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截圖自「舒翠玲-看見孩子的未來」粉絲專頁。)
根據墾丁國家公園統計資料顯示,從99年至109年近十年來,2014年最多遊客人數有838萬人次,相比2017年的430萬,足足多了一倍。今(109)年1至7月僅約122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更減少約136萬人,我國為控制新冠病毒疫情而鎖國,雖具成效,卻也重創觀光旅遊產業。
屏東墾丁於1984年設置為國家公園,隨後20年旅遊業慢慢發展,訪客大多為國內民眾。2007年高鐵左營站開通、2008年電影海角七號上映及
兩岸直航,另2011年馬政府放寬大陸遊客的限制,讓墾丁旅遊市場變得活絡。但大批遊客湧入也帶來旅遊服務品質、食宿價格、髒亂及人滿為患等質量上的問題,不僅嚴重影響當地生活品質,抱怨連連,也讓許多遊客聞之色變、望之卻步。
近期因國外疫情嚴重,國內觀光旅遊業掀倒閉潮。然而,危機也是轉機,此時更是推動國內旅遊品質脫胎換骨的時機。臺灣有著不比國外差的自然風光,例如:各地的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區、金馬綠島蘭嶼等離島等,若能以國際標準透過專業規劃,整體提升臺灣觀光旅遊的質與量,未嘗不是件大好的事。相信能讓國人願意留在國內觀光旅遊,而非出國到日、韓及東南亞等鄰近國家消費。
在此有三點建議提供政府參考,以改善
台灣的觀光旅遊品質。
第一、政府可挑選花蓮太魯閣、台東熱氣球、屏東墾丁、嘉義阿里山等國際知名觀光景點,邀請國外旅遊專業團隊擔任顧問或與其合作,整體規劃再造為質量並重的觀光旅遊聖地。
第二、紀念品應彰顯在地特色與其特殊性。各旅遊景點的伴手禮與紀念品應朝當地限定的方向規劃,例如:日本黑部立山上的季節限定禮品、北海道白色戀人、東京香蕉蛋糕(又稱東京芭娜娜)及京都各廟宇的朱印與御守。若是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買到各景點紀念品,那又何必一定要到當地去?
第三、觀光旅遊結合「地方創生」共創雙贏。過去被視為汙染或廢料的產物,使起翻轉創造新價值,,再造地方活絡、生存與發展的機會,例如:「菱角的故鄉」台南官田區,就是把菱角殼廢物再利用,變成賺錢的「烏金(菱殼炭)」,若將菱角殼碳化過程,結合觀光旅遊景點,不僅能讓人口老化的社區居民有額外收入,更希望能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此外,嘉義東石蚵殼的再生循環經濟,也將蚵殼從堆積如山的髒亂與空氣汙染,轉變為可循環再利用的生活材料與藝術創作的在地財富與寶藏。
(本文部分文稿已刊載於2020.09.09蘋果新聞網「蘋評理」即時論壇,https://bit.ly/2ZnNu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