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derbar dk Wikimedia Commons)
經過學運反服貿衝擊後,
兩岸關係似乎又恢復既有步伐,一些重要訪問團又陸續來台;無可諱言,
兩岸關係確實到了沉澱轉折的階段。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強調,要繼續通過「三信」(信任、信心、自信)來推動兩岸關係。不過,兩岸要重建三信,必須通過制度建設,而不只是通過設定經貿規範來實現。
長期以來,兩岸關係發展基本上是依照強權冷戰結構邏輯進行,而自2008年以來,兩岸通過
九二共識簽署包括
ECFA及《
服貿協議》在內的21個協議,才相對比較有自主性的制定
兩岸經貿秩序。不過,這些協議都是以包括WTO在內的相關國際規範做為參照面,基本上還是在美歐主導的秩序規範之下。意即自覺或不自覺的,是要讓兩岸關係和國際規範接軌。平實而論,兩岸這些努力,確實發揮促進亞太及東亞區域和平穩定的作用。
但在相關強權眼中,兩岸的發展基本上是中國崛起的表現,是向強權主導國際及區域秩序的挑戰,尤其是迷信國際現實主義的強權力量,對這種發展更是不安,他們一方面雖說歡迎兩岸經貿互動發展,另一方面卻擔心兩岸一起逐漸挑戰他們的強權地位。
此外,由於長期對強權依賴的慣性,
台灣內部意識形態的操作,再加上對大陸的隔閡及體制的缺乏信心等因素,有些民眾對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感到焦慮及不放心。未來兩岸關係若要走得穩又順,必須能化解外部環境的不安及台灣某些民眾的不放心。
要化解外部環境不安,兩岸必須繼續依照WTO模式及框架,共同參與,尤其是
TPP及
RCEP,讓兩岸關係更進一步和區域及國際規範接軌,同時掃除政治及經濟上的障礙,讓兩岸關係重新獲得新動能。兩岸如果只有九二共識,沒有WTO模式和框架,能否簽署ECFA甚至《服貿協議》?能否依據九二共識落實兩岸經貿關係?實在很難說。
另一方面,若要化解台灣某些民眾的不放心,就必須對兩岸關係進行制度建設,實現兩岸關係民主化。這種民主化制度建設,應以民本為原則,讓兩岸關係朝治理的方向發展,並且體現「三民」:為民謀利、嘉惠民生、為民所享。以民為本的兩岸關係不是民粹,擴大公民社會及民間社會的參與,讓兩岸關係在擴大參與的前提下,實現兩岸關係透明化。
因此,兩岸關係接受符合民主程序的監督,恐怕是必須要走的路。也許有了健全的民主化監督,實現兩岸關係的民主化,兩岸關係才能真正柳暗花明又一村,夯實兩岸的「三信」。三信的建構,不能只是靠類似兩岸一家親這樣的感性呼喚或訴求,還必須依托在民主化制度建設的基礎上。
有了民主化的制度建設,兩岸也才能真正具有號召力及正當性,進一步擁有更大的自主性,並按照自己的邏輯,去發展兩岸關係。(作者為中華科大副校長)
【1030506 本文刊登旺報C3版】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