羅斯與北約局部戰爭;第五是俄烏戰爭持續,多數歐盟國家變天,「親俄派」執政,讓歐盟「支持烏克蘭聯盟」瓦解,任由俄國佔領烏東與烏南;第六是俄烏戰爭持續,中共軍經援助俄國,讓戰局成為美中代理人戰爭;第七是俄烏戰爭擴大,俄國以「俄日戰爭」尚未結束為由,在遠東對日本發動攻擊,逼迫美國兩面作戰,開啟第三次世界大戰;第八是俄烏戰事僵持,美國對俄制裁「極限施壓」,莫斯科發生政變,普丁下臺俄軍撤出烏克蘭;第九是俄軍佔領東烏克蘭,俄烏達成「和平協議」,建立「兩韓模式」,澤倫斯基領導西烏克蘭加入歐盟,但不加入北約,東烏克蘭透過公民投票,比照「克里米亞模式」納入俄羅斯。
年來,普丁積極鞏固俄中「背靠背」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拉攏印度、土耳其、沙烏地、伊朗、泰國、巴西等國,強化原物料、農產品、能源與軍事科技等互惠合作關係,減輕西方國家聯盟對俄經貿金融科技制裁壓力。在軍事上,普丁強攻基輔挫敗後,改採「以退為進」策略,撤出烏北兵力重新投入烏東與烏南,以佔領頓巴斯地區為新戰略目標。美國總統
拜登動用「總統撥款權」,通過《國安緊急補充撥款法》,提供烏克蘭更多軍援,堅持不會派兵進入烏克蘭作戰,警告中共若援俄後果嚴重,敦促
習近平協助終結烏俄戰爭。習近平則對解決「烏克蘭危機」提出4點意見,包括要堅持勸和促談,要防止出現更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要構建歐洲和亞歐大陸持久和平,要防止局部衝突擴大化。
俄烏戰爭自2022年2月24日開打以來,美國號召G7、G20、北約等,組成「跨大西洋民主聯盟」,團結制裁俄羅斯侵略行為,祭出凍結俄國央行外匯資產、阻止俄國進入國際融資市場、凍結普丁領導集團成員、子女與企業外國資產、將多家俄國銀行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逐步切斷俄國煤炭石油天然氣出口、對俄國實施高科技出口管制、禁止俄籍航空器、船隻與貨車入境、取消俄國貿易最惠國待遇等措施,讓俄國面臨國際孤立、經貿停滯、金融凍結、科技封鎖、能源出口損失等,造成俄國內部民生困頓。
2023年3月10日,王毅在北京與沙烏地及伊朗代表,共同宣布沙伊兩國恢復外交關係,凸顯中共在美國打壓下,仍能在中東地區擴大影響力,並為強化「亞投行」、「上合組織」與
RCEP的結合鋪路,讓美國推動的「印太戰略」與「印太經濟架構」,面臨強勁競爭對手。同時,俄烏戰爭僵持讓美俄關係惡化,拜登政府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共祭出「卡脖子」的「雙斷」狠招,越打越兇猛讓中方損失慘重,習近平已將發展高科技自主,擺脫對西方「科技寄生」,列為國安戰略重中之重,也絕對不會向美國「屈服求饒」。所以,只要美國對中共科技戰不手軟,美中戰略競逐就不可能緩和,臺灣將面臨美中要求選邊站「雙重壓力」。
普丁國際戰略首重俄中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以厚植俄國經濟社會體質,降低國防安全成本;其次是憑藉能源實力、核武導彈能量,營造俄國在歐亞中東優勢;第三是發揮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普丁強調「一個中國原則」,譴責美歐「在臺海挑釁」,爭取中共軍經援俄與對中出口能源。年來,拜登政府多次警告中共當局,若軍經援助俄國「後果嚴重」,讓美中俄在外交領域競逐複雜化。美中與美俄關係若同步惡化,中俄有可能達成密約,發動奇襲讓美國兩面作戰,也讓烏東與臺海同時淪為戰場。同時,拜登政府聯合歐亞盟國,對「專制中國」展開鬥爭,一方面持續關稅制裁與科技封鎖,要求中共接受美國的國際規範;另方面則是密切觀察習近平,若無法發揮治理能力應對內外挑戰,中共「反習勢力」可能運用情勢惡化時機,與美國領導的「跨大西洋民主聯盟」,同步挑戰習近平統治正當性。習近平則可能拿「攻打臺灣」,作為緩解內部動亂「出氣桶」,運用「核嚇阻」吃定美國擔心引爆核戰,嚇阻美軍介入臺海戰局。
美中競爭趨向長期化,
台灣地緣戰略位置既重要又微妙,可能成為美中交鋒競技場。共軍在臺灣周邊海空域,單邊強勢動作日益頻繁,衝擊臺海安全與區域穩定,更讓
美中關係失控風險升高。拜登總統上任以來五度強調,「中國若無端武力犯臺,美國會有回應並將履行保衛台灣承諾」。同時,美國擁有強大「核嚇阻」能量,讓共軍相信美軍動用「核嚇阻」,維護臺海和平是《印太戰略》選項。美軍參聯會前主席米利上將2023年9月中旬指出,「中國希望在本世紀中葉,達到或超越美國軍事能力,但美國不會停滯不前,美軍會繼續現代化,中國若試圖攻佔臺灣,將犯下嚴重戰略錯誤」。凸顯,美軍推動「整合嚇阻」戰略思維,發展「印太區域民主聯防」,維護「臺海和平現狀」態度與準備。
二、美國推動《印太戰略》動向
拜登政府結合歐、日等國組織「跨大西洋民主聯盟」,首重維護北約能量,嚇阻俄國侵略傷害歐洲人民安全、民主與政府機構;其次是支持烏克蘭對抗俄國入侵,經濟與社會重建,以及加速融入歐盟;第三是嚇阻俄國破壞美國利益,必要時將具體回應俄國冒進行動,包括俄國攻擊美國的關鍵基礎建設與民主制度(例如干涉、破壞選舉等);第四是防範俄國在傳統軍力弱化時,增加對核武依賴,甚至在軍事計劃中輕率使用戰術核武。拜登總統責成中情局長伯恩斯,持續以務實態度與俄國對口互動溝通,避免引爆美俄核武大戰。
2024年3月,美國白宮公布約7兆多美元的「2025財政年度聯邦總預算案」,表明「中國是美國唯一一個既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也有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來達成目標的競爭對手」。因此,美國除提高國防預算外,還為印太經濟和建設投資撥款,設立專款反制『中國問題行為』,從各個面向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拜登政府強調,中共與俄羅斯對國際秩序帶來廣泛與嚴重挑戰,美國面臨「決定性的十年」,將聯合歐亞盟國發展「歐洲印太一盤棋」戰略觀,爭取國會朝野支持政策預算案,展現「民主戰勝專制」優越性,強調「讓美國贏得與中國競爭」,是團結朝野落實「重建更好美國」目標。
美國對中俄等競爭對手採取「雙軌制」,即與任何國家包括中俄等競爭對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另一方面則深化與民主國家合作,善用國際機制對中共競爭但不尋求衝突,並與中共保持對話溝通管道暢通。拜登政府強調「大國競爭」,以及「應對氣候變遷、能源、糧食等跨國挑戰」,是國安戰略兩個優先事項。拜登政府對中策略主軸是「投資結盟競爭」,會加大國內投資增強能量,聯結盟國夥伴,發揮優勢對中共競爭並勝過中共。同時,美國對俄策略著重嚇阻破壞美國利益,防範俄國動用核武。此外,美國的「一中政策」不變,美國與中共競爭但不尋求衝突,不希望見到臺海和平現狀遭到片面改變,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堅決反對以武力改變臺海現狀。
俄烏戰爭正在質變,美軍參聯會前主席米利等軍事將領,警告政治領導們,「若逼俄、中、伊、朝結盟,恐讓美國在歐洲、印太、中東等多面作戰,對美軍不利而且後果嚴重」。當前,俄烏戰事激烈死傷慘重,俄國前總統梅德維傑警告,「如果俄國失去領土,將不得不動用核武」,讓美俄中競逐陷入「核戰」陰影,也將衝擊臺海安全情勢。2023年與2024年,中俄軍機與戰艦接連在東海與日本海海域,以「維護戰略通道安全」為由,進行數度聯合軍演,讓日本高度警戒。日相岸田文雄2023年7月立陶宛北約峰會,以及2024年7月華盛頓北約峰會,接連呼籲美歐重視俄中在東亞軍事行動。美日南韓為應對東亞情勢變化,曾經在2023年8月18日,在華府大衛營舉行「美日韓高峰會」,打造制度化的「新安全合作關鍵架構」,應對俄中深化戰略協作,以及北韓核武導彈等「新威脅態勢」。
拜登政府對中策略特點,首重投資國內增強美國自己的
競爭力;其次是加強與盟國友邦夥伴協調合作;第三是鞏固盟國友邦關係,返回重要國際組織,並在臺灣海峽強化威懾力等,以利在中共周圍營造對美國有利的戰略環境;第四是捍衛美國的民主人權價值觀,凸顯民主能夠產生有效結果,並且最能夠應對當前諸多挑戰。2022年8月,中共當局中斷美中兩軍溝通對話後,拜登政府多次呼籲恢復兩軍溝通機制,因為「公開的溝通有助控制風險,避免誤判,並負責任地管控競爭與分歧」。美國財政部面臨國債危機壓力亦指出,美國政府與中共當局保持溝通很重要,而且當前比以往任何時間都更重要。顯示,拜登政府高度重視與中方國安高層溝通管道,以及實質議題對話,發展「護欄」為競爭設立邊界,確保競爭不會滑向衝突。
拜登政府認為中、俄都面臨人口結構衰退難題,但美國在能源、科技、軍力,以及人口素質等領域,仍然領先中俄兩國。所以,美國將持續強勢「敲打中國,削弱俄羅斯」,藉以凝聚國內政治團結,善用「自我重塑能力」,增強經濟、軍事、外交實力,並發展「美國優先」的政經軍事戰略,聯絡歐亞盟國組建合作架構,要求北約國家與日本,增加國防預算達2%GDP,以共同維護「跨大西洋聯盟」,分擔「歐洲印太一盤棋」安全成本。年來,美國積極探詢G7意見,一旦北京對俄提供軍援,可能聯手對中制裁。「G7廣島峰會」即呼籲建立,晶片、稀土等戰略物資供應鏈確保經濟安全,聯合反制中國的「經濟脅迫」行為。拜登政府還在2023年10月間發布新措施,限制美企半導體設備出口中共,繼續強勢「敲打中國」。2024年7月10日,《北約華盛頓峰會聯合聲明》更劍指中俄,警告中共若繼續支援俄國國防工業基礎,將遭受西方聯手制裁,強調中共不能再「腳踏兩條船」。
拜登政府執行「天下圍中,敲打中國,削弱俄羅斯」的制約因素包括,第一、印太緊鄰中俄周邊國家,均不願明確表態支持美國政策,避免造成重大經貿利益損失與安全威脅;其次、拜登外交政策目標是「為美國中產、
勞工階級服務」,強調「美國優先,投資美國,買美國貨」,讓印太國家憂心配合美國好處有限,若投入「印太戰略」與「印太經濟架構」槓中,恐將得不償失;第三、拜登政府對中祭出「競爭合作對抗」組合拳,強調「投資、聯盟、競爭」策略,做為團結美國推動振興方案工具,但分寸拿捏與議題選擇恐一廂情願,美國內部與國會共和黨,也不一定買單,甚至還批評拜登對中軟弱「說得多,做得少」,讓拜登國安與經貿團隊「只能硬不能軟」,也讓中俄合作更緊密,更讓印度、土耳其、沙烏地、巴西等國,獲得操作「左右逢源」空間。美國為首的「跨大西洋民主聯盟」對烏軍經援助已超過800億美元,成為美歐國家財政「新負擔」,漸讓美歐主流民意對烏支持度下降。同時,俄國退出《新美俄削減戰略核武條約》,將恢復核試直到美國改變烏克蘭政策,更讓歐洲陷入「核戰末日恐懼」。
美國府會「天下圍中,敲打中國,削弱俄羅斯」氛圍濃烈,拜登政府強調美國不尋求與中共衝突,願意保持對話溝通管道暢通。年來,美國商務部接連對中共科技出口管制嚴厲措施,包括管制出口、限制進口,以及禁止美籍專才為中企工作等。美國在關鍵技術設置「小院高牆」,不讓高科技流入中共手中,破壞美國與盟友安全。拜登政府對中戰略作為顯示,僅僅讓美國跑得更快是不夠的,美國還需要阻礙中共,在高科技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同時,拜登政府強調競爭主要針對中共政府,而非中國人民。這些思維與行動已成美國對中共策略新特點,也將讓維護臺海安全情勢複雜度升高。
三、中共「變陣突圍」虛實
俄烏戰事已經成為消耗戰,俄國積極請求中共軍經支援,但數度碰到中共當局軟釘。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與俄國高層數度會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強調,中俄關係有四個「無上限」,就是「中俄合作無上限、雙方爭取和平無上限、維護安全無上限、反對霸權無上限」。但是,王毅向俄方提出「中國版烏克蘭和平計畫」,但對中俄是否組成軍事聯盟,隻字不提。顯示,中方在俄烏戰事上,仍採取「親俄中立」態度,不願意硬踩美國「紅線」對俄軍經援助,公開與「跨大西洋民主聯盟」對抗。習近平認知拜登「天下圍中,敲打中國,削弱俄羅斯」將長期化,必須審慎應對中美俄戰略競逐新形勢。
當前,習近平的策略主軸包括:(一)保持與美、歐、日、俄等國建設性關係,「鬥而不破,軟硬兼施,變陣突圍,親俄中立,聯歐制美」;(二)明確表示「中國不想戰爭,但敢於打贏合法化戰爭」;(三)發展「關鍵高科技自主」,擺脫對西方「科技寄生」;(四)爭取周邊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支持,共同推動「
一帶一路」建設,強化「亞投行」、「上合組織」與RCEP有機結合,積極提升國際「話語權」。年來,中共當局感受拜登政府來者不善,警惕「美中新冷戰式」競爭已上膛,體認「美國絕對不會接受被中國超越」,所以中方必須嚴肅面對並「變陣突圍」。在對美關係上,習近平雖在2024年3月「大陸兩會」批評美國「圍堵」冷戰思維,但也曾經在2023年11月「舊金山拜習會」表示,中方在國際上不會取代美國,也不願意與美國正面交鋒,而是希望以茁壯的綜合國力,達到與美國「平起平坐,互利共贏」,以降低美國對中共發展國際影響力戒心。不過,美國若無法容忍「中國崛起」與美並駕齊驅,繼續遏制「中國崛起」,中方也會積極與美國「激烈競爭」,並增強正面對抗交鋒的軍力底氣。
習近平近年多次強調「合作是
中美關係最好選擇」,期待中美能增加共同利益,有效管控分歧。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最新報告指出,俄中關係比過去60年來任何時間都緊密,對美國已經構成新的威脅,也開始限制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俄國部份政治精英憂心俄羅斯,恐成為中共的「原物料附庸國」,並對中共勢力擴張到中亞與遠東有所警覺。此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密切友好,但是普丁若不願屈居習近平老弟位置,就可能觸動中俄戰略競逐敏感神經。美國若要離間俄中關係,可採行對俄軟化策略,用實惠讓俄國對中共疏遠,或者改善緩和對中策略,積極回應「糾錯清單」與「三個底線」要求,拉攏中共配合美方「聯中制俄」大戰略。不過,美國把中共視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讓對中政策主導與執行權,成為拜登政府決策圈競爭地盤主戰場,導致拜登政府對中政策優先次序混亂,甚至爆發內閣成員政策路線鬥爭,讓中方對口單位無所適從,遑論針對兩國具體議題,進行實質討論並解決問題。
俄羅斯在2021年發布新版《國家安全戰略》,仍強調要與中共發展戰略合作,提防北約東擴威脅,向美國與北約祭出有法律約束力的「安全保障條約草案」,要求恢復30年前蘇聯剛瓦解時歐洲的狀態。當前,習近平對俄烏戰爭保持「親俄中立」,主張「勸和促談」,不會輕易越過美歐「紅線」對俄提供軍經援助。不過,中共對「美歐科技戰」的敵意感受日深,內部反美情緒壓力若引爆,可能迫使習近平改採「聯俄制美」戰略,深化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此外,俄烏戰事若結束後,美國與北約為解除俄國對歐洲威脅壓力,將逐步對俄國釋出善意,正面回應俄國要求,倘若2024年美國
總統大選由
川普勝出,中方恐要準備應對美國「聯俄制中」新格局,對臺海安全情勢也將形成「新衝擊」。
四、俄羅斯「雙頭鷹」國際戰略
美中是全球第一與第二大經濟體也是軍事強國,俄羅斯則是擁有最多核彈頭國家,讓美中俄競逐成為國際戰略重大議題,俄烏戰爭爆發更讓競逐關係複雜化。當前,美國對中共管制高科技出口,以及對俄國全面制裁等,讓運作順暢的全球化經貿科技能源合作體系,變成半球化甚至破碎化新格局。同時,美國強勢「敲打中國,削弱俄羅斯」,已促使中俄強化經貿、金融、科技與軍事合作,讓中國穩定能源供應,也讓俄羅斯擺脫財政困境。此外,普丁運用「核嚇阻」為後盾,推動「雙頭鷹」戰略,或將同步在歐洲、中東與東北亞發動「代理人戰爭」。2023與2024年,普丁4度與習近平會談,針對深化經貿、軍事、科技、衛星定位導航體系,以及能源合作等議題達成多項協議,讓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登上新台階。
普丁強調俄羅斯為落實強國戰略,需先穩住俄中關係,以減少來自南方安全壓力,透過與中共的能源與科技合作,支撑俄羅斯經濟發展,反制美歐日等國經濟制裁。同時,俄羅斯積極與北韓及多個中東國家,協商簽署貿易協定、能源出口合作,以及軍售與科技交流計畫等。普丁把能源、糧食、難民「武器化」對美歐施壓,當成解除美歐制裁與停火談判手段,並摧毀烏克蘭經濟重要支柱,引爆歐洲高通膨與非洲、中東糧食危機,並衝擊國際能源與糧食市場穩定。
俄羅斯與中共、印度、土耳其、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等國,都有密切能源、經貿、金融合作關係,不是「跨大西洋民主聯盟」所能夠左右的。同時,「跨大西洋民主聯盟」禁運俄國能源並限制油氣價格,也因此無法享用俄國廉價油氣,必需開拓能源新供應來源。此外,俄國積極以折扣價在亞洲開拓石油、煤炭與天然氣市場,填補歐洲市場「被制裁」的損失,並成為拉緊中共、印度、巴西等國「親俄中立」有效作為。多數歐洲國家對俄國廉價能源依賴擺脫不易,歐洲因為俄烏戰事與相互制裁,導致能源短缺與價格飆升,企業生產與民眾消費成本爆漲,讓歐盟主要國家經濟陷入衰退,也讓擁有能源、糧食戰略資源的俄國「撿到槍」。歐洲國家為反制俄國的「能源牌」,啟動緊急應變計畫。德國、法國、奧地利、荷蘭等國都重啟多座舊燃煤電廠,德國甚至讓核電延役,讓《巴黎氣候協議》規範步履維艱。
「跨大西洋民主聯盟」對俄已連續祭出13輪制裁措施,讓俄國政府、財團、高官損失慘重。美歐把約3,600億美元俄羅斯外匯凍結,曾經在2024年「G7意大利峰會」討論決定,把這筆凍結資金利息與收益,做為貸款500億美元給烏克蘭的擔保品。普丁則把核武、能源、糧食、難民「武器化」對歐盟施壓,導致歐洲「核武末日恐懼」、能源短缺、嚴重通膨、難民爆增,以及社會混亂等困境,可謂俄國與歐盟「雙輸作為」。俄烏戰爭爆發後美歐聯手制裁俄國,普丁拉攏中共對抗「跨大西洋民主聯盟」,習近平則提出中方對解決烏克蘭危機4點意見,包括要堅持勸和促談、要防止出現更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要構建歐洲和亞歐大陸持久和平、要防止局部衝突擴大化,擺明不願選邊站隊並給普丁「軟釘碰」。目前,普丁對俄烏戰事定位已經從「特殊軍事行動」,調整為「俄羅斯民族生存發展之戰」,積極拉攏中共、伊朗、北韓等國,共同對付「跨大西洋民主聯盟」。2024年5月,國際社會曾經高度關注「北京習普會」,是否發展成為,「東西集團對抗」新格局,直接衝擊台海安全形勢,但目前發展還沒有到達這種地步。
五、對臺海安全影響評估
習近平理解中美俄競爭結構矛盾,近兩年來曾經4度與普丁會談,簽署多份深化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文件,但仍維持「軍事不結盟」原則。習近平拉攏普丁穩住邊界安全,但著眼綜合國力與發展利益,仍落實「拜習會」承諾不會軍援俄國,希望穩定中美關係。習近平對俄烏戰事提出「中國版和平計畫」,採取「親俄中立」不落入「戰爭陷阱」,也不被俄綁架與美歐交鋒,還可藉俄消耗美歐能量,降低拜登政府「天下圍中,敲打中國」壓力。
美軍印太總部前指揮官阿基里諾指出,中共在印太區域逐步增加危險軍事行動,升高緊張態勢,是一種「溫水煮親青蛙」(Boiling Frog)戰略,中共的目標是在2027年前具備侵略台灣的能力。俄烏戰爭讓國際關注臺海安全,擔心中共趁機對臺動武冒進。同時,普丁「特殊軍事行動」也提供習近平「臺海戰略」前車之鑑。烏國堅強抵抗打亂普丁閃電戰盤算,「跨大西洋民主聯盟」展現空前團結,軍經援助烏克蘭對抗俄國侵略,國際經貿、金融、科技、能源等制裁,讓普丁備感壓力陷入困境。這些具體教訓促使習近平重新思考「對臺戰略選項」,意識到對臺灣動武「代價高且未必穩贏」,國際制裁與封鎖將讓中方損失慘重,甚至可能為美國催生「印太北約」提供正當性,讓中共陷入「天下圍中,敲打中國」不利形勢,恐得不償失。
中共當局言明7種狀況會以武力犯台(最近加上外國軍隊駐守臺灣),並採取單獨或混合運用的4種軍事戰略選項,包括空中和海上封鎖、有限度或脅迫性軍事行動、空中和導彈攻擊,以及聯合登陸入侵臺灣本島。習近平曾經下令要求共軍在2027年前,準備好處理「臺灣問題」的軍事能力,在印太地區抗衡美軍,脅迫臺北接受北京條件進行談判。當前,美中兩軍在西太平洋地區激烈較勁,在中國大陸周邊地區,中共軍力相較美軍逐漸佔有優勢。不過,年來大陸
經濟成長力道趨緩,其支持軍事現代化資源面臨壓力;同時,共軍組建聯合作戰指揮體系,牽涉各軍種間權力競爭與資源配置難題,加上火箭軍與裝備部「貪腐難題」未解,所以仍需克服障礙才可能完成階段目標。2023年10月,美國防部發布的《中共軍力報告》即指出,習近平對共軍攻臺能力信心不足。2024年間,李尚福與魏鳳和兩位國防部長落馬,凸顯共軍內部領導問題嚴峻,對戰力的發展已構成重大限制。
近年來,中共海軍展開「複雜電磁環境」下操演,而且把遠海演訓列為「新常態」,定期在菲律賓公海演訓,跨越第二島鏈執行南太平洋,以及地中海維和任務,參與亞丁灣反海盜護航,並在印度洋部署潛艦。不過,中共海軍目前還沒有能量執行全面聯合作戰行動,也缺乏維護戰鬥海域持久空優武力;同時,中共海軍執行航艦戰鬥群聯合打擊任務,仍需經過數年的準備與訓練;此外,中共海軍的反航艦作戰、反潛作戰、反空中攻擊作戰,以及支持遠海作戰空中武力,以及後勤補給能力仍然不足。另,共軍在空中武力發展雖有進步,但至今仍無法自主穩定生產先進戰機發動機,成為空軍戰力突破的結構性障礙。目前,共軍發展巡弋飛彈、彈道飛彈、先進戰機等攻擊能力,對相關週邊國家已產生「威懾力」,但美軍在西太平洋部署「整合嚇阻」能量,針對中共在東海、臺海與南海擴張威脅,做出反制行動仍能促使共軍節制,降低共軍「切香腸式」改變現狀影響力。
美國《2022年國家安全戰略》,把中共視為頭號競爭對手,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一個既有意圖,也越來越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對手」,同時美國要遏制危險的俄羅斯威脅。拜登政府強調,美國需要「歐洲印太一盤棋」整體戰略觀,繼續對中關稅制裁,升高對中軍工科技出口管制強度,緊縮中資在美上市募資條件,增加南海、台海與東海自由航行密度,關注中共「一帶一路」發展與軍力擴張新動向,讓中共當局感受到拜登政府來者不善,警惕「美中新冷戰式」競爭已上膛,體認「美國絕對不會接受被中國超越」,也讓中方確認兩國戰略競逐長期化趨勢不變。
習近平判斷美國「遏中作為」已結構化與長期化,但著眼綜合國力對比與發展利益,仍落實「拜習會」承諾不會軍援俄國,希望穩定中美關係。同時,習近平對俄烏戰事「親俄中立」,既不落入「戰爭陷阱」,也不被俄國綁架與美歐交鋒,還可藉俄消耗美歐能量降低對中壓力。美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2024年3月在國會指出,習近平在第三任期會繼續推動「統一臺灣」,中共為主導亞洲將透過密集施壓,迫使「中國與台灣更接近統一」,強硬對付美國支持台灣行動;同時,北京仍認為穩定對美關係,最符合中方利益;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各領域持續挑戰美國,是美國應優先處理要務。美軍首要任務是竭盡所能避免衝突,與中共交戰並非無可避免,也非迫在眉睫,假設嚇阻失敗,就得準備戰鬥並贏得勝利。
習近平在2024年3月「大陸兩會」強調,要發展關鍵高科技自主能量,鞏固核武導彈戰略嚇阻力,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提出「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總體方略」,重申「會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美國中情局長伯恩斯表示,「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是美國長期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挑戰;同時,中共正密切關注研究俄烏戰爭,藉此瞭解若武力奪取臺灣,要付出代價與須承擔後果,北京當局對俄軍表現深感不安,影響共軍如何與何時動手算計,但習近平對臺長期目標不會改變」。
俄烏戰事越打越慘烈,俄國運用核武、能源「武器化」衝擊「歐亞政經結構」,仍可能引發烏俄戰事與臺海危機「共伴效應」。普丁強調堅守「一個中國原則」,譴責美國及盟邦「在臺灣海峽挑釁」,以爭取中共對其在烏克蘭「特殊軍事行動」支持。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嚴詞批評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玩火」。美中與美俄關係若同步惡化,中俄仍可能達成密約,由俄中分別在俄烏邊界與臺海地區,發動軍事奇襲讓美國兩面作戰,也讓烏東與臺海淪為戰場。當前,美國民意對中共好感度低落,但拜登政府強調要與中方保持對話溝通。不過,美中俄競逐格局短中期內不變,美國「一中政策」及「戰略模糊,兩面嚇阻」,將面臨美中臺軍力消長變化、美歐國會強勢挺臺、中共對臺「複合式威脅」、美中俄競逐與臺海危機「共伴效應」,以及「台灣自主意識」等新考驗。謹建議我國深入瞭解美國《國安戰略》變化,掌握「跨大西洋民主聯盟」、「印太戰略」、俄中戰略協作等虛實,洞悉習近平對美臺決策動向,務實理解美對臺「戰略選項」,鞏固「臺美非官方關係」,善用「戰略溝通」與「平衡策略」,避免被中共侵略或被美俄當成犧牲品。趨吉避凶,行穩致遠。
(2024年7月4日發表於國防安全研究院專題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