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導彈驅逐艦「查菲號」以進行「航行自由行動」為由,進入西沙群島領海,中方隨即派出軍艦與戰機驅離,本已漸趨緩和的南海局勢再掀波瀾。大陸外交部與國防部發言人先後對美軍行動表示反對,要求美方改正錯誤,美國國防部則表示美軍是進行定期巡航行動。
2015至2016年間
歐巴馬政府時代,美國機艦多次在南海進行「航行自由行動」,造成南海情勢緊繃。
川普總統上台後,美國軍艦繼續以定期巡航為由3度闖入南海,刻意挑釁中國主權。事實上,每年有10幾萬艘船隻經過南海,從未抱怨航行自由受到影響,反而是美國在南海的軍事行為,不但成為南海安全穩定的威脅,也造成南海周邊國家焦慮不安。
美國有意加強在南海部署軍事威懾能量,並拉攏南海周邊國家聯手,建立多國防禦和威懾機制以制衡中國軍力的擴張。但隨著中國影響力提升,東南亞國家開始微調「經濟親中國,安全靠美國」的平衡策略,安全重心也逐漸向中國方面傾斜。尤其川普總統上台後,不顧亞太國家的感受,片面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議》,讓南海周邊國家開始懷疑美國政策的可信賴度,更加速向中國傾斜的「骨牌效應」。
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出爐時,菲律賓、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都站在中國的對立面支持美國立場。一年多後的今天,東南亞國家不但在經貿議題上,包括在安全議題上,都傾向強化與中國的建設性合作關係。
越南為改善與中國關係,爭取中方支持今年11月的
APEC峰會,早在8月上旬就宣布暫停南海一項天然氣鑽井案,避免挑釁中國在南海的主權。馬來西亞則與中國合作,在麻六甲興建港口作為「
一帶一路」發展規畫的樞紐,並向中國買進4艘軍艦以增進兩國軍事合作。印尼海軍於2016年底與中國簽署購買指揮控制系統,並在印尼護衛艦安裝中製反潛導彈與射控雷達,雙邊軍事關係更上一層樓。
泰國與美國有軍事同盟關係,總理帕拉育曾訪問白宮與川普會談,但是泰國軍方主流勢力認為,泰國雖不是南海問題的聲索國,但必須站在中國這一邊,以防範美國勢力退出東南亞時,泰國仍然可以保持安全與繁榮,因此泰國決定不顧美國反對,向中國購買3艘柴電動力潛艦與坦克車,並加強雙邊軍事合作關係。另外,曾經對巡航南海表示有興趣的英國,日前透過國防大臣法隆指出,為避免挑釁中國在南海主權,英國沒有計畫比照美國,在南海進行類似的「航行自由」軍事演習。
美國總統川普將於11月中旬訪問越南與菲律賓,並在APEC峰會及東協峰會發表演說,預期川普將對亞太國家強調,美國會高度重視「印度洋-太平洋」的安全與繁榮,而且美國會繼續留在亞太地區,但究竟能夠產生多大穩定人心的效果,令人懷疑。
川普就任近10個月以來,一再片面推翻國際多邊與雙邊協定,日前又以伊朗違反協議精神為理由,不再認證伊朗符合協議,要求國會決定是否退出伊核協議,美國國務院同時也宣布將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退出」似已成為川普政府外交政策主軸。
亞太國家對美國一再自損領導信譽,早已提高警覺,認為川普總統的不確定性會加速美國國力衰退與領導力下滑,需要採取向中國傾斜的經貿與國防戰略,以趨吉避凶,防範川普總統暴衝時不致措手不及。
今年內美國海軍在東亞地區已連續發生4次船難事件,造成若干傷亡,尤其馬侃號驅逐艦撞船事件,美軍花了6周時間才完成整備作業,由載重船運往橫須賀維修,相對過去美國海軍處理類似事故,只需要兩周時間,美國海軍的能量與任務顯然嚴重失衡。60年來,美國海軍在東亞地區一直是美國實力的象徵,光環已經受到重創,美國的信譽也同時受到打擊,《紐約時報》中文版一篇評論稱,這是「大國衰落之兆」。
美國海軍如不能增加預算提升能量,就必須減輕任務,否則還會出現更多意外事件。但美國日前心血來潮,再度出動軍艦巡航南海,南海再生風波,實在大可不必。
川普總統想在首次亞洲行贏得尊敬與掌聲,不需要先在南海製造緊張,然後扮演和平締造者與仲裁者,凸顯美國的與眾不同。美國應省下南海「航行自由行動」軍費,適應亞太地區新現狀,並加速國內經濟建設,改善聯邦政府財政結構。這樣訪問亞洲時,走路才會有風。
(本文刊載於2017.10.17 旺報D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