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際景氣在歐債危機影響下低迷不振,影響我國出口至巨,雖然外銷接單連兩個月成長,但因超過一半在海外生產,對國內就業及出口貢獻有限。一般認為明年景氣亦難以迅速回升;如何提振出口、帶動股市和消費動能,政府各部門絞盡腦汁尋求對策,其實沒有靈丹妙藥,但可以注入新思維找機會。
傳統的政策工具,包括派出商情尖兵、增加駐外貿易據點、組建海外促銷團、廣招來台採購團、擴大辦理台灣名品展,都已經陸續出籠;增加陸客自由行名額也已經用上,再增加陸客團又可能影響觀光品質,直接補貼出口可能違反世貿組織(WTO)規範,以貶值促進出口又可能造成物價上漲。似乎只有等國際景氣回升之後,才能讓「時間」治癒這次比金融海嘯更嚴重的經濟創傷。
但如果深思美國政府的促進出口做法,或許可以獲得一些啟發。美國政府目前的「再工業化計畫」(Re-industrialization plan)是以租稅和其他優惠,吸引美國大製造商將其製造工作轉移到國內,來創造製造業工作回流的效果。易言之,是以誘因吸引跨國企業返鄉來協助本國恢復景氣。其效果如何呢?單單在2011年,美國製造業工作就增加了23.7萬個;製造業產出今年估計會提升4%而明年也有3.5%,雙雙超越整體的經濟成長率。這顯示在適當的計畫之下,跨國企業的確會配合國家的需要,協助其經濟發展之需。
那麼,台灣是否有類似的跨國企業,可以在政府的適當誘因下,協助國家的出口大業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因為台灣的確已經有一些跨國企業的規模大到足以在適當的誘因下,有能力在進行國際擴張時,利用其銷售管道將台灣的產品或服務大規模地輸往國外,成為台灣產品或服務拓展海外市場的尖兵;關鍵在於是否有適當的誘因來吸引這些企業,願意在擴張海外市場的同時,把出口創造的佳績貢獻在台灣,而政府提供的誘因也可以經得起「合理性」及「公平性」的檢驗。
在合理性方面,政府提供各種誘因給企業,促進本國出口及經濟的成長,只要其效益大幅超越成本,在成本效益分析上自然站得住腳。然而,國家財政狀況不佳,可以投資的預算相當有限,每一分錢更要用在刀口上,因此每一分錢創造的效益要遠遠超過以前的狀況才行,因此可以用「競標」的方式,由有意參與的企業提出計畫書,篩選公共資源投資效益最高的對象來加以輔導。但在WTO的規範下,不得直接對製造業產品補貼出口,為避免風險,可改以政府智庫專家以借調方式(例如半年或3個月)進入其經營團隊協助其蒐集商情、規劃擴張策略、經營模式、組織配置、物流補給、選擇位址等營運內涵來妥善發展,再輔以適當的租稅優惠。只要能協助相當的本國產品和服務出口,政府新獲得的租稅當然就可以彌補租稅優惠的漏失;而政府智庫專家也獲得了更扎實的訓練,未來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品質都將更為提升。因此,在「合理性」方面大體上並無問題。
在「公平性」方面,選擇輔導企業的模式可以由專家學者以廠商所提「計畫書」的規劃效益來進行篩選,選擇各領域中最具成本效益比的個案,因此不會以企業規模來歧視部分申請企業,這樣就會符合「公平性」;而如果也有中小企業願意共襄盛舉,政府自然也應該保留部分資源提供其為國服務的機會。為促進台灣優質產品及服務出口,有必要充分利用早已茁壯的民間力量,以新的思維和新的模式來打造新的出口動能。
(本文刊載於2012年11月22日經濟日報社論)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