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的基調是「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三十年後,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所發表的六點主張,則是在兩岸新形勢下胡正式拍板定調兩岸「和平發展、共創雙贏」的新階段綱領。
既然要共創雙贏,北京不能不面對台灣長期以來所在乎的國際空間問題。胡六點最重要的政治意涵,是北京預告處理台灣國際空間的前奏。第五點有關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提及「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前提下,通過兩岸實務協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其實主要是針對五月台灣參與WHA的問題表態;第二點「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其實是預告了北京為台灣參與「東協十加三加一」開啟可能的機會之窗。
在兩岸關係改善的同時,胡六點一方面是北京向台灣新政府釋出善意的訊息。如果台灣能因此擴大國際空間,則無異證明了馬英九總統從「兩岸和解」走向「活路外交」的途徑是有效可行的,對馬政府有加分作用。但另一方面,胡六點的第一點又特別重提了「一中框架」,等於是宣示了北京的底線:台灣要參與國際組織,可以;但不能違背北京所認可的「一中原則」。而第六點透露的訊息是北京期望將兩岸的經濟、國際空間議題和政治定位綁在一起談,這又與台北期望先經濟後政治的議程設定出現了歧異。
從博鰲論壇到江陳台北會談,兩岸間的交手互動,幾乎已形成只提「擱置爭議」、不提「一中原則」的默契。而今胡六點再次突出一中原則而不談「各表」,在對台釋出善意的同時,夾帶了一道難題。因為兩岸協商要在北京認可的一中原則下進行,有損台灣的主權尊嚴,恐在台灣內部又引發藍綠爭議。台灣如果不能擺脫藍綠的對立惡鬥,要想建構長遠穩定的兩岸關係根本是緣木求魚。
一中原則向來是中共對台政策的神聖圖騰,動搖不得;而當前兩岸氛圍又是北京眼中難得的歷史機遇,北京急於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的心態,可以理解。不過,在兩岸經濟開放合作的效益尚未彰顯之際,現階段率爾跨進政治主權議題,恐將治絲益棼。長期來看,兩岸和平協議終究無法迴避。兩岸無論是「探討」或「協商」政治定位問題,恐怕還得有更具開創性的新思維來處理一中原則。
新思維應該從過去針鋒相對、只爭朝夕的窠臼中跳脫,尋找能夠兼顧兩岸政治現實的新途徑。一個途徑是回到今年四月以來兩岸「擱置爭議」的默契;另一途徑是擴大「一中框架」的包容性,將「各表一中」視同不違背一中原則。換言之,「不否認中華民國」可以讓兩岸關係與藍綠關係找到共同的交集與平衡點,既不違一中框架;又有助於兩岸的長久穩定發展。在這一點上,就像胡總書記常對黨內幹部所說的: 需要解放思想!
胡六點體現胡錦濤建構兩岸關係「務實協商、和平發展」的積極企圖,但面對台灣內部的複雜形勢,北京恐怕仍需要發揮更高的智慧與氣度,切勿操之過急!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本文刊載於2009年1月8日中央網路報)