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跑步機。)
隨著國內covid-19疫情的擴散,國內開始實施三級警戒,學校、運動中心、球場、健身房等運動場館不得開放,讓原本有運動習慣的民眾突然無法到運動場館所運動,而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更有藉口長時間的宅在家,但卻可能導致更多因為缺乏運動所產生的後遺症。由於免疫系統在預防個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避免病情惡化至關重要。要增加自身的免疫功能,就要從改善整體健康開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改善整體健康包括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等。今年4月最國外新一期《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研究更指出,不運動是導致嚴重新冠病毒病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不少運動場館業者也因為停業,面臨快倒閉的危機,紛紛期待解封的到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宣布,室內外運動場館及學校操場在包括健身房等室內運動場館,不包含游泳池在有條件前提下可微解封,疫情中心也訂出與相關規範,只要業者遵守就能營業。開放運動場域應該是民眾和運動場館業者值得期待的事,但是由於防疫措施細項太過複雜,且相關措施似乎留有解釋空間,讓業者或民眾觸法的疑慮,甚至根本窒礙難行,失去微解封的美意。
首先,就開放室內外運動場館而言,部分防疫措施可能難以落實。1.全程佩戴口罩:國內醫師表示,有研究顯示,帶口罩運動者明顯較早耗盡體力,因此,建議不論靜態活動或是有氧運動,都不應戴口罩進行。另一方面,運動在正常情況下是一定會流汗的,流汗便會使得口罩浸濕,會失去阻擋病毒飛沫傳染的功能,病菌也就可能隨著水氣進入口罩,失去防護力。換言之,戴口罩運動會加重身體負擔,且防疫失效。2.保持社交距離,學員應依2公尺距離標線位置上課,以及縮減堂數及人數,每堂間隔至少1小時:坊間部分健身運動或各類運動教室規模有限,若是照此社交距離上課,單一時間能上課的學員勢必更加的有限,且課堂還得相隔1小時,學員未必都願意配合,在學員減少下,房租、水電、教練費用等支出卻是固定,即支出大於收入的前提下,將影響業者開課的意願。3.若可能共用器材設備,必須間隔開放,一台正在使用中,隔壁的器材須暫停使用,且每次使用完後皆要清潔消毒。但是坊間有些小規模的健身房,只提供少數的健身器材,且不同的健身器材有不同訓練功能,不同的學員對於健身器材的需求亦有差異,若只開放部分器材可能減少學員的使用意願。4.個人指導課程方面,民眾使用重訓器材時,一定要有教練在旁指導,避免操作錯誤,發生危險,這種情況下很難保持社交距離,且教練也很難不會接觸到設施。最後,器材、設備在每次使用後,業者是否真能充份清潔消毒。5.僅規定教練需要快篩,但是學員未規定,是否可能留有防疫破口。
再就開放高中以下學校戶外操場而言,部分防疫措施亦可能難以落實。1.全程佩戴口罩及禁止飲食:除了前述戴口罩運動可能面臨風險之外,禁止飲食是不是包括飲用水,研究顯示,在運動中,每小時的流汗量可高達二至四公升,相當驚人,電解質也隨汗水而流失。如果體內的水分不足,除了影響運動成績,還可能危及健康。2.暫停開放戶外運動設備(施),當中也包含各類球場,但是國內的部分中小學校園校地有限,操場可能作為棒球或其他運動項目的練習場地,是否也得以開放使用?3.團體活動的定義,幾人以上的活動屬之?3.各級學校是否有足夠人力來監督民眾落實使用學校戶外操場的相關規範?4.是否如同室內外運動場館,應訂定最適承載量,但是操場範圍大,可能很難控制人數。
質言之,政府宣布有條件的微解封是一樁美意,一方面讓民眾可以有運動的場所,能維持基本的身體活動量和體適能,得以增加自身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則是讓運動產業業者能恢復部分營運,維持基本的生計。但是政府在放寬相關措施時,應該召集業者和學校共同研議具體可行且明確的指引原則,以免業者或民眾為了不觸法乾脆仍選擇休業和宅在家,失去微解封的意義。
另外,因為疫情改變了民眾運動的習慣,運動休閒產業也面臨刻不容緩的轉型期,政府在逐步對運動場館解封時,也應該給予運動產業業者面對疫情或疫後轉型的協助或建議,讓業者面對疫情時,得以應對不用再仰賴政府杯水車薪的紓困措施。
(本文曾刊登2021年7月10日,《蘋果新聞網》「蘋評理」即時論壇,https://reurl.cc/XWxd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